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宇洋
摘要: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詞語得到廣泛的應用與傳播。近幾年以來,“小確喪、有點喪”等詞語頻頻出現在熱門話題中。本文通過分析“喪”的出現和發展,進一步分析“喪”的語用綜觀與“喪文化”,并就其造成的沖擊與影響展開反思。
關鍵詞:喪;喪文化;語用特征;網絡流行語
一、“喪”的出現及意義
(一)“喪”的產生與發展
本文筆者所談“喪”與傳統的“舉頭喪氣”、“喪盡天良”中的“喪”并不相同,筆者所分析的“喪”是廣泛出現在網絡流行語中的“小確喪、有點喪、很喪”,甚至可以單獨使用“喪”這個形容詞來表達語氣和情感。
“喪”的出現與走紅源于“葛優躺”圖片在網絡飛速流行并成為年輕人的表情包新寵,這一圖片是1993年葛優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飾演季春生時的劇照。圖片中他極度頹廢地躺在沙發上,看上去一臉的“生無可戀”,透露出“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的“喪”氣質,這張圖片出乎意料地受到了90后青年群體的狂熱追捧,也標志著以飽含負能量為主要特征的“喪文化”正式成為現階段中國青年表達感情的口頭禪。
隨著“喪”逐漸走紅與廣泛應用,“小確喪”替代了“小確幸”,“有點喪”、“很喪”、“非常喪”等詞語相繼占領人們的日常用語,成為2017年網絡流行語之一,并且延續到2018年仍舊被廣泛使用,不難看出,“喪”已經從一種新興的語義發展成為一種新文化,獨特的“喪文化”。
(二)“喪”字的語義內涵
1.“喪”字在古代漢語中的意義內涵
“喪”有兩個讀音,sàng和sāng,古代漢語中本意是指喪失,也有丟掉,失去的意思。該文字在《論語·子路》中“一言而喪邦,有諸?”等文獻均表達此含義,同時衍生出沮喪和傷心的含義,如《商君書·更法》中“狂夫之樂,賢者喪焉”。滅亡和失敗的含義在古代漢語中也較為常見,如《呂氏春秋·長攻》中“非吳喪越,越必喪吳”。
2.“喪”字在近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內涵
“喪”在近現代的發展中主要應用在人去世的“白事”中,如“喪事、喪儀、喪服、喪禮、服喪、喪葬”等,表達對死亡的悲悼和哀傷。“垂頭喪氣、頹喪、沮喪”表現的是情緒低落、精神頹廢的含義。
3.“喪”在網絡流行語中的意義內涵
本文筆者所談“喪”的含義雖與古代漢語和近現代漢語的含義略有不同,但仔細分析后不難發現,其意義是一脈相承下來的,表達頹廢、麻木、絕望、哀傷等消極情感也含有黑色幽默的效果,已經形成一套專屬的話術與行為表現,也成為反雞湯的代表性網絡流行語,一個“喪”字深刻概括與表達了年輕人復雜而矛盾的內心世界,仿佛生長在玻璃罩中的花朵,前途光明卻不知出路在何方。
二、“喪”表達何種情感
(一)青年人的自我諷刺
“喪”背后體現的“喪文化”和“喪氣質”并非今天才有,也不是在某一種特定環境中所特定存在的。近年來,世界經濟進入增長乏力區,青年人面臨就業難、結婚難、購房難等一系列問題,青年人的自我價值不能得到充分的實現,找不到自己未來的出路,感覺自己一事無成,青年人的“示弱示喪”表達他們對自身發展現狀的無可奈何,自嘲和主動污名化的“喪”,表達了青年人對時代和現階段自我的絕望與悲傷;對現階段所經歷和面臨的事件的頹廢;對當前不如意和失敗的麻木,以“喪”自我反諷,一個復雜的“喪”字的使用,完美詮釋了當今青年人的內心世界。
(二)青年人的致郁與治愈
如果說“喪”的表達是一種釋放負面情緒的方式,那么在表達和宣泄的同時,與其他身處困境、承受壓力、需要排遣苦悶的同伴互動交流的過程,得到一種心靈的慰藉與歸屬感,在“喪”的集體中暫時逃離了壓力,同病相憐式的相互慰藉,盡管“喪”表達的內容是“致郁”的,但是由于一定范圍引起的感情的共鳴,反而達到了“治愈”的效果。“不喪”是最近流行的網絡詞語,年輕人經常在發微博與朋友圈時使用這個詞語,通常與其他勉勵自己的句子一同使用,治愈系滿滿!
