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法勝 石耀月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再加上當今國內社會環境的穩定祥和,青少年精神領域的發展并未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出現了校園霸凌、自殺等失范行為,上個世紀臺灣地區出現與大陸相似情況,今天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發展相對成熟,且兩岸同宗同源有利于文化借鑒與交流。本文分為四個方面,首先是生命教育在臺灣興起背景和發展歷程,然后是臺灣地區生命課程實施,再是對大陸的啟示,最后是結語。希望通過對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研究,為大陸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臺灣地區;生命教育;大陸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1- 5918( 2018) 04- 0111- 04
一、生命教育在臺灣興起背景和發展歷程
(一)興起背景
20世紀下半葉,臺灣調整經濟戰略,推行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臺灣地區因此獲得飛速發展,受物質財富豐裕與精神生活匱乏的懸殊落差影響,各式的社會問題開始顯現,例如,校園霸凌屢禁不止、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家庭親和力和凝聚力日漸式微等,臺灣地區亟需人文主義回歸和關懷。為喚起島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對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讓青少年建立起正確生命觀,一些民間團體參與并逐步推行生命教育。
20世紀末,臺灣遭遇“九·二一”大地震,在災后重建中,心理問題的出現一方面促使生命問題走人民眾視野,另一方面也讓民眾重新審視生命,其中包含生命由何而來,又到哪里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去哪里追尋。在災后重建中,最重要的就是對生命教育探索和講授,幫助災民盡快從災難中重新站立,讓民眾思考生命意義和價值,藉由生命教育,找尋生命真諦讓生命更加豐滿充實。
科技的進步和革新帶來的便捷,使民眾更加崇尚科學,而逐漸重理輕文失去人文素養,許多人在科技文明進步中被物質和機械化,而此種現象勢必會導致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質疑,加上生命中本身存在的種種困境,開始讓人們對生命產生疑惑。因此,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探討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二)發展歷程
1.生命教育萌芽時期
社會組織和民間團體最初從日本引入生命教育進行參與、推廣,臺中市曉明中學在立校伊始,就添加“生活指導”科目,后來逐漸轉化為倫理課程,對學生進行倫理觀念教育,并通過倫理教育提高學生認識能力和甄別能力,隨著倫理課程發展,曉明中學又將本校倫理教育適當加以增減形成初具形態的生命教育課程。20世紀末,臺灣當局在曉明中學設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并將曉明中學作為島內推行生命教育的核心院校,目的是結合曉明中學自身生命教育辦學經驗,在島內策劃推廣生命教育,當局甚至讓曉明中學負責編纂所有學校生命教育課本和培育專門生命教育師資。隨后,臺灣各縣市學校紛紛效法曉明女子高中,進行生命教育推廣。臺灣地區生命教育是民間團體引入,在某些學校施行,隨后為當局者發現并推廣。故臺灣地區生命教育是起源于有識之士對島內社會反思和民間團體持之以恒的推動。
2.生命教育成長時期
生命教育成長時期以教育部門推行、落實為主,教育部門白1997年底推行生命教育以來,制定相應計劃。在1999年召開兩次生命教育會議,認為要在學校內部進行系統化的學習。21世紀初,教育主管部門頒布中學推行生命教育要點,并設立“學校生命教育專案小組”,在該小組的推動下制定了要“建構學校生命教育體系先導計劃”,頒布《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劃(2001—2004年)》,并設立生命教育委員會,成立了四個工作組,分別是研究、發展評估組;課程教學推廣組;師資人力培訓組;宣傳和推動組。四個小組協同作戰,不定時召開會議為生命教育委員會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據。而這一委員會的設立使得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逐漸獲得成長。
2001年,教育主管部門設置為“生命教育年”,并希望通過政策和活動推行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不斷發展、壯大,讓學習者能重視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2003年,高中課綱修訂了有關生命教育選修課程,并從2003年始,高雄師范大學首次招收該專業碩士研究生,加強生命教育理論研究和培養教師、研究人員。
3.生命教育成熟時期
