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威
[摘要]大明王朝的統治始終貫徹著倫理道德這一原則,在此影響下儒家文化成為官方意識形態,權力與完整的道德理論體系結合成為治國理政的工具。而充滿道德色彩的政治制度造成的政治體制僵硬以及法律的缺失成為導致明帝國最終滅亡的重要因素。筆者在通讀《萬歷十五年》之后,以對此書的理解嘗試從法學角度論述大明王朝的衰亡之路。
[關鍵詞]萬歷十五年;道德;法律
[中圖分類號] 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4- 0117- 03
中國封建時期的道德標準為儒家倫理,即“三綱五常”、“父慈子孝”。統治中國這樣的龐大帝國,其秘訣在于以倫理道德的力量形成下位階級對上位階級的遵從,而這一切的前提需要統治者以自身的行動為天下做出表率。正是這種表率,使身處當時的每一個人都牢牢地陷入了道德的枷鎖之中。
一、法律制度與儒家倫理
現代先進的國家以法律作為高層機構和低層機構的聯系.落后的國家以舊式農村的習慣和結構作為行政的基礎,作者將資本主義理解為一種技術,說自己的“大歷史”觀點是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從制度的層面解釋歷史。他認為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有形的、確定的、技術上可操作的、能夠量化管理的方式來整合整個國家,而傳統中國以無形的軟約束,不憑借技術手段的、不能量化的道德來整合國家與社會。這后一種方式也就是儒家所主張的禮治或德治。
而大明王朝覆滅的必然性就像書中所描述的“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技術之不及。”明朝以“四書”“五經”倫理道德作為治理天下臣民的主宰,而將法律制度束之高閣。司法上不是以立法手段提供判案依據及解決爭端的具體規則和法理依據,而是以“四書”“五經”中所確立的道德準則作為法律裁判的原則。長此以往道德政治化和法律化必然導致社會倫理道德全面徹底地虛偽化,形成現實生活中“倫理道德是倫理道德,具體問題則另有妙法”。明帝國大肆提倡倫理道德標準約束個人行為意志,但諷刺的是,大明王朝恰恰是靠最不道德的恐怖暴行、特務政治來維持其統治的。同時,當道德替代法律成為一國的運行準則,社會的發展、經濟的覺醒就會受到諸多來自道德的限制麗止步不前。人才亦是由于體制的原因得不到施展的空間。而中國的政體原則一旦被拋棄,道德一旦淪喪,國家立即就陷入無政府狀態,革命隨即爆發。社會體制的限制讓任何以一己之力彌補技術之不足的努力都化為烏有,甚至個人還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這也是為何在萬歷時期井噴般地出現了這么多能臣將才,也無法挽救大明王朝這座將傾的大廈。
至于在具體的法律制度與倫理道德應用層面,倫理是道,而法律是術,法律為倫理提供有力的支撐,倫理同時對法律起到有效的制約作用。倫理既是法律的補充也能夠與法律同時適用。而孔子重道而輕術的觀念流傳到明朝已經成為了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以倫理代替法律在明朝已經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此舉不僅不破壞法律的獨立性,更造成了倫理對個案適用的廣泛性,從而為人的干預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二、皇帝的困擾
皇帝作為一種制度,他的人格必須符合國家的統治基礎,他的一切行為也必須被限定在傳統道德的牢籠中。至于皇帝所頒布的政令,一般政令上冠冕堂皇,下面則有名無實。官僚間的邏輯被重視,其程度超過實際行政效能。“總而言之,他們要把他納入他們所設置的規范,而不讓他的個性自由發展。”
皇帝八歲登基,出于對國事對的熱情,對禮制的遵從,再加上以張居正為師,整個國家百事轉蘇、欣欣向榮。這些足夠表現出萬歷算是一名勵精圖治的皇帝,至少也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但是在萬歷十五年前后,王朝建立時所具有的威力已經成為過去,皇帝只能支配官僚而不再能夠直接統治整個國家。文官集團早已在明朝建立的兩百多年中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強迫坐在寶座上的他摒棄個人的意志。皇帝無法抵御這種力量,因為他的權威產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于廷臣。同時文官集團不斷以實際行動告訴他,皇帝不過是帝國統治下一個被安排在臺前的傀儡。自己所掌控的只是在文官集團控制下的一點微薄的權力。他必須對自己所充當的角色進行恰當的定位,才能做到與文官集團相安無事。雖然名義上貴為天子,然而實際上他受制于廷臣,只要他的決策稍有觸動文官集團的利益,就會被奏疏所參,雖然口吻溫和,但奏中所體現的大義旗幟,也不由得皇帝不就范。自己雖然貴為天子,卻只是皇城中的囚徒。
即使凌駕于法律之上的帝國統治者也要無時無刻的受到道德倫理的約束,那么倫理道德越過法律制度掌控帝國的運行就更是理所應當之事了。正因為萬歷看透了這一切,在萬歷十五年之后,他開始對國事不聞不問,對任何事不反對也不應允。以一種冷暴力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抗爭。當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對這個國家都不在關心,那么這個國家還能走多遠呢?
