米依熱·努爾阿斯力
摘要:人類精神世界的變化是不能用錢和技術來衡量的,而人類對孩子的教育則是精神層面的一種自我提高的過程,對孩子的教育是關于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未來。尤其是對嬰兒來說,從小的培養則為孩子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基礎。孩子就像小刀,磨成什么樣在于父母,哈薩克族重視教育孩子。所以嬰兒一生下來就用本民族特有的習俗來迎接這個小生命的到來。搖籃不僅僅是嬰兒睡覺的床而是向下一代傳播本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本文將對哈薩克族搖籃文化詳細的研究,讓更多的人了解哈薩克民族的生活態度,促進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減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摩擦。
關鍵詞:哈薩克民族“bes?k”;益處
眾所周知,一個民族的形成固然有它的傳統文化,民俗以及民族禁忌。我們的智慧財富出類拔萃的輝煌成就祖祖輩輩當年立下的規章制度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當然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日兩日就能奪定的。首先文化具有集體性,它代表著生活習慣和精神世界在同一軌道上的一類人。其次也會在實踐和時間的差磨中日益壯大,實踐是所有行業的實驗室和展現平臺。只有經歷過實踐上的創新才能跟得上時間的步伐。現在在這個以價值意義為本的時代,我們的一些傳統文化即將無視在另個角落。圍繞著這個主題,我將為大家送上名為《哈薩克族語besik文化辨析》的學習論文,如果各位有不同的看法,希望指出來,我會積極采納。
一、搖籃簡介
搖籃是嬰兒自出生的那天起到學會走路為止都會專門屬于自己的小床。
“搖籃-是為了嬰兒能躺著更舒適而專門制作的物品,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形狀。北非和加拿大一帶的搖籃一般呈竹籃狀,歐洲和亞洲一代的搖籃通上是木制的,形狀類似于凹槽狀。漢族人通常使用掛式搖籃,而在哈薩克族文化廣泛傳播的地域更注重使用便于搖擺的搖籃”。這些信息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提醒的提示,我們現在無法確定搖籃產生的確切時間,但是這些信息給我們指著搖籃的來源長久。
二、搖籃禮
(一)放入搖籃
放入搖籃,是哈薩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舉行將嬰兒放入搖床的睡搖床禮。哈薩克民族有:“人的一生有兩個搖籃一個是人生初年的搖籃啟蒙的睡床,另一個是人生百年后的搖籃永遠的歸宿”的一句名言。所以,放進搖籃的儀式十分重要。這個儀式大多數在嬰兒出后臍帶完全恢復后舉行。這一天邀親友,鄰居家的婦女參加。來參加的婦女以“?a?w”表示祝愿,主人選一位品行好,性格好,兒孫滿堂,最有威望的婦女來執行。先用點燃有消毒作用的植物來搖籃周圍繞圈,邊繞邊祈禱:“火神啊,讓新生命健康生長”,接下來用火烤過的鐵進行燙印搖籃的柱子,這些儀式是薩滿教留下的印痕。主持儀式的婦女在新布置的搖床中間的洞里,撒放一些糖果,包爾沙克,奶疙瘩,干果等,前來參加的孩子要上前“一槍而光”。接著,這位老婦女會為嬰兒洗澡,擦凈身后用早已準備好的羊油在孩子身上抹一遍,輕輕拉嬰兒的四肢后,最有威望的老人或是阿訇在嬰兒的右耳邊連喚三聲,左耳邊連喚三聲:“你的名字叫…”,再將嬰兒放在搖籃里包好。這是前來祝賀的人們一面盡情享受早已準備好的哈薩克民族傳統美食。一面談起冬不拉載歌載舞,祝愿嬰兒成為有出息的哈薩克人。
(二)搖籃歌