臺灣主管部門將生命教育納入九年教育中,并明確講明學校不能自行刪減淡化或稀釋生命教育課程在學校教育中比例,要重視生命教育的教學,而這一規定也奠定了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2007年頒布的《推動校園學生憂郁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劃》成為當時推行生命教育主要計劃,期間頒布了《生命教育中程計劃》。2010年到2013年的生命教育中程計劃將“全人發展、全人關懷、全人教育”為主軸,并且強調學校、家庭還有社會的關系,加強了整合延續,發展特色創新等目標和方向。教育主管部門在2014年推出《生命教育推動方案(20142017)》,并在2015年進行重新修訂,該方案從課程活動、學校建設、師資培養和學術研究四方面對生命安全教育發展進行績效考核,在政策實施上采用橫向加縱向實施方式,所渭的橫向是該政策的落實完善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學校、民眾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而縱向則是指在人一生接受教育的總和之中,生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該項方案從生命教育的實現目標、績效目標、實行原則、方法策略和考核方法人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生命教育課程的循環。因此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在多方支持和努力下已取得較為全面的發展,正在逐漸走向成熟。
二、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的課程實施
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發展已日臻完善,不僅培養了善良且富有責任感的青年學生,而且引發了整個地區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由教育主管部門到各級學校,從任職老師到社會各界都在努力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我們在這里主要論述臺灣地區生命教育課程本身的發展和生命教育在島內的推廣途徑和手段兩個方面,試圖為大陸的生命教育發展提供借鑒。
(一)生命教育自身的發展
1.較為明確的生命教育目標。教育目標指在進行教育活動前預期達到的成就和結果,賦予生命教育清晰的發展目標,不僅給予生命教育確定的發展方向,而且有利于一線教師有明確目標,這對落實生命教育有重要作用。臺灣的生命教育目標來不斷進步和完善。“前省政府教育廳”的教育目標從教授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讓學生更好認識自己和認識他人出發。之后的教育目標更加詳實,從追尋生命意義出發,由己及人,隨后更是尊重生命和自然,使學生開闊眼界和心胸,獲取全面發展,同時有利于學生培養正確的三觀、正確地對待生死,具有公民基本素養,用教育為生命增添厚度。
2.不斷進步和完善的課程制度。除了行政力量護航外還有相關制度保障,尤為重要的是依附于高教所和學術界理論發展以及學校的落實完善。從《生命教育的實施現況與遠景》《建構學校生命教育體系先導計劃》到《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劃》強調生命教育以學校教育為主,在小學到大學的16年學校教育中進行全程化、一貫化與完整化實施。成立生命教育委員會并下設四個工作組,不定時召開會議為委員會提供政策依據。在選出合格學校的課程進行檢測同時,邀請社會上第三方力量和專家學者對課程評估,帶動全社會對生命教育的關注。而學校也結合自身特色制定相應課程,努力為學生們營造和諧輕松的環境,從多個方面人手完善課程,讓生命教育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個科目。
3.不斷專業化的師資力量。教師在生命教育傳授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臺灣地區生命教育能取得長足發展有賴于高素質、專業化生命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從最初曉明女子中學負責培養整個島內學校生命教育教師開始,期間經由生命教育的完善和發展,時至今日已經初步建立起獨具特色的教師培養體系,授課形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師資培育正規渠道和民間組織相統一,形成了一條相對完善的生命教育師資培育鏈,有力地促進了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的發展。
4.豐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動。經過多年發展,臺灣生命教育活動已形成立足于學科形式的生命教育課程,傳遞基本的生命教育價值取向;融合各式各樣的生命教育主題的課外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習者能夠從中直觀地獲取經驗;同時設置生活取向的生命教育課程,能夠讓學習者實際應用。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共同推動臺灣的生命教育不斷創新和發展,也切實帶動了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的深入發展,同時教師在學科教育中間也滲透著生命教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帶動學生的對于生命教育的理解。 5.生命教育發展緊跟時代前沿。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時下移動客戶端在教育領域內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尤其是近些年網站和APP的興起,掀起了一場學習方式的變革革命,21世紀教育學習離不開網絡教育,如何將教育和學習同網絡相連接是人們一直以來孜孜不懈的追求,期望發揮教育和網絡優點,發揮出“1+1 >2”的功效,臺灣地區把生命教育同網絡連接的相對成功,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網站如雨后春筍,1998年設置的“生命教育全球信息網”,會播報教學資源、網絡大學、日常倫理等,為基層教育工作者提供生命教育輔導課程,促進了一線教師和教育研究者以及家校溝通,也同樣為教師提供了進修渠道,提升了自身技能。
(二)臺灣生命教育的推廣途徑
