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斯巴·卡瑪力丁
摘要:我國各民族稱呼語系統都不盡相同,漢語中的稱呼語比較復雜,維語爾語的稱呼語相對來說要簡單得多。這就給漢維稱呼語的翻譯造成一定的困難。通過探討分析漢維兩個語言稱呼語的區別,提出漢語稱呼語維吾爾語翻譯的注意事項,從而幫助民漢雙語學習者能夠準確理解對方表達的意思,避免在交流中產生誤會。
關鍵詞:漢語稱呼語;維吾爾稱呼語;翻譯策略
維吾爾語稱呼語不像漢語稱呼那么發達,表示比較模糊,漢維語稱呼語都分三大類,姓名稱呼語,親屬稱呼語和社會稱呼語。這三個方面都有各自的區別。
一、漢維稱呼語
(一)姓名稱呼語
漢語稱呼語的姓名構成是姓+名。維吾爾族的姓名構成——本名+父名(祖父名)。如:(古麗努爾·艾力)。維吾爾人沒有姓,但人名相對發達,形式繁多,愛稱、昵稱多種多樣。南北獲所用的稱呼都不同。在北疆,長輩對晚輩、親人之間、朋友之間、同學之間,常常通過省去詞的后級或后半部分來稱呼對方以表親近。例如:(阿爾祖古麗)可以省去(古麗),只留下(阿爾祖)。漢語中老/小 + 姓,如老王,小李等是漢語里的一種獨特的稱呼語,一般用于長輩對晚輩,年長者對年幼者,或是平輩之間,主要是為了表示親近,這種稱呼能拉近雙方的距離。維語中也有對一些年齡小些,如嬰兒,小孩較親近的關系所用的稱呼。常常稱呼男孩(馬駒)[寶貝),(羊羔)。
漢語里有時會用寶貝兒,親愛的,親,美女,帥哥等稱呼來表示親密的關系。在南疆各地,長輩對晚輩、親人之間、朋友、同學之間常常稱呼為。而漢語中不分地區稱呼。
(二)親屬稱呼語
維吾爾語中常用的親屬稱呼語使用范圍很廣。按年齡層次來稱呼可說是維吾爾親屬稱呼的一大特點。如果對熟人表示尊敬,就在名字后加(哥、姐、大媽、大爺)。孩子在稱呼與其父母同輩的親戚時與漢語有很大不同。對舅舅、姨夫等男姓長輩,可在名字后加(爸爸)一詞來稱呼,對舅媽、姨姨等女姓長輩可在其名后加(媽媽)。不管是奶奶還是姥姥都一樣稱呼,不管外公還是爺爺都叫。有意思的是在稱呼年齡小于父母的舅舅、姨父、舅媽、姨姨時,則在他們的名字后面加上(哥哥),(姐姐)。例如:(艾合買提大哥),(瑪依拉大姐)
(三)社會稱呼語
在維吾爾語和漢語中當面稱呼對方的職務、職稱、軍銜、學歷時,在前面加對方的名字以表示尊敬,語氣正式。例如:
阿迪力博士 阿扎提校長
在漢語里有時在職務、職稱前不加全名只加姓。例如:王政委、馬教授。
維吾爾族人的一般敬稱方式是不管對方有什么職務、官銜,無論其社會地位有多高,都在對方名字后面加“(哥哥)(姐姐)”來稱呼以表示尊敬。如果對方是知識分子,在男性名字后面加(先生),女性名字后面加上。
二、漢語稱呼語的維吾爾語翻譯策略
人名翻譯中音譯法是最重要的又是最常用的方法,所以維吾爾人名漢譯的時候,要音譯而不可意譯。同理,漢族人名地翻譯均以漢語標準音為依據,按維語所通用拼音法音譯,姓和名要分寫。例如:
魯迅 張曉東
在漢族家庭里,第一次見面的人或是不熟悉的人之間一般稱呼先生、女生或夫人加姓或是姓名,如“王先生”,而稍微熟悉一點的人或是朋友之間則稱呼名,如“曉琪”等。這一類的翻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般采取直譯法即可。例如:
王先生 曉琪
老/小 + 姓,如老王,小李等是漢語里的一種獨特的稱呼語,一般用于長輩對晚輩,年長者對年幼者,或是平輩之間,主要是為了表示親近,這種稱呼能拉近雙方的距離。現在甚至有一種趨勢,年輕人之間也流行這么稱呼。所以在翻譯時要注意不能意譯,而要音譯。例如:
小王 老趙 小夏
漢語親屬稱呼語可以直接翻譯成維語里對應的稱呼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漢語親屬稱謂具有明確性、維語親屬稱謂具有模糊性。
所以漢語稱呼語翻譯成維語的時候就按維語的規律翻譯。翻譯時,要考慮上下文的語境,如有伯伯、叔叔、舅舅等很多種意思,而根據上下文選擇一個稱呼。另外漢語親屬稱呼語經常會出現加其他詞素構成的稱呼。如:大舅,二姐,四嫂。而維語稱呼里不分等級,大小。所以這些稱呼翻譯成維吾爾語時根據維吾爾語不加等級詞翻譯。
在維吾爾語和漢語中稱呼對方的職務、職稱、軍銜、學歷時,在前面加對方的名字以表示尊敬,語氣正式。在漢語里有時在職務、職稱前不加全名只加姓。所以漢語稱呼語翻譯成維語時也是直接翻譯。例如:張教授,按維語的定義來翻譯。
漢維稱呼語背后隱藏的深厚文化賦予二者獨有的特點,要在這兩種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稱呼語體系之間進行翻譯轉換,譯者需深入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實踐中選用合適的稱謂語翻譯方法,綜合考慮語言、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因素,根據上下文綜合分析,最大限度地再現原文所要表達的意蘊。
參考文獻:
[1]曹煒.現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J].蘇州大學文學院,2005.3.
[2]吾拉木·吾甫爾.維吾爾語方言(維吾爾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學院中國語言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