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朋 譚詩賞
2018年3月20日清晨,合川區太和鎮曬經村在晨光熹微中醒來。
此時,九社社長陸中術早已在花椒林里忙碌起來。
放眼望去,山坡上連片的花椒林里,村民們正忙著給花椒樹除草、施肥、修枝,椒林間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
“眼前這幅美好的畫面可以說是來之不易!”陸中術感嘆道。
長期以來,曬經村交通閉塞、產業發展落后,村民收入偏低,2014年被列為市級貧困村。
近年來,曬經村抓住機遇、因地制宜,通過黨建引領“三變”改革,打了一場“翻身仗”:2017年曬經村貧困戶戶均增收9000多元,一躍成為重慶市唯一一個“三變”改革示范點。
如今,到曬經村來“取經”的人一批接著一批。
曬經村到底有什么“經”可取?記者決定去一探究竟。
黨組織牽頭搭平臺,凝心聚力攻克難關
脫貧致富,關鍵靠產業帶動。
曬經村原先是一個典型的“空殼村”。2014年,全村有144戶被評為建卡貧困戶,貧困人口達515人,加上村里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土地棄耕撂荒面積達2000余畝,棄耕撂荒率近40%。
這一切,讓村黨支部書記廖先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斷和太和鎮黨委、政府交流意見,到處走訪大戶業主,動員他們來曬經村發展產業,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思路,努力讓荒地用起來、資金動起來、貧困戶富起來。
2017年9月,在廖先彬的積極努力下,由太和鎮黨委主導搭平臺,曬經村確立了“黨建領航,微企助力,產業扶持”的總體發展思路,計劃成立曬經村產業扶貧合作社,因地制宜引進適合曬經村發展的花椒產業,把荒山都利用起來,讓所有貧困戶都可以用土地入股,成為股東,也可以通過勞動分紅,從根源處斬斷窮根。
2017年9月16日,廖先彬接到任務,由于花椒栽種對時間要求特別高,所以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落實土地,否則錯過時間,花椒就難以存活。
按照計劃,廖先彬必須在三天時間內為村民講解產業、召開村民大會、完成土地流轉。
取得“脫貧真經”的第一步就要跨出,可擺在廖先彬面前的卻是一道道難題。
收到通知當天,廖先彬先多次召開黨員大會、黨小組會議統一思想,發動村里的黨員向群眾作宣傳解釋工作,希望大家能夠把土地集中流轉,發展產業。
“合作社由村委會發起,讓全村98戶建卡貧困戶均加入進來,將村里的荒山和閑置土地以每畝每年100元的價格從大家手里流轉過來,再利用退耕還林、產業扶貧等資金,對土地進行統一整治。”
“整治后的土地,合作社以每畝每年租金400元轉包給落戶的企業,每畝300元的溢價收益,集體留存50%,另外50%用來分紅……”
廖先彬就這樣帶頭挨家挨戶上門解釋,不厭其煩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這本是為全村貧困戶謀福祉的好事,可是,一些村民并不買賬,心中還有顧慮:“產業要是失敗了怎么辦,誰來承擔我的損失?”
“作為曬經村的黨支部書記,理應發揮‘領頭雁作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領村黨組織沖鋒陷陣!”緊要關頭,廖先彬不斷地為自己打氣。
為了說服心存疑慮的村民,廖先彬等人多方“游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于讓村民明白村黨組織的良苦用心,答應了土地流轉的事,而此時已經是17日凌晨4點。
9月18日,挖掘機正式開工動土的那一刻,廖先彬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曬經村的產業扶貧之路由此開啟。
搖身一變成“股東”,精準施策做大“蛋糕”
“合作社成立還不到兩個月,我就領到了600塊錢。”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村民徐朝遠仍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產業