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軍民融合發展,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決定成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加強戰略指導和規劃統籌,我國軍民融合發展進入提速增效的快車道。在領導我國軍民融合發展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新時代軍民融合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明確了軍民融合在我們黨的指導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強軍思想的重要內容。以下是本刊對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相關要點所作的梳理和總結。
中央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軍民融合發展的新任務新要求,規劃了今后一個時期軍民融合的路線圖,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務新舉措。其主要內容包括“一個原則、四個強化、一個深化”。
“一個原則”: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這是總的原則。
“四個強化”:強化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這是軍民融合發展的新舉措新要求。
強化統一領導——強化黨對軍民融合發展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軍民融合發展各領域全過程。
強化頂層設計——強化對軍民融合發展的戰略統籌,強化對各領域軍民融合的一體籌劃,強化對軍民融合政策制度體系、法律法規體系的一體設計和有效供給。
強化改革創新——以開放、共享、統籌、轉化為著力點,以機制創新和制度改革為抓手,持續推動重大改革,推動試點示范,堅決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讓參與軍民融合發展的市場主體有更多獲得感,最大限度釋放和激發深度融合的內在動力。
強化重大項目落實——抓緊重大項目的落地實施,盡早收獲軍民融合發展紅利。
“一個深化”: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要適應信息化戰爭形態的新變化,適應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重塑的新實際,適應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新目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夯實發展根基,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的適應性,建設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最終建成世界一流的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科學指導
習近平主席關于軍民融合的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在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進程中如何有效統籌富國與強軍、安全與發展的重大時代課題。
戰略定位:強調軍民融合發展作為一項國家戰略,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進一步明確了軍民融合發展在強國強軍中的地位作用。
發展方位: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軍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過渡、進而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期,進一步明確了我國軍民融合所處的特殊歷史階段和發展方位。
發展目標:強調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進一步明確了我國軍民融合發展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
指導原則:強調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強化國家主導、注重融合共享、發揮市場作用、深化改革創新,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發展的基本原則。
發展任務:先后就基礎設施建設、國防科技工業、武器裝備采購、軍民科技創新、軍隊人才培養使用、軍事后勤、國防動員等領域的軍民融合作出系統部署;強調海洋、太空、新能源等領域軍民共用性強,要在籌劃設計、組織實施、成果使用全過程貫徹軍民融合理念和要求,加快形成多維一體、協同推進、跨越發展的新興領域軍民融合發展格局,進一步明確了軍民融合發展的主要方面和重點任務。
制度保障:強調要努力構建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順暢高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的工作運行體系,系統完備、銜接配套、有效激勵的政策制度體系,進一步明確了軍民融合發展的基本保障和條件,等等。
●關鍵概念闡釋
軍民融合:就理念范疇而言,軍民融合作為一種發展理念和發展思維,就是要將統籌配置、開放共享、雙向轉化、體系優化的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全領域全過程。就實踐范疇而言,軍民融合作為一種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就是要將軍民一體籌劃、一體建設、一體管理、一體使用的工作要求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建設領域和重大項目上,實現資源在軍民兩大體系之間的一體配置、順暢流動、雙向轉化、共享共用,充分釋放國家大體系的集成優化效益,實現國家戰略收益的最大化。
軍民融合一體化:軍民融合是一個逐步走向深入的過程,融合趨于深度化,即為軍民一體化。軍民一體化是指“軍”與“民”在實現深度融合時所體現出的高度協同性、兼容性、互動性的良性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經濟和國防兩大體系能夠充分實現建設規劃統籌、發展進程同步、資源配置均衡、要素有效互動、政策制度兼容、組織實施統一。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軍民融合重在實現“一體化”,承載起支撐強國、促進強軍、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三重歷史使命。
重慶行動
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強化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重慶代表團提出全團建議,呼吁支持設立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第一,是提升國家戰略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
第二,是落實黨的十九大“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要舉措。
第三,是打造軍民融合“走出去”示范窗口的重要舉措。
●重慶設立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具有良好基礎
軍民融合體制機制逐步完善。
軍民融合產業逐步壯大。
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穩步推進。
內陸開放高地基本建成。
●關于支持重慶設立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的具體建議
支持重慶成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支持重慶打造軍民融合科技成果雙向轉化平臺。
支持重慶對外交通運輸大通道建設。
智匯圓桌
近年來一系列促進軍民融合發展的政策,涉及稅收優惠、人才、資金、擴大軍工開放、加強軍民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等方面,支持力度很大。這將推動我國軍民融合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重慶軍民融合產業已迎來新的歷史機遇。作為軍工企業密集的老工業基地,重慶具有推動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先天優勢及基礎。這也是重慶加快發展軍民融合產業的底氣和信心所在。目前,重慶擁有軍工企事業單位近130家,其中軍工央企在渝單位近40家。2017年,全市國防科技工業總產值完成289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1.2%,成為重慶工業經濟重要支柱和產業發展重要引擎。從軍民融合產業體系來看,重慶已形成了汽車、摩托車、電子、船舶動力配套、裝備制造和服務運營等優勢產業集群。
盡管如此,要實現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還需要突破一些在國內各地普遍存在的障礙。建議重慶首先可由軍隊和地方共同設立一個主管機構,以解決發展軍民融合產業的“指揮棒”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有效的監督、運行機制,把各項政策落實到位、用活用好,并強化產研結合,做好需求對接。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激發“軍轉民”“民參軍”的動力和活力。
——重慶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吳安
重慶是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也是國家重要的老軍工基地,無論是從歷史發展還是自身稟賦來看,重慶在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用好軍地創新資源,打造一批軍民融合、產學研一體的科技創新平臺,擴大軍民兩用技術博覽會的影響。這充分表明重慶對軍民融合工作的高度關注和強力推動。只有讓軍、民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凝聚合力,各領域信息資源共享互通,才能激發出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才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為進一步加快我市軍民融合發展,吸引更多國內外軍民融合資源,希望我市能積極推動中國工程科技軍民融合戰略發展研究院掛牌成立,將其建設成為我市開展軍民融合的重要創新平臺。
——璧山區委常委、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重慶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 黃文杰
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一篇大文章。這一戰略的推進需要軍地雙方、各個層面齊心協力,勇于深入變革,敢于轉型實踐,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為增強國家戰略潛力和國防實力提供保障。目前,我市從事武器裝備科研的生產單位達近90家,產品涉及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軍工行業領域;在地方對口單位編組成立由高科技人員組成的裝備保障隊伍,重慶30余個國家和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中均編組民兵預備役人員,確保在未來作戰中能夠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為此,必須大力破解阻礙軍民融合發展的矛盾問題。要進一步用組織領導強化融合,確保將軍民融合發展納入各級黨委議事日程、納入政府工作職能、納入經濟發展規劃,建立健全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統籌決策、辦公室綜合協調、軍地職能部門分工負責的制度機制,確保組織到位、認識到位、措施到位。同時,要進一步用規劃和計劃牽引融合,在重點領域強化資源配置、提高整體效益,推動重慶市“智慧動員”、軍民融合發展信息服務中心建設等軍民融合示范項目落地落實;要進一步用政策舉措支撐融合,在知識產權、人才引進、資金扶持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提供便利服務,建立優先通道,切實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軍民融合發展的良好氛圍。通過這些舉措,不斷提升軍民融合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和對鞏固國防的支撐力。重慶警備區和各區縣人武部作為軍民融合發展的“協調部”,也一定全力當好融合決策的“智囊團”、融合對接的“聯通橋”、融合落實的“助推器”,推動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融合發展新格局。
——重慶警備區副政治委員 程洪
(根據相關資料綜合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