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娟
摘 要:文章結合十九大的報告的內容,提出社會組織應從創新組織管理方式、加強黨建宣傳工作、參與多元共治體系和加強公信力建設四個方面不斷努力,并分析在緩解和化解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的過程中,社會組織應該如何更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參與社會治理。
關鍵詞:社會組織;公信力;多元共治
中圖分類號:C912.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31
一、社會組織應創新組織管理方式
近年來,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社會如何能夠肩負起黨賦予的使命,不讓社會公眾失望,承擔好自己的責任,成為需要重視的問題。依據《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66.2萬個。社會組織量化發展蓬勃的現實情況下,自身管理方式還有很多亟待改進的地方,如我國社會組織人力資源管理面臨人員認知偏差、人才總量不足和流失嚴重等現實困境,與營利組織不同,社會組織在組織層面的公益使命和弱貨幣化的激勵特性,使得組織更應加強自身管理建設才能有效留住人才。社會組織應善于吸取企業的管理經驗,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積極引進內部品牌化的管理方式。起源于營利領域的品牌內化理論強調組織品牌價值文化協同下的員工承諾和行動,給社會組織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也給未來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提供一些思路與啟示。社會組織應將內部品牌化理念與人力資源管理有機結合,建立優質的雇主品牌,強化組織成員的認同感和使命感,進而提高其組織承諾和行動效能,以實現吸引和保留優秀人才的目的。
二、社會組織應加強黨建宣傳工作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注重從產業工人、青年農民、高知識群體中和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發展黨員”。“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社會組織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將組織中的優秀人才發展為黨員,傳遞黨組織的精神,承擔起社會組織和黨組織的橋梁和紐帶,更好地貫徹實施黨中央發布的政策命令。社會組織要加強與黨組織的聯系和溝通,社會組織黨組織是黨在社會組織中的戰斗堡壘,發揮政治核心的作用。社會組織黨組織應積極履行和發揮好保證政治方向、團結凝聚群眾、建設先進文化、服務人才成長等基本職責。
三、社會組織應積極參與多元共治體系
報告中提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在這樣的多元參與的治理體系中,社會組織對自身角色應有清晰的定位,要與各利益相關者建立起和諧的溝通和合作機制,堅持在政府的指導下開展各項業務,自覺接受監督管理部門的檢查和監督,積極配合政府部門開展的各項工作。在與企業主體的交流合作方面,社會組織應該積極尋找與企業合作的機會,擴大自身的資源鏈接,以開放學習的態度向企業學習先進的管理方式,但是在合作過交流過程中,社會組織應堅定自己的立場,堅守自己的公益使命,拒絕和抵制一切利益誘惑。在面對社會公眾時候,應坦誠相待,積極聽取社會公眾的建議,公開披露組織信息,讓組織運行置于陽光之下。在多元共治的體系中,社會組織應以積極的態度,積極地行動,參與環境共治體系,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社會組織應加強公信力建設
社會組織公信力是組織存續與發展的最大的資本,公信力具有易碎性和外溢性,一個組織要建立其社會對自己的信任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做出巨大的努力,但是一次負性事件就會讓之前建立起來的聲譽頃刻崩坍,并且很難恢復。公信力的外溢性是指一個社會組織的負面事件的消極影響會外溢至其他同類組織,當前,我國社會組織整體公信力就因為一些知名社會組織的惡性事件受到影響,隨著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一直以承擔社會責任、實現社會使命為價值觀的社會組織卻不得不面對公信力下降的尷尬局面。因此社會組織應從整體上珍惜和維護公信力資本,努力提高社會組織整體公信力。
參考文獻:
[1]周 俊.社會組織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余可發.組織品牌內化及員工品牌內化的整體概念模型研究[J].當代財經,2013(4):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