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新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社會以美為中心的審美方式開始發生變化。生活中的“丑”作為“精神的產物”開始慢慢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之中,本文從現代性的視角出發,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丑、現代社會中出現的審丑問題的探究,分析了審丑問題的變化,并在現代性視角下對其進行反思。
[關鍵詞]傳統文化中的審丑;美與丑;現代傳播方式;惡搞;審丑
[中圖分類號] 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4- 0093- 02
美和丑是中國傳統美學中一個傳統的文化問題。從先秦諸子到近現代的學者對于美丑的表述多如牛毛,不盡相同。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中的丑開始作為一種精神生活的產物進入人們的生活中,而關于審丑的問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慢慢發生了變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丑
(一)以道德為評判標準基準
在中國傳統歷史上,對丑的評判一般是以道德為基準的,人們多注重心靈和外表的統一。如果對中國古代文化進行追根溯源,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先秦時期中國的文化多是儒道共存的一種狀態,而且強調的是道德倫理的善。先秦無論是儒家的孔子,還是道家的一些代表人物,他們在討論美丑的問題上,思想得到了驚人的一致。如果去探究孔子的《論語》,我們也可以找到相關的言語,比如,“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在這里,美成為一種社會達到一定平衡狀態的力量,所謂的統治者也通過此種形式,來維護當時社會的秩序。
(二)丑與藝術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認為不完美的東西都是丑陋的,比如,一個殘缺的東西讓我們覺得不完整,一個杯子,缺了一塊,我們覺得破壞了整體的美感;當人們有疾病痛苦時,我們覺得不舒服的;當一張平整的白紙,被人在上面點上了黑色的墨汁,我們認為浪費掉了一張白紙。對于任何的一樣事物,我們都盡可能地去追求美感,我們都會覺得造成殘缺的東西是丑惡的存在。但是,人們對于藝術中的丑和生活中的丑的認知又是不完全同步的,甚至上在藝術上我們會視“丑”為美。
在很多時候,一個極丑的問題,經過藝術家的加工,它們可能會奇跡般地轉化成一種美的體會。比如說,而明代的小說《金瓶梅》的問世,也讓我們看到了丑惡的事物的存在,無論是故事的情節,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充斥著丑惡事物的存在,骯臟與齷齪,以及眾多淫穢事情的描寫,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文學藝術作品中對“丑”的探討。但是這些“丑”的描述并不妨礙其成為一部奇書,作者也正是通過一種丑揭露當時黑暗的現實生活。再比如,中國古代的書法以及繪畫創作,畫家常常會以“丑”為美,就像丑石的畫法,如果單個來看,并不美好,但是通它們通過另外一種形式,表現了藝術上的美感。再比如,先秦時期的史料中的“侏儒”記載,我們多會認識這是一種丑陋的社會形象,但是作者也通過此種描寫,對當時的社會狀態進行一種另類的諷刺。這正是當時社會現象的一種映射。
二、現代生活中的審丑問題
(一)影視作品中的審丑
經歷過文革之后,人們的心里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陰影,于是人們對當時的社會進行反思,同時經歷當時事件的人物也希望借助一些作品反映歷史的真實。這就對應出現了一些電視作品,如《菊豆》里畸形的叔嫂戀;《大紅燈籠高高掛》里被扭曲的靈魂。在最初的電影作品中,人們多是通過幽默有趣的故事進行,努力在有趣的故事情節中吸引觀眾。在審丑的背景下,導演們開始變得大膽,甚至描寫為人所不能接受的畸形戀情,他們正是在這樣一種丑陋的表達下,沖擊觀看者的心靈。從而使其感知到當時那時代的一些令人不滿的故事。
無獨有偶,最初的電視,也是為了展示一種高尚的審美情操,其目的也是為了讓人們感受高雅的情趣,使其學習到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電視劇并不是以自己本身的質量以及所傳達的感情來吸引觀眾,很多時候,它們選擇用明星效應,或者是大尺度的裸露來吸引觀眾的眼球,引起話題。比如,現在很多的真人秀節目,讓明星參加冒險的活動,在野外探險;有的節目更是為了賺足觀眾的關注,隨意的組CP,其實在節目結束之后,所謂的好朋友,好“情侶”極有可能就此分道揚鑣;再者,在網上也有一些網紅的視頻,他們以“大胃王”自居,同時直播吃飯,而所謂的吃飯,卻又和我們平時的生活天差地別,一次性甚至可以吃下平常人5倍乃至更多的量。再如最近網絡上熱議的演員誕生的綜藝,其實就是將一些老演員重新請上臺,演技相互較量。而在節目的角度,剪切相關矛盾,惹起全民爭議,這樣就達到了他們節目最初的目的。其實據調查,很多人并不是看她們如何堅強地面對,如何不屈不撓的生存。大部分觀眾表示,她們只是想看看那些評委們尖酸刻薄的評價,甚至是以一種審丑的心態去看他們如何地生吃動物,怎么地在一種絕境的情況下尋找生路。那些在人前風風火火的明星,另一個鏡頭的切換,他們就換成了另外一種模式,這也是當代人的一種獵奇心理,通過一些丑進行反常的心理滿足。
(二)網絡自黑和惡搞
