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波
摘要:那姆佤話是德昂語布雷方言的一個次方言,主要分布于中國云南省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和緬甸地區,那姆佤話有長短元音的對比,可以用來區分詞匯意義。而長短元音是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到目前為止,對德昂語的研究比較全面,但是并沒有涉及到那姆佤話,本文通過對那姆佤話長短元音的聲學分析,從而更加全面地認識那姆佤話。
關鍵詞:長短元音;頻率分布圖;聲學元音圖;時長
一、介紹
那姆佤話共有10對長短元音,由于那姆佤話的長短元音處于逐漸消亡的狀態,我們不可能給每個單元音都找到聲母、韻尾完全相同而且有實際意義的詞,所以我們只能籠統地通過多個不同詞求平均值去比較長短元音的峰值,結果受無關因素干擾很大。
因此,為了更好地控制無關變量,選擇了那姆佤話中的五組元音i/i?、?/??、a/a?、o/o?、?/??,它們有聲母、韻尾相同只是元音長短對立的情況。據統計,韻尾多為鼻音韻尾,為了排除不確定因素,韻尾都統一為鼻音韻尾,然后分析時長、音質。
這樣,我們不僅可以在宏觀上大致得出那姆佤話長短元音的峰值情況,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更加準確、科學地了解那姆佤話長短元音時長、音質的具體情況。
二、那姆佤話長短元音的聲學分析
(一)實驗設計及方法
1.實驗目的及材料
實驗材料為那姆佤話134個詞匯以及相應的語音。把所有的詞和語音在praat 軟件上進行手動切分,標出長短元音,用共振峰腳本提取F1、F2,然后按照元音進行歸類,并求出平均值。最后根據平均值得出長短元音頻率分布圖和聲學元音圖。
2.發音人
發音人?i na??,女,40多歲,緬甸撣邦那姆佤村人,德昂族,布雷方言,母語掌握很好,會一些漢語方言。來中國已經三年左右,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勐嘎鎮勐穩村委會風吹坡村的一個德昂族村寨里,平時主要靠種植茶葉或者打工的收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3.聲學分析工具
所有的詞和語音在praat 軟件上進行手動切分,標出長短元音,最后利用共振峰腳本提取F1、F2。
(二)結果分析(見圖1)
1.在e/e?、?/??這兩組長短元音中,短元音的F1值小,長元音的F1值大,也就是說短元音舌位比長元音的舌位高。除了這三組,剩下的幾組,短元音的F1值大,長元音的F1值小,也就是說短元音舌位比長元音的舌位低。在那姆佤話中大多數短元音舌位比較低,長元音舌位比較高。
2.在a/a?、?/??這兩組長短元音中,短元音的F2值小,長元音的F2值大,也就是說短元音舌位比長元音的舌位靠后。除了這兩組,剩下的幾組,短元音的F2值大,長元音的F2值小,也就是說,短元音舌位比長元音舌位靠前。在那姆佤話中大多數短元音舌位靠前,長元音的舌位靠后。
3.從總體趨勢來看,短元音處于圖中的左下方,長元音處于圖中的右上方。
三、元音i/i?、?/??、a/a?、o/o?、?/?? 的聲學分析
(一)實驗設計及方法
1.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來自于那姆佤話的五組詞,每一組聲母、韻尾相同,只有長短元音的對立(由于語料限制,有的詞的前綴不算,不算總音節時長),并且具有實際意義:(見表1)
2.發音人
同上,一個詞讀三遍,取平均值。
3.聲學分析工具
首先在praat中進行手工標注,然后用共振峰腳本提取時長和共振峰。
(二)時長
通過統計,得出五組聲母、元音、韻尾、韻母、音節的時長對比表(時長:毫秒),每個數據都是重復3次發音的平均值。(見表2)
通過上面五組數據我們可以得出:
(1)聲母時長相差都不太大,沒有規律性,有的長元音聲母時長大于短元音聲母,有的長元音聲母時長短于短元音聲母;
(2)長元音時長都明顯大于短元音時長,基本上是2:1;
(3)韻尾時長上,i/i?、?/??、?/??短元音韻尾時長都長于長元音韻尾。但是a/a?、o/o?有例外,短元音韻尾時長都短于長元音韻尾,經過對比發現兩者所在的詞都有鼻音/m/,在man/ma?n中做聲母,在kom/ko?m中做韻尾,為了驗證是不是/m/不管做聲母還是做韻尾對韻尾時長都有影響,加入一組對照組——phan(五)/pha?n(盆),結果顯示仍然是長元音韻尾時長大于短元音韻尾,這說明并不是/m/的原因。這說明韻尾對長短元音的時長有調節作用,但是也很有限。
(4)在韻母和音節時長上,長元音時長都大于短元音時長。
(三)音質
經過共振峰提取以后,三次取平均值,得出的F1、F2平均值,頻率分布圖和聲學元音圖如圖2:
由圖2可以看出:
1.在這五組長短元音中,短元音的F1值大,長元音的F1值小,短元音的舌位比長元音的舌位低。
2.在這五組長短元音中,前元音i/i?、?/??、a/a?的短元音F2值小,長元音F2值大,也就是短元音的舌位比長元音的舌位靠后。后元音o/o?、?/??的短元音F2值大,長元音F2值小,也就是短元音舌位比長元音舌位靠前。
3.總的來看,短元音位于圖中的中下部,有央化和下移的趨勢。長元音比較分散,且舌位比較靠上。
四、小結
通過兩次實驗結果對比,我們可以得出:
1.那姆佤話中大多數短元音舌位比較低,長元音舌位比較高。第一次實驗只有兩個例外,第二次實驗全部符合,例外的兩個音可能由于無關變量的干擾,也可能是演變的結果,因為在那姆佤話中這兩個音沒有聲母、韻尾完全相同只有長短元音對立且有意義的詞匯,長短元音對立正在消失,這兩個音的音質也許發生了變化。
2.那姆佤話中大多數短元音舌位央化,長元音舌位左右分散。第一次實驗并沒有這種趨勢,短元音整體靠前,長元音整體靠后;第二次實驗開始出現這種趨勢,因為第二次實驗控制了較多的無關變量,結果以第二次實驗為主。
3.韻尾對長短元音的時長有調節作用,但是也很有限。在第二次試驗中,i/i?、?/??、?/??短元音韻尾時長都長于長元音韻尾。但是a/a?、o/o?有例外,短元音韻尾時長都短于長元音韻尾。
參考文獻:
[1]尹巧云.德昂語長短元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2]劉巖,楊波.德昂語廣卡話聲調實驗分析[J].民族語文,2006(2).
[3]伊巧云.德昂語長短復合元音的記音問題[J].民族語文,2012(5).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