1.行政力量支持。臺灣地區生命教育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性的成果,除了民間社會組織和團體的功勞外,教育部門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換言之,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課程推廣并取得不俗成就得益于行政力量支持。從曉明女子中學負責教材編纂、師資培養、科學研究,到生命教育委員會成立,生命教育年設置,以及不同時期出臺的措施,前文在生命教育的發展中有闡釋,因此在此不做贅述,當局出臺的規章制度和行為做法有力地帶動了生命教育發展,而指導性和綱領性的文件的確對社會風氣和學校辦學產生了積極影響。
2.社會、學校以及家庭攜手共同發力。自曾志朗宣布推動生命教育以來,不但教育主管單位為各級學校提供資源,社會上的宗教團體、公益團體也紛紛編纂生命教育手冊,出版關于生命教育教科書,也有組織招募義工進入校園進行輔導或教學活動。學校作為生命教育的講授者和生命教育的研究者。首先作為講授者來說,個別學校擁有屬于自己的校內外資源,為學生提供各異的課程,也可以根據自身發展和需要構筑自身教育模式,形成豐富教育資源;其次作為研究者來說,主要指高等教育學校,通過調查研究生命教育現狀、不足以及發展趨勢,為生命教育的發展保駕護航。最后是家庭扮演的角色,隨著教育的發展,更多人意識到生命教育是全社會共同責任,而并非某個組織或學校責任。因此,家庭的參與度得到展現,尤其是在論壇、會議中邀請家長和學生代表去反映問題,以期促進生命教育的進步。
三、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發展對大陸的啟示
(一)大陸實行生命教育的現狀
大陸的生命教育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提出,但真正走人大眾視野,作為重要工作推行則是在近些年,隨著港臺生命教育發展成果引入和當下社會現實的緊迫性,大陸學者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發展之初,生命教育注重于生存技能學習,而不是探求生命啟蒙和意識,而這些取向都有舍本逐末之意,不僅壓縮了生命教育范圍也降低生命教育本身效能,使生命教育并未取得預期效果。2005年末,大陸首本生命教育教材出版,從人與自身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環境的關系和與宇宙的關系四大方面,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及物及世界,組成了核心內容。
大陸生命教育起步較晚,目前沒有固定專業教材和課程,而工作也大多處于理論探討階段,雖然很多地區開始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但課程講授仍以安全為主、少數地區穿插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與咨詢等。2010年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家將生命教育作為研究對象的機構,在近些年大陸生命教育發展過程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 2020)中也涉及到開展生命教育,但并未涉及生命教育主管機構,探索也更多的停留在基礎理論研究層面,關于生命教育的發展并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沒有與年齡相符的教材等,我國應試教育發展現狀,學生學習壓力不斷加大,也導致許多學校對生命教育淡化和稀釋,甚至取消生命教育課程,邊緣化生命教育課程,長期以來“唯成績主義”這種功利思想的肆虐也注定生命教育在大陸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二)臺灣地區的實施經驗對我們的啟示
1.不斷豐富完善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和表現形式。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形成了豐富的表現內涵和形式,不單學校課程設置有生命教育課程,而且課下實踐活動中也穿插體驗式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生命教育真諦,從課堂知識中升華,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做到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臺灣地區除了學校生命教育外,諸多團體和組織也進行生命教育,課上課下相結合豐富生命教育內涵和表現形式;另外網絡發展為其提供了新載體,生命教育網絡的進步不僅能及時更新生命教育信息,有利于各方交流溝通,另一方面,生命教育網絡化發展也有力帶動生命教育進修課程發展,可以讓一線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提升學習能力,臺灣的生命教育也實現了線上線下聯動。
大陸地區的生命教育起步較晚,發展到今天也并沒有形成完備的課程內容,現有的生命教育也是課堂教學為主,而其中又以安全教育為主,課程內容較為單一,不利于生命教育長遠發展,課下體驗式的生命教育更無從談起。因此應致力于課程開發、完善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和表現形式,幫學生們建立起正確的生命觀,體味到生命教育的本真所在,生命教育的途徑也更應該多元化、泛化,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促進生命教育的發展。 2.培養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一支生命教育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生命教育建設的重要條件。臺灣地區生命教育師資由專門師范學院培養,廣大教師也在社會團體中獲得繼續教育和學習,由院校培養之后進修不斷提升技能的方式標榜著臺灣地區生命教育日漸完善。同樣,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所中專門的生命教育研究以及專家教授的參與,促進了臺灣生命教育理論化發展進程,提高了生命教育的科學性,并且具有國際視野和前瞻性的專家學者也在參與中,所以產出理論結果也帶有國際化視野,使得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與國際接軌。因此,大陸地區在發展生命教育注重理論研究的同時,要注重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并且做好后續再培養工作。
