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蓁 王耀東
在武隆區鴨江鎮顯靈村,有一位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當地人都習慣地稱呼他為“愚公”李代兵。
在李代兵眼中,雜草重生、亂石嶙峋的荒山坡地并非不可征服。
憑借一顆退伍不退色、轉業不轉志的初心,李代兵硬是將荒山坡變成自己追夢的舞臺、村民致富的“綠色銀行”。
一句玩笑,堅定創業夢想
每天一大早,李代兵都會扛著一把鋤頭去他的高山蔬菜、特色林果種植基地轉一轉。眼前連片的山坡就像蓋了一層綠毯子,遍地都是絲瓜、苦瓜、辣椒等高山綠色蔬菜。
每當踩在腳下這塊細軟的土地上,李代兵心里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踏實感,因為這里是他夢想起航的地方。
2005年,李代兵從部隊退伍,復員還鄉的他始終懷揣著創業夢。帶著軍人那股不怕艱苦、奮力拼搏的闖勁和堅持追求夢想的毅力,他利用復員補助金開餐廳、辦工廠、搞養殖,但因為各種原因,創業一直未見起色。
沒有掘來第一桶金,反而讓自己的經濟越發緊張。為了養活自己,李代兵將創業夢包裹起來,外出打工。
那年,在福建人力資源市場兜兜轉轉,希望能找到一份合適工作的李代兵,沒迎來“招聘者”,卻引來了一個“打工者”。
那天,一位穿軍鞋的應聘者出現在他面前:“老板,招工不?”
李代兵先是吃了一驚,接著笑了起來:“兄弟,我也是個打工仔。”
那人“嘖”了一聲:“你打工?別逗了,一看就是老板樣。”
應聘者的一句玩笑,讓李代兵沉思:別人都說我長得像老板,可有哪個老板會遇到困難就退縮?是金子在哪里都能發光。他心中包裹著的創業夢再次點燃。
重新創業,李代兵把目光投向廣袤的農村。
數年的創業拼搏,讓李代兵更加明晰了自己的夢想追求和承擔的責任。“當時考慮到自己有著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敢想敢干的那股勁兒,選擇回鄉創業既能照顧家中老小,又能帶動村民增收,還能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李代兵回憶說。
一種堅持,荒山淘出金銀
回家究竟如何創業?雖有著滿腔熱情,可最初李代兵還是一籌莫展。
一個趕集日,李代兵在鴨江菜市場發現,大蔥、萵筍等蔬菜居然賣到幾塊錢一斤。
現在蔬菜這么值錢,何不利用自家位置海拔較高的優勢,種植反季節蔬菜呢?
主意打定,說干就干。手里創業資金缺乏、自家耕地稀少,李代兵就“劍指”荒山坡——能低價流轉,然后開荒。
“都這個年頭了還開荒?”“荒地是否適合種菜,你了解過嗎?”“技術、成本你有把握么?”……全家人都不贊成。
面對質疑,李代兵沒有退縮。他每天早上5點便扛著鋤頭上山開荒,從早忙到晚,從不埋怨。其間不知換了多少條毛巾,弄壞了多少把鋤頭。連續作戰4個月,終于將30畝荒地整理出來。
幸運的是,李代兵開荒的地都適合種植蔬菜,第一季蔬菜就獲得了豐收。
這幾年,李代兵不斷將收益轉為投資。他說:“目前看來,錢是沒賺多少,但我新修的家庭農場、擴建的道路、新建的房屋,滿滿都是成就感啊!”
其實,僅興建家庭農場就投入了200萬元,那都是李代兵開荒后賺的。
一種關懷,幫扶溫暖人心
“播種快一周了,你這苗床太干燥,需要補充一些水分。把薄膜揭開后用敵克松兌水噴霧,既可以消毒殺菌,也給苗床增加水分,不然榨菜種子會炕的,有些就生不起來了喲。”鴨江鎮農技干部看著干得發白的榨菜苗床,對李代兵說。
每到蔬菜播種時節,鴨江鎮農業服務中心就組織農技人員分別到各村社的田間地頭,給村民指導榨菜苗床管理。
這次,鴨江鎮農技干部就專程來到李代兵的蔬菜基地,給他講解榨菜抗旱技術。
“學習技術后,我的榨菜產量肯定會大大提高,真是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喲。”李代兵笑呵呵地說。
除了農技干部的技術支持,鎮里還幫助李代兵引進了新品種蔬菜。
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李代兵的蔬菜基地引進了嫁接茄子進行試種。嫁接茄子耐寒性好,還能抵御枯萎病的發生。
當年,李代兵試種的5畝嫁接茄子就喜獲豐收,增收5.1萬元。
一個念頭,帶鄉親奔小康
隨著攤子越鋪越大,李代兵發現了新的問題:由于每塊地之間道路不通,菜地的采收要花去大量時間;沒有產業路,上市的蔬菜只能靠人力背到集市去賣,不僅成本加大,也讓市場銷路受限。
于是,李代兵萌發了修產業路的念頭。
為了修通產業路,李代兵真是拼了。每天整理完自家的蔬菜,他都會背上一簍石子、扛上一把鋤頭,在每塊地之間彎腰鋪路。
“雖然辛苦,但這比開荒更看得見效益,所有村民都能受益,因此,修路特有干勁。”哪怕烈日當頭、風吹雨曬,李代兵也不歇息。
在修路的過程中,李代兵開荒的精神感染了周邊的外出務工人員。送月村的羅緒茂和同村的何興華分別投資40多萬元,跟著李代兵開荒打拼,成了名副其實的“鴨江合伙人”。
隨著產業路的修建和“鴨江合伙人”的加入,李代兵種植的蔬菜成本降低,逐漸打開銷路。李代兵開始思考如何繼續擴大產業,獲得更高的效益。
就在此時,鴨江鎮黨委、政府開始大力推廣黑色系列農產品。借助政策的東風,李代兵開始種植這種高附加值的蔬菜產品。
相比傳統農產品,黑色系列農產品憑借其自身特有屬性,在市場上口碑好、售價高。李代兵抓住機會,種植了黑色玉米、黑色番茄、黑色花生等黑色系列農產品,開始走特色效益農業之路。
現在,李代兵帶領一幫人在荒山坡上已經種植茄子、絲瓜、苦瓜、辣椒等100畝、李子樹200畝、葡萄50畝、黑玉米50畝、黑花生50畝,而且花生和李子還采取了先進的立體循環農業方式。
他們還雇傭在家村民勞動,讓村民就近當上“鐘點工”,掙零花錢。
如果說,李代兵做這一切的初衷是為了圓自己的創業夢,那么現在,“鴨江合伙人”開墾的400畝荒地、發展的特色效益農業產業、新修和改擴建的七公里鄉村道路及修復的水池等,讓全村人都沾了光。但李代兵并不滿足于此,他希望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走上農旅結合的道路,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