(三)青年人的自我保護
在語言交往中,人的示弱往往更容易激起其他人的同情心,而慣于包裹和偽裝,反而容易激起他人的嫉妒和厭惡。“喪”的使用,可以使親朋好友知道你最近狀態不好,自己也很頹廢,這時使用“喪”也充分展示了內心的無助性。這種示弱,可以使青年人達到自我保護的效果,往往親朋好友不忍繼續追問或責備,甚至通過自我否定和宣泄沮喪得到更多人的安慰與鼓勵,化解了尷尬,在自嘲和調侃中“滿血復活”。
三、如何看待“喪文化”
隨著“喪”的走紅,“喪文化”應運而生,而如何看待“喪文化”這一話題,廣受爭議,有一種觀點對“喪文化”大加批判,認為其存在即是不合理,應該遠離“喪文化”,才能找到未來的出路。另一種觀點認為存在即合理,“喪文化”的存在代表當今時代青年人的內心,符合時代特色,應給予關注。
(一)告別“喪文化”
《中國青年報》在2018年01月19日01版發表《告別“喪文化”,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中指出,最近社交平臺出現的“喪小組”、網絡聊天中出現的“喪表情”、甚至大街上應運而生的“喪茶”系列奶茶都會成為讓人裹足不前、自我沉淪的“麻醉劑”,要想擺脫困難,唯有積極進取、直面壓力,國家需要胸有大志奮發有為的一代新青年,這個時代的青年怎能喪、怎忍喪!
《光明日報》在2016年09月30日發表《引導青年人遠離“喪文化”侵蝕》中指出“喪歌天后、喪動漫、喪影視”長期浸潤在生活中,人們一定會沾染消極的情緒,從而影響對待生活、周邊的態度,對個人成長以及社群和諧,都有極大的危害。只有告別“喪文化”,才能激發青年人的洪荒之力。
(二)辯證看待“喪文化”
《人民日報》在2017年07月11日發表《年輕人總體上并不喪,不必過于憂慮》中表明“喪”并不意味著年輕人的絕望,而大多是作為一種自嘲和排解壓力的方式,是年輕人面臨著的新問題,孤獨、渺小和無力感并非無病而呻,如果處理不好,極有可能變成心理問題甚至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些背后問題,或許才是社會應該真正去了解、關注和關心的問題。
筆者認為應該采取理性與謹慎并行的方式看待“喪文化”,青年的習得無助性需要得到排遣,社會轉型帶來的物質焦慮和價值觀迷失需要被正確看待,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出現都不會是單純的無病而呻,雖然會受到媒體傳播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由社會心理因素決定,21世紀我國社會轉型高度發展,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腦力工作者”愈加貧困化、草根化,且這些剛剛畢業的青年人大多正處于成人初顯期,自我意識并未達到健全水平,應當給予其機會表達與發泄。
青年教育工作者們更應該積極關注青年心理成長與表達需要,對青年最關注的學業、就業、情感等問題應當有充分的關懷,做到發現現實問題、理解青年訴求、積極準確引導。同時,加強文化建設,豐富青年人的精神生活,正確把握青年人對網絡文化的需求,幫助青年人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引導青年人“喪而不棄”的優秀品質。
四、結語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新興詞語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應用,而詞語的產生和發展往往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社會狀態和文化精神,2018年走紅的“喪”作為新時期的網絡流行語,反映著當下的時代狀況和社會特征。本文從“喪”入手,分析“喪”所具有的文化和社會意義,并就“喪文化”對青年成長和大學教育造成的沖擊與影響展開反思。
參考文獻:
[1]龔思.年度漢語新詞語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05.
[2]陳復華.古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刷館,2007.
[3]趙明.漢語文化詞語研究綜述[J].海外華文教育,2012,09.
[4]余銀霞.網絡流行語語用綜觀[D].中央民族大學,2015,03.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