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琬涓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地方本科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的主要場所。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模式、辦學條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都面臨著許多問題,文章通過對美國贈地學院的研究給我國地方本科院校提供借鑒,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贈地學院;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社會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8.4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28
一、引言
縱觀我國高等教育近30年的發展,高等教育的規模快速擴張,布局結構重新調整,體制改革逐步深入,開始邁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自1999年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開始,我國開始大力調整高校的布局結構,涌現了大量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是由高職高專或中職中專升格、合并、轉型而來,以服務地方作為基本職能。這類院校分布范圍廣、規模大,但由于發展時間不長,社會服務定位不清,方式不明確;在人才培養體系上出現同質性,專業設置缺乏特色。
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之所以面臨著許多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地方本科院校的內在因素導致其發展受阻,在人才培養過程依舊以教師為中心,以傳統的課堂授課為主要形式,出現以學術型教育為主和專業設置趨同與缺乏自身特色的現象[1];另一方面,伴隨著新職業的出現,舊職業的衰落,產業結構不斷發展。在就業人數、產業行業科技含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各產業行業對專業技能技術應用能力的需求程度增加,相對應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態勢也明顯增強[2]。教育部希望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大學發展,所謂應用型是指為時代服務,即不同的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有些是新職業產生引起的,有的變化是賦予了老職業新內容。而地方本科院校既無區位優勢也無行業背景,在質量和結構調整上基本沒有明顯的方向,這就使這些高校發展存在了問題。
二、美國贈地學院的概況
美國社會在19世紀中后期進入到急速變革的時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科技進步、文化傳承的要求愈來愈高,因而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愈來愈強烈、直接。從社會經濟上看,到19世紀末美國開始走向工業國的歷史性變遷。從文化上看,美國的實用主義社會文化思潮興起,學院改革運動與實用主義社會思潮和文化觀念聯系在一起,推進了高等教育的轉變。伴隨著這種變化,在傳統學院的基礎上,贈地學院逐步發展起來。贈地學院的建立旨在通過調整教學來滿足整個社區需要,通過學院與社區的結合,使其獲得社區的尊重。贈地學院打破了早期美國高等教育的傳統,鑄成了美國高等教育的一種新的力量,對學院周邊區域的人才需求做出快速反應、與其所處的地區建立一種共生關系。
在辦學模式方面,根據美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采用了相對靈活的策略。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建立分權主義的管理體系和保持高度自治的傳統。分權主義管理體制是美國大學的一大特點。分權的基本含義是指,各級政府以及其他社會組織都有權利創辦高等學校。將公立高等教育的法律職責交給了各州,因此形成了美國高教分權的傳統。正因如此,美國的教育界經常對大學的合法地位、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等基本的辦學模式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其結果使美國的大學中既有歐洲大學的印跡,又具有較濃厚的美國本國的特色。
在社會服務方面,通過學院高端的實驗設備和先進的技術以及教師的專長技能展開咨詢服務、合作研究、繼續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方式為社區提供服務,能夠使贈地學院與所在地區的關系更加密切,進而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進步。例如,威斯康星大學不僅幫助當地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還有幾十位教授參加了州內各種委員會,幫助起草各類法案,設計鐵路建設方案等。
在科學研究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出現了以大學為核心的“科技工業園區”,又稱“硅谷”(Silcon Valley),在調整辦學方向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與高科技企業相互合作的關系。這是美國大學與企業聯合的一種形式,是大學基礎性研究轉化為企業高科技產品的最有效的中介組織,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
三、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概況
地方本科院校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區域經濟與社會建設,社會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必將成為區域社會的中心。因此,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同時,務必將其與社會需求的關系聯系起來。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為行業培養人才,由于社會知名度低、辦學特色不鮮明、辦學投入不足、辦學經費緊張等原因,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結構不適應,校企合作程度不夠,致使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受阻。地方本科院校必須充分適應地方行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需要,并切實負擔起對地方優勢行業和支柱產業的支撐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解決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亟須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堅持為地方或區域服務的基本職能,需要不斷優化專業結構,處理好一般專業與優勢、特色專業的關系,專業發展中長期目標與近期目標的關系以及專業數量和質量的關系,突出重點,突出特色,協調發展。
四、啟示
從高等教育發展的特征看,贈地學院的產生和發展受到美國社會的普遍歡迎,在促進國家產業發展方面,有顯著的成效。我國的地方本科院校與贈地學院之間存在許多相似之處,比如行業指向性、立足地方、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以服務地方為基本職能等。根據贈地學院的成功辦學可以得出如下啟示:
1.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把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擺在首位,與產業相關企業密切合作,最大限度實現產學對接;人才培養主要服務于行業和社區,而且兼顧學生的應用能力發展,偏重應用型專業課程,使學生能夠應對職業中技術變化。注重實踐性教學,要使學生樹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觀念,培養學生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專業教學階段,圍繞工作過程,廣泛開展項目教學和任務教學。
2.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導
教育從來都是國家的事業,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權一般主要在地方,地方政府有財政支持、領導協調和政策支持等功能。地方政府通過制定合理和配套的優惠政策與措施,吸引社會各界尤其是地方主要產業積極參與高等教育發展;引導各級行業組織加強與新升本地方學校間的校企合作;并根據國家高等教育政策結合地方發展實際制定地方高等教育政策,指導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
3.突出產、學、研合作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主要是基于特定的目標指向與自身適用條件,對應用型教育模式進行優選、概括和發展。一方面,高校從企業獲得大量經費,擺脫資金拮據的困境;可以改善教學和科研質量,促進知識發展;可以解決某些學科專業教師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公司、企業通過合作易于及時調整產業結構,滿足公司、服務和管理的需要;在一些高科技領域獲得優秀畢業生;便于企業公司雇員素質的提高;保持科研經費使用的有效性等。
參考文獻:
[1]王者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困境與對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5(4):53-59.
[2]何文章,張學英,凌 光,等.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需求規律及趨勢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2(7):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