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治國
[摘要]培育學生職業精神是高職院校的育人目的之一,學生具備較高水準的職業精神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增強學校的競爭力和提高個人的綜合素養。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主要依賴于職業精神教育,現有的職業精神教育在教育體系設計上重視度不夠,在具體教學環節中仍存在缺陷,需要從職業精神教育的大環境等方面予以突破,在職業精神教育的教學實踐等方面尋求創新。
[關鍵詞]職業精神;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4- 0008 - 03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尤為重視職業精神的培育。2015年8月教育部出文提出:“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積極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職業精神培育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
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具備高素質的職業精神,既是對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T作的落實,也可以使得學生勝任現代化企業要求,還可以提升學校競爭力,推動學校良性發展。
一、職業精神的概念界定
職業精神是勞動者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與他們的職業活動緊密相連,是勞動者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具體職業中的凝練。在價值理性上體現出勞動者個人通過職業活動對自身價值的實現與升華,在行為準則上體現為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與張揚。職業精神在工作中具體表現為愛崗奉獻、團隊合作、嚴謹兢業、責任誠信、務實創新。因職業的不同特點與要求,職業精神在具體表現方式和要求上也不盡相同。
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依托于職業精神教育的開展。高職院校職業精神教育應立足于“四個負責”,即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對企業負責、對社會負責。宏觀上從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責任出發,使學生能夠實現自我價值、能夠彰顯學校教育成果、能夠適應企業核心競爭力要求、能夠承擔社會責任;微觀上按照學生所學的不同專業,在職業精神培育養成的過程中.突出特定的職業特征,凸顯具體實效性,形成學生對今后所要從事職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成為符合新時代需要的現代化勞動力資本。
高職教育所培養的學生,應該是既具備綜合的文化素養又具備較高的專業職業技能更要具備優良的職業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這三個方面決定了高職院校畢業生能否勝任其社會角色、職業角色。其中文化素養是“根骨”,決定了畢業生的發展潛力,未經打磨錘煉的“根骨”,無法支持畢業生在職業生涯中走得更遠;職業技能是“血肉”,決定了畢業生的發展精度,未經充實增強的“血肉”,無法支持畢業生在具體職業中精益求精;而職業精神則是“靈魂”,決定了畢業生的發展方向,未經培育升華的“靈魂”,無法支持畢業生在職業路徑上的攻堅克難。
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展開職業精神培育工作,一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職業發展前景;二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從而提高學校的競爭力,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三是有利于滿足新時期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對職業人在職業精神上的高要求,促進市場經濟有序健康快速發展。
二、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現狀及困境
近些年來,高職院校在招生規模上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也屢次突破歷史新高,盡管我國國民經濟呈快速發展態勢,就業崗位在增多,但是畢業生就業壓力依然存在,并高企不下。結合有關機構與學者數年來所做的相關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產生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高職學生的職業精神素養距離現代企業對員工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當前高職院校在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思路、方式、方法上稍顯陳舊,職業精神培育的實際效果不明顯。職業精神培育的主要路徑——職業精神教育有待突破創新。
(一)職業精神教育未被系統納入現有高職教育體系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但是對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缺乏系統性,職業精神教育處于零散的、碎片化的狀態,在制度保障、課程設計等方面不成體系,不被重視。
1.職業精神教育缺乏系統設計。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將各類資源重點投入到職業技能教育中,對職業精神教育的關注并未提升到相應的高度,集中表現為高職院校在職業精神教育發展思路與設計層次上缺乏規劃。一是職業精神教育思路不清晰,高職院校如何進行職業精神教育、怎樣整合職業精神教育的資源、職業精神教育的實效性如何評估,對上述問題缺少思考;二是缺乏職業精神教育的體系設計,相對于縝密、繁雜的職業技能教育體系設計而言,專門針對職業精神教育的體系設計鮮有出現。
2.職業精神教育的課程設計缺乏針對性。高職院校現在進行的職業精神教育,主要依托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部分章節,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沒有專門針對職業精神教育的教材與課程,對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主要通過思政課或其他公共課的部分教學內容來完成,較少專業會開設有針對性的職業精神教育課程,且課時量很少。這就導致職業精神教育在性質上不專業、在內容上不豐富,在方式上不集中,在實效上不顯著。
(二)職業精神教育方法模式有待創新
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精神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稍顯陳舊,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重課堂教學輕課外教學,重教師教學缺學生自學,重考試成績缺社會認可。
1.教學過程缺乏活力。多數高職院校現有的職業精神教育是一種“閉門授課”的模式,以教師課堂理論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為主。一是教師缺少在工廠、企業等單位工作的社會實踐,于是只能多講理論,導致學生對于職業精神只是理論上的理解和思維上認知;二是缺少社會實踐教學,職業精神教育只有課堂教學環節,沒有進入到工廠、企業進行實踐的教學環節,學校課堂所學內容和具體社會實踐相脫節,學生缺乏對T作的切身感受,導致學生嘴上說得出理論,手上做不出行動。