近些年來,我們在微博,微信,電視等平臺上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人們對游戲、照片、影視作品的移植修改,以調侃的方式對人或事進行修改。在生活中,我們常見的有《還珠格格》上的爾康被多次被丑化,在網絡視頻中,爾康成了一個經常網購吵著要剁手的購物狂,還有視頻中爾康是搶五阿哥和其他人光芒的有心機的人。
另外,我們在微博視頻中還經??吹揭恍┯忻那雍兔粣焊悖热缯f,《新白娘子傳奇》上的主題曲被人唱唱成各種形式,而《西游記》在網絡制作者的手中也變得面目全非,唐三藏不再是一個不是葷腥,菩薩心腸的高僧,而變成了一個口是心非的壞人,豬八戒也成了一個貪戀美色無惡不作的惡魔。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也是知道這種“惡搞文化”并不是我們應該尊崇的,并不是對我們有益的,但是很多人們喜歡看這些視頻或者表情包。因為搞笑,使他們在煩勞的工作之后的到片刻的休息,能夠在合適的時候通過一些簡單的方式發泄忙碌一天所郁積的壓力。而作為創作者,我們如果仔細地去探究他們創作的目的,我們會發現,他們只不過是在迎合觀眾的愛好,通過觀眾的喜好來進行自己的創作,進而得到更多的關注度。
三、現代性視角下的美丑理論
從古到今,無論是生活中,還是藝術作品中,美和丑的概念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他們像是影子與人的本身一樣,當我們看到美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想到與它對立的丑的存在,而看到丑的時候,我們也會對美的了解更為深刻。中國占代有一句名言說“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極鄙;識儒雅之汪減,爾乃悲不學之固陋”,這里深刻地印證了美和丑的對了存在,美玉和瓦礫、虎豹和犬羊、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在相比較的背景下產生了美丑的相互比較。但是美和丑又是相互辯證統一的,沒有肯定的美,也沒有不變的丑。正是因為丑才凸顯出了美的存在,讓我們看到了完整的一面,所以說,美和丑是以一種相互依存且矛盾統一的關系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丑也具有一種特殊的價值,就是在對立的層面,用丑去突出一件事物的美好。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生活沒和丑也存在這一種可以相互轉化的關系,而這種轉化在藝術作品中我們經常能夠感受到,將現實生活中的丑惡化加工,此時的丑具有了一種審美價值和美學意義。就像是古代畫作里面的山水畫,很多并不好看的筆法,但是經過藝術家們的組合整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極其美麗神奇的存在。再或者,古代的草書,其實也是一種由丑到美的轉換,可能一個看起來并不美好的東西,經過藝術家的加工,最后展現出了與之相反的一種藝術價值。
四、現代性語境下的審丑聞題的反思
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網絡成為了我們了解外界生活的一個重要途徑,它不僅擴大了我們了解社會信息的速度,也擴大了我們的視野。在網絡信息時代,我們每個人使用微信、微博等各種交流方式,而社會上的信息也最快速的被廣泛的大眾所熟知,這也是我們以前所說的“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這種似乎更為便利的交流方式,其實也使得丑更加全面更加快速地展現在全國大眾的眼前。比如,前幾年被廣泛熱議的“我爸是李剛”,立刻就上了熱搜的頭條。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謂的丑不僅僅是一種被人們廣泛傳播的信息,同時也開始被更多人開始消費。這個消費過程便是一種無厘頭的“審丑”模式。人們將其作為各種段子,各種視頻,或者是矯揉造作,或者是嘲笑攻擊,總之就是用各種方式來博取大眾的眼球。企圖尋找一種無行的自尊。
而探究審丑的根源,我們不難發現,在時代的環境里,精英文化邊緣化,大眾文化迅速崛起。所謂的都市人多有著各種各樣的壓力,或是工作上的失誤,或是生活中的失意。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極其渴望得到心靈的發泄,而娛樂和游戲正是一個發泄的出口。通過這些丑態的視頻或者表情包,他們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出去。
為但是,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在娛樂中進行審丑的時候不能一笑了之,我們要了解到:既然丑是我們生活中的常態,那便是不可避免、無法拒絕的。但是在我們對于不正當的審丑活動,我們也需要必要的抵制,審丑不可怕,但是我們又要用一種恰當的方式來審丑,這不僅僅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種我們所需要面對的生活問題。
參考文獻:
[1]許嘯天.老子[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
[2]賴怡.孔子樂教探微[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4(2).
[3]胡靜.娛樂審丑成為一種時尚——從影、視、網看大眾娛樂的審丑趨勢[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9).
[4]葛洪.抱樸子內外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