三、官員的眾生相
皇帝如此不得志,而文官集團的代表人物張居正甚至死后也不得安生。其代表人物張居正在辭世五年之后,家產被抄沒,兒子被革職,生前加身的諸多榮耀被一一剝奪,甚至最后差點被開棺戮尸。一個以一己之力推行改革的大官,曾一度位極人臣,卻淪落至此,子孫都不得保全。恰恰是因為張居正推行的改革制度與以倫理道德為規范的一元化政治體制產生了重大的沖突,由技術問題上升為道德問題,從根本上觸動了文官集團的核心利益,再加上其自身的道德瑕疵,被百官抓住并彈劾,最終遭到了死后的大清算。生前的榮耀與死后的慘淡形成的鮮明對比也說明了當道德禮法代替法律制度,深陷其中的每一個人只要道德言行上稍有不慎留下污點,其生前所有的功績都將被抹除,甚至將其一生涂污。
古往今來,但凡位極人臣,往往會成為君王所忌憚的對象,這些人既威脅到了君王的統治,也威脅到了官員集團的上升空間。像李斯、韓信、年羹堯無不是位極人臣,而又無一得到善終。這也從側面證明儒學雖然對個人的修養德行有一定的裨益。但是過猶不及,過分的推崇往往會成為社會的毒瘤。
海瑞無論是書中還是在歷史上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一生清貧廉潔,躬行節儉的他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厲行廉潔的好官。然而,即使這樣道德高尚之人在處理法律技術與道德規范問題上也難免做到客觀公允。因為治國理政的官員通過科舉制度選拔而出,法律的執行和解釋自然離不開傳統的倫理道德的約束,法律依附于道德,其真正的作用就無法發揮。“海瑞的一生,就是這種制度的產物。其結果是,個人道德之長,仍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
首府申時行對官場“官比事重要,人比理權威”的規律有著深刻理解,身處文官集團內部的他,深知一項政策能夠真正的付諸實施,實施后的成與敗,全靠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會否相安無憂,否則即使倫理上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所以他采取了折中之策,調和各方矛盾,并在此基礎上以各種妥協、交易等方式達到內部最低限度的團結一致,從而推行改革。盡管如此,在文官集團內部的互相傾軋下,他殫精竭慮推行的溫和改良路線也難以為繼,最終黯然收場。就像書中第二章起始頁所描繪的:“每當大學士申時行走到文華殿附近,他就自然而然的感到一種沉重的負擔。這是一種道德的負擔。”
與之相似的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戚繼光之所以能成為著名將領,在于他對大環境清晰的認識。他深知自己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將武將這一職位做至極致。然而,即使是這樣審時度勢的著名抗倭將領,也不得不忍受文官的處處排擠和牽制,最后落得在貧病交迫中死去的命運,而這恰恰是萬歷十五年剛過。大明帝國離自我救贖的道路也漸行漸遠,將來被努爾哈赤的八旗軍所吞沒,也只能算是咎由白取。
終明一朝,儒家學說依靠科舉制度培養知識分子,進而形成官員階級,文官集團依靠統一的價值觀約束統治階級,而被統治階級以道德宗法約束。儒家思想不但是國家的統治思想,更是整個文官集團穩定的基石,但是缺乏靈活有效的法律規則,社會運作完全依靠道德掌控,每一個官員都要以儒家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這在很大程度上磨滅了個人的本能,同時過高的要求往往會導致理想與現實的脫節,畢竟人無完人,光明的另一面總是有黑暗如影隨形。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讓社會在一定的秩序之內有序運行,才能保證整個社會作為一個共同體健康的運行下去。如果僅僅是以模糊、抽象、主觀的道德原則來約束、維持整個社會的運行,個人的意志被徹底的壓制,完全失去了高效的機會,除舊革新更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依靠慣性去維護,一旦平衡被打破,就是推倒重來。就像書中所述:“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極端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人則身敗兼名裂。”