2.教學資源分散無序。多數高職院校并沒有把與職業精神相關的教育資源整合協調,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資源浪費。一是缺乏對職業精神教學的準確定位,職業精神教學主要集中在思政課、心理健康課等公共課授課過程中,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的授課過程中也會有分散零碎的職業精神的教育,如此就造成誰應該承擔職業精神教育教學的困惑;二是缺少職業精神教育教學所用的專業教材,僅有的一些教材普遍偏重于對職業精神共性的理論說明,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沒有根據學生專業特色自編的教材,沒有把各自學校的教育資源充分動員、利用起來。
3.缺乏標準化的考核體系。職業精神教育注重實效性,學生在接受了相關教育后,不僅要有理論知識,更應該內化在具體工作實踐中。這就涉及到對職業精神教育實效性的考核標準如何制定。現有的考核標準重在考察學生對職業精神知識性的認知與理解上,考核形式基本都是書面化的試卷或論文。盡管高職院校學生都需要進行專業的頂崗實習,但是頂崗實習并不能代替職業精神的考核,也無法驗證職業精神教育實效性的高低。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對職業精神教育認同感降低、學習興趣下降,不會積極主動參與到職業精神的培育實踐中。
三、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路徑創新
“教育走得太快,請等等落下的靈魂”。職業教育的靈魂是什么?就是職業精神。職業精神的培養滯后于職業技能的培養,這是現在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短板,只有重視職業精神培育、更新職業精神教育的思路、創新職業精神教育的方式、革新職業精神教育的方法,在職業精神培育路徑上有所突破,才能培養出職業技能過硬、職業精神飽滿的高素質人才。
(一)優化職業精神教育的大環境
普遍而言高職院校職業精神教育的大環境并不樂觀,優化環境需要從整體上提升對職業精神教育的重視,需要從職業精神教育的系統設計、體系建設的層面來為職業精神教育的發展提供保障。
1.樹立職業技能教育和職業精神教育齊頭并進的辦學理念。高職院校在辦學思路和模式上,要摒棄重物質硬件輕精神軟件、重顯性技能輕隱性精神的陳舊理念,構建出系統化、常態化的職業精神養成機制。在辦學思路和辦學方針上,突出職業精神養成的地位,明確職業精神養成在學院發展規劃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過制定相關的標準化文件和規章制度,保障職業精神養成的展開。
2.重視職業精神教育在高職院校職業教育體系設計中的地位。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體系應由職業技能教育體系和職業精神教育的體系兩部分組成,在總體教育體系設計上,加大現有職業精神教育體系的比重,優化職業精神教育體系的結構,在學校層面上協調整合相關的教育資源,注重職業精神教育師資力量的配備和相關人、財、物、信息的統一,為職業精神教育夯實基礎。
(二)革新現有的課程教學體系與教育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所培養的是應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職業精神教育應當做到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同步進行。這就要求對現有的課程教學體系和教育模式予以革新。
1.搭建職業精神教育的專業平臺。針對高職院校職業精神教育責任主體不清、教學體系無序的現狀,首先要明確職業精神教育的課程體系的定位,可以組建職業精神教育團隊,有針對性的開設專門的職業精神教育課程,結合院校專業設置情況,協同編制既有職業精神教育共性又能體現出各專業特色、既有理論說明更突出職業實踐的校編教材,使職業精神教育課程體系得以規范化、專業化。
2.創新職業精神教育教學模式。職業精神教育不能拘泥于單純的課堂教學,也不應該是只注重形式無視職業精神教育規律的形式主義。職業精神教育應該還原到教育的本質上來,即教育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教育化,注重學生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模式更注重人性化、重視人與人的交流。可以是師生間的交流、可以是和以往畢業生的交流、也可以是和用工單位的交流。
3.職業精神教育應走出去、開門辦學。職業精神教育不僅僅是要求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在于能夠應對社會實踐的挑戰。一是利用好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積極推動校企合作、學工結合,可以借鑒國外職業精神培育的先進經驗,如德國的“雙元制”、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等模式,把職業精神教育融人到學生實習之中,提高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使企業成為職業精神教育的開放平臺。二是利用好各種職業技能大賽,在職業技能大賽中滲透職業精神教育,可以通過大賽的主題選取、大賽的文化張力、指導教師的規范引領、參賽選手的競賽表現等途徑,強化職業精神教育。
4.建立職業精神教育考核的大數據平臺。改革傳統的職業精神教育考核方式,通過建立大數據收集平臺,對學生在學校期間、實習期間等的表現,進行評分,使得考核標準更客觀、更全面、更有實效性。
(三)職業精神教育主體性的張揚
職業精神教育中無論是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還是處于主體地位的學生,都應該關注主體性的張揚。
1.打造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一是強化教師對培育職業精神重要性的認同,無論是專業課教師還是公共課教師,都應該有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教育的義務,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鼓勵引導教師積極轉型,深入到企業、工廠實踐,取得職業精神教育翔實可信的資料,二是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通過教師在本職工作中勤勉、嚴謹、言行一致達到對學生言傳身教的作用。
2.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高職院校職業精神教育應強化學生的價值判斷和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認知、自主選擇、自主判斷,遇到問題不退縮、不盲從、不教條、不放棄,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尋求問題解決之道,凸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應從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兩方面著手,高職院校學生也應該把職業精神當做其職業素養的一部分。培育職業精神非一朝一夕可實現,是個長期積累轉化的過程,高職院校只有緊跟時代潮流,實現職業精神培育路徑的創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戴璐.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路徑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9).
[2]郭一盟.論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2016(9).
[3]鄭玉清.現代職業教育的理性選擇: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高度融合[J].職教論壇,2015(5).
[4]孫春燕.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路徑探究[J].職業,2017(1).
[5]楊靜.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現狀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
[6]艾紅梅.高職院校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教育相融合的實踐途徑[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