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東
【摘 要】四川曲藝是否需要繼承傳統、是否需要改革創新,這自然不言而喻。而需要通過怎樣的形式予以傳承、改革與創新,是我們現階段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文章將以淺析四川金錢板的傳承、改革與創新作為切入點,在此基礎上予以深入地探究,相關內容如下所述。
【關鍵詞】四川;金錢板;傳承;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2-0030-01
一、四川金錢板的傳承
針對四川金錢板的傳承,我們要對以往“師父帶徒弟”的傳承方式予以改革,和前沿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予以有機融合,進而達到有效的傳承。首先,上級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支持,為金錢板的藝術傳承及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構建科學的曲藝藝術傳承系統,把以往口傳心授的師徒傳承和藝校相結合,培養具有曲藝底蘊與表演能力的學員。最后,構建專業性強的學術研究系統,從理論直至實踐對金錢板藝術實施立體化探索,持續改革創新金錢板藝術,達到長久傳承的目的。
同時深化金錢板藝術的普及宣傳,掙脫遏制市場發掘的瓶頸。首先,要在學校、社區以及軍營等演出金錢板節目,在傳統金錢板的基礎上要嘗試改革創新,進而深化大家的喜愛度,拓展潛在市場。其次和旅游有機融合,在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區的茶館,階段性地安排藝人演出金錢板,解決金錢板藝術無固定展示平臺的問題。最后,經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傳播金錢板藝術,可與文化館、文化站合作演出,這樣不但可以頻繁地在各種場合演出,同時還可以吸引更多受眾。
二、四川金錢板的改革與創新
四川金錢板在傳承的過程中,我們要依附于時代的需要及市場予以相應的改革及創新,進而拓展市場,吸引更多的受眾,使四川金錢板得以全面地傳承。我們在改革與創新過程中,不能摒棄四川金錢板傳統的意蘊,要依附于“混搭”這一基點予以全面改革創新。
“混搭”即為時尚界名詞,指的是把差異化風格及價值的東西依附于個人口味整合在一起,在此基礎上搭配成另一種風格。四川曲藝具有多元化特性,現階段,藝術家創造性地把其中兩種或兩種以上看似毫無關系的曲種,或常規曲種音樂和流行音樂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一個曲目中,讓其不僅具有原始曲種的基本特性,同時還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通常可以出奇制勝。
《耙耳朵》把金錢板唱說和小品表演予以混搭,取得了較大的成功。而我在《耙耳朵》一幕中扮演唱書人,我以常規的金錢板唱說講述“耙耳朵”二哥和二嫂間的故事,伴隨故事的推進,主人公二哥二嫂隨即登場。二哥騎著“耙耳朵”自行車馱著媳婦,此場景讓觀眾看到了二十年前市井生活景象。二十年前大多數人的通行工具都是自行車,一些人在自行車的一個邊上自己安裝一個輪子,這就變成了我們所說的“偏三輪”車。一些人把此類自己改裝的自行車與怕老婆的男人聯想到了一起,因此稱其為“耙耳朵”, “耙耳朵”一詞不僅有“偏三輪”車的意思,同時還代表怕老婆的男人。而騎著“耙耳朵”的二哥在他老婆面前即為“耙耳朵”。二哥騎車馱著媳婦去春游,春光明媚中,二嫂用五音不全的嗓子在唱出“我們的生活充滿了陽光”,唱詞即為生活的寫照。雖然二嫂唱得不好聽,二哥也聽出媳婦唱“左”了,只是沒有勇氣直面指出,此場景均由我進行講述,而在此過程中,臺上二哥欲言又止的狀態,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二哥“耙耳朵”形象。二哥與媳婦利用表演配合我的講述,直至二哥不小心翻車導致媳婦受傷,兩人鬧了起來,這時我下臺,我從講述者轉換了角色,并以矛盾調解者的身份出場。調解矛盾的戲不長,不過我與表演者均和著金錢板的聲腔及韻白,唱書和表演再次天衣無縫地“混合”在一起。在調解不成反被責備后,我就從矛盾調節者的角色退出來,并回到唱臺上,繼續扮演旁觀講述者身份;但是二哥鼓足勇氣說出老婆“左”音,深情并茂同時精準地唱出那句“我們的生活充滿了陽光”,這體現了瞬間的男子漢形象后也轉換成之前的“耙耳朵”原位:此次是二嫂說他唱“左”了,由于這不匹配于二嫂的腔調,二嫂強調:“我啷個唱么你就啷個唱嘛!”這是一句十分值得玩味的臺詞,亦為金錢板《耙耳朵》的閃光點。在這對夫妻騎著“耙耳朵”下場后,我又回到了常規的金錢板打唱:“夕陽西下晚風輕輕吹過,似水柔情啊流淌在府南河。”通過改革與創新,此節目保留了金錢板常規的聲腔與演唱,同時和表演的混搭又顯得和諧、自然。這樣不僅體現的傳統的金錢板風格,同時又加入了表演元素,使金錢板符合了當今大眾的審美需求,且拓展了受眾的范圍。
參考文獻:
[1]張藝鳴,沈楊,龔曉天.高校保護與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探析——以九江學院保護傳承青陽腔戲曲藝術為例[J].藝術教育,2013(10).
[2]趙敏俐.關于加強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問題研究的幾點思考[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
[3]劉亞虎、劉芝鳳承擔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叢書委托課題《侗族大歌》、《中國儺文化》正式出版[A].中國原生態稻作民俗文化搶救與保護——黎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C].2015.
[4]蔡際洲.“遼金北鄙”遺音與南北曲音樂之淵源——兼論“蕃曲”在戲曲聲腔史中的地位[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4(Z1).
[5]吳文科.強化曲藝研究 促進深度傳承[N].中國藝術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