3.積極尋求政府部門支持。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主要得益于當局者的支持,為尋求生命教育在課程教育中的合法地位,并能夠在學校中受到重視,教育部門出臺了規章制度、成立相關生命教育機構。反觀大陸地區生命教育的發展,雖然生命教育作為一門科目得以確定,但是在推行、落實發展時最欠缺的也恰恰是行政和制度規定,沒有充足經濟支持。雖然生命教育納入了我國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規劃綱要,也至少表明在國家層面還是認可生命教育的存在,但就目前而言仍沒有確切機構負責統籌協調全國生命教育的開展。因為缺少行政支持,生命教育在全國推行和落實上都沒有那么如魚得水,也導致了大陸內部生命教育的發展各自為政,沒有形成統一整體,沒有形成合力,取得的成績也并不顯著。因此大陸地區的生命教育應該尋求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
4.全社會形成良好生命教育氛圍。無論是生命教育引進臺灣還是生命教育在臺灣地區的發展,民間團體和組織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促進了全社會廣泛參與生命教育。政府當局致力于生命教育規劃落實、專家學者參與生命教育理論研究、學校及老師結合自身實際提出特色教育、民間組織團體提供豐富生命教育組織形式等,全社會對生命教育這一問題上提供了人員和輿論保障。全社會形成的良好生命教育氛圍,有利于促進生命教育由課堂轉向社會、由學校延伸至生活,真正的讓生命教育生活化,回歸生活。大陸地區的生命教育大部分僅停留在學校教師和課堂層面,并沒有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有學校忽視甚至輕視生命教育重要性,在生命教育貫徹落實上減少課時,或稀釋生命教育,更遑論引導生命教育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借鑒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的發展,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打好組合拳,實現它的原有價值必須要借助社會合力。
5.生命教育是活的教育。生命教育是活的教育,一方面是針對生命教育的對象來說,是處在不斷變化中的人,不同人的性格、接受能力等各有差異,不能在進行生命教育時一概而論搞一刀切;另一方面是針對生命教育的發展來說,生命教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并不是固守在原地的,因此要不斷地賦予它時代精神,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目標的不斷深化,結合時代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是有彈性的生命教育,學校生命教育的缺陷可以由社會團體和組織來進行彌補。
大陸地區的生命教育剛剛處于起步階段,其中遇到的困難還比較多,但是生命教育的發展可以學習借鑒臺灣地區相對成熟的經驗和做法,取其精華,革故鼎新。
五、結語
當下是追求標準化和高效率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科技在帶給人們的便利的同時,也讓一部分人迷失其中。社會中出現的種種都可能會遮擋生命本身的光芒和色彩,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停下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不能停下對生命價值的思考。生命教育的發展,可以讓我們通過教育喚醒純真的心靈,能夠讓我們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敬畏和珍惜生命,通過教育來增加生命的厚度。我們應該看到當今大陸出現的種種青少年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生命教育的缺位導致的,而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獲得長足發展我們是不能視而不見的,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借鑒,況且兩岸文化同宗同源,在學習交流上罅隙會更少,我們應該相信,通過對生命教育的不斷探索發展,生命教育發展的前景必然無比光明。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讓生命更美好[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5.
[2]李艷.臺灣地區中小學生命教育研究與啟示[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3]南志濤.臺灣生命教育探究[D].鄭州:河南大學,2007.
[4]馮建軍.生命教育與生命統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8):8-11.
[5]李聰.生命意義與生命教育[J].廣東社會科學,2011(1):64 - 66.
[6]吳仁英.臺灣地區大學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特色及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6(3).
[7]楊春雷,呂辛.我國高校生命課程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4):138 -140.
[8]郭粹,趙輝.高校學生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5(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