四、歷史學與法學的相通之處
法學與歷史學的相似之處在于二者都著手于研究人組成的社會,目的也都在于合理的安排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的行為被規范,社會的發展能夠依靠完善的制度運作,而非僅依靠個體或某一群里的能力。歷史學與法學都是治國之學,對法學的研究能夠更有效地促進社會良性運行,而歷史學更是統治案例的集合。同時二者考察的都是人的行為的學科。旨在合理的規制人的行為以保證社會的穩定。而對于任何一者的忽視,都有王朝傾覆的危機。
大明王朝的癥結正是:整個社會處于小農經濟下分散而低效的財政、政治、軍事體制;這種小農經濟基礎更不可能催生全國統一的法律,而只能以各地習俗治之;這種習俗來源于四書五經中的儒家道德,于是催生出一個道德替代法律,只講道禮義道德不論法律制度的文官統治集團;這種體制下政府僵化無能,朝野被文官集團把持,武官勢微,整個社會凝固、封閉,止步不前;雖有治世良才,而失敗終究不可避免。這是社會制度的根源問題。
縱使再萬歷年間出現了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這樣的有理想有抱負的好官。縱使他們對帝國中興有著遠大而美好的構想,也無法憑借一己之力扭轉帝國沒落的頹勢。更無法與封建傳統的頑固勢力相抗衡。書中六個人物代表了六種角度,六種努力,又留下共同的遺憾和無奈。他們的失敗仿佛命中注定一般,他們的命運也好似流星一般,絢麗而短暫。最終日薄西山的明帝國在陳腐的道德綁架下,碾碎了所有的試圖改變這一現狀的努力,加速向深淵墜落。
由史觀今,古今中外有很多共通之處。執政者一心以抽象的原則為治國思想,不依靠法制并且試圖在法律之外另樹權威,希望通過道德層面來進行更高標準的約束。
而人是多面的,人生的評判也是多值的。道德的制約只能是給我們樹立一個榜樣,道德對行為的規制,終究不能替代法律的作用。它很多時候就像鏡花水月般顯得不那么真實。就像“一只走獸,除非脫胎換骨,否則不能兼任飛禽”。僅以道德范疇評價約束個人是遠遠不夠的。當道德傾人政治領域并且試圖代替法治,道德意識就會被作為一種T具以達到人們非道德或偽道德的目的。最終結果就是其他的各種領域、各種人都被拉到了道德劃定的框里面,僵化的不敢也不能改變。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服役于道德和表達道德的工具。而現實社會的穩定發展需要的是人的行為與結果具有可預見性,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來規范。法律制度的完善意味著行為與結果之間關聯性的預期,意味著社會能夠在其規刮下井然有序的運行而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偶然行為。 同理,國家健康穩定的運行離不開法律,就像孟子所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政者根據本國國情制定完善的法律原則,在原則的基礎上制定法律規則,法律規則負責解決社會的常態化需求,即使出現規則缺位、規則欠缺的情況,也可以在法律原則的指導下尋找新的規則,或者直接適用法律原則,以保證對具體案件的公正裁判以及維護社會的健康穩定。
參考文獻:
[1][美]黃仁宇.黃河青山[M].北京:三聯書店,2007.
[2][美]黃仁宇.萬歷十五年[M].北京:三聯書店,1997.
[3][美]黃仁宇.中國大歷史[M].北京:三聯書店,1997.
[4][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美]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M].北京:三聯書店,1997.
[6][美]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M].北京:三聯書店,2001.
[7][美]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M].北京:三聯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