嬰兒被放進搖籃床后也不會整天安靜的睡覺,有時候會哭鬧。母親會不由自主地哼哼聲,日久天上就形成了一套有規律的曲調和程式化的歌詞。最初的形式比較簡單,只有調,沒有詞,后來逐漸被賦予了優美的詞句,嬗變為有詞有曲的歌—成為搖籃歌。在哈薩克族習俗歌中搖籃詩歌比較短少,可它的結構龐大,歌和詩的區別在于其是否入樂。入樂為歌,否則為詩。歌有聲有調還有韻律,尤其是旋律輕柔甜美的搖籃詩歌,無不使人感到愜意和舒暢。成年人都喜歡有節奏的歌,何況嬰兒呢?再淘氣的嬰兒在搖籃的搖晃下,聽著緩慢悠長的歌聲,臉上也會綻放出笑容。
三、搖籃的作用
(一)科學舉證
以上所提到的論證足以證明搖籃擁有著更久遠的歷史。自古以來是搖籃將我們帶入歡樂的夢中,讓我們走進美好的童年時代。現如今,許多父母卻開始丟失這個傳承了幾個世紀的寶貴財富。在這些人看來使用搖籃不僅麻煩還會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和睡眠質量。產生這樣的理念的原因可能在于混淆了“搖擺”和“震蕩”兩詞的意思,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體都要遵循生存所需的各種規律。在這里我們應該正確區分“搖擺”與“震蕩”兩詞的詞意。震蕩是物體自身動蕩或受到外來打擊所產生的動蕩。如果人腦受到嚴重的打擊會發生腦震蕩,而搖擺是物體經過它的平衡位置所作的往復運動。因此用搖籃床振蕩嬰兒,不會使嬰兒大腦受到外界打擊因而也不會產生腦部的震動。反而這樣有規律的振蕩會給嬰兒的腦部發育產生正面作用,使嬰兒更有利于適應人體的生物鐘反應。換句話而言胎兒在母體時也是伴隨著有規律的搖擺來完成自身的生物反應。嬰兒出生,也就是說來到新環境后,除了母體之外只有搖籃才實現這些搖擺規律。通過以上證明信息足以能反驅“搖籃會影響嬰兒大腦發育和睡眠質量”這一說法。
(二)搖籃的益之處
嬰兒出生后不久要躺到搖籃里,通常從臍帶完全到位后一直到學會走路都會睡覺在搖籃里,這期間會給嬰兒和母親帶來一定的好處:(1)嬰兒睡在搖籃里有助于肢體的正常發育,因為被裹緊嬰兒的肢體是 直的也不會亂動。(2)搖籃能保障嬰兒的安全,對于游牧生活的哈薩克族較于適合,因為搖籃便于攜帶。(3)提高睡眠質量。(4)保障嬰兒的干凈,因為搖籃上具排泄裝置,嬰兒排時排便時都會貯入到貯便瓶內。(5)一般嬰兒晚上睡著后在夜里餓醒需要母乳吸吮,如果嬰兒躺在母親身邊吸吮很容易產生母親無意中睡著而發生嬰兒的窒息。如果嬰兒躺在搖籃里母親可以扶著搖籃上方的柱子就不會對嬰兒造成危險也減輕了母親的腰部酸疼感。(6)哈薩克族的搖籃上方的柱子一般會掛上五顏六色的羊拐子這有助于集中嬰兒的集中精力和培養辨別各種顏色的能力。(7)搖籃上罩布的紗布不會讓孩子感到缺氧而且有驅暢的作用。
四、結語
搖籃是不僅是家庭的一部分,更變成了一種有關家庭文化的“計時的工具”搖床意味著生活的新篇章,意味著哈薩克族最為重視的血緣譜系關系的延續,意味著哈薩克民族家庭教育及注重嬰兒生長的觀點,許多與游牧生活相適應的傳統文化漸行漸遠,搖籃也不例外。代代相傳的搖籃,成了哈薩克族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既科學實用又美觀大方的它包含了哈薩克民族人的智慧與情感而適應生活。
參考文獻:
[1][3]突厥百科(第6集)[M].1968.
[2]葉斯波力.夏衣馬蘭“淺談哈薩克搖籃名稱”[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自然科學,2015.
[4]夏木恰巴努.哈木扎“哈薩克民族搖籃詩歌”[J].木拉,1991.
[5]烏馬爾汗.哈薩克風俗文化(哈薩克文)[M].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9.
[6]朱馬汗.沃爾尼合拜.哈薩克族傳統幼兒教育文化[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12.
[7]阿衣普.努斯普汗.從搖籃到墳墓[M].2014.7.
[8]《從搖籃到墳墓》阿衣普.努斯普汗[M].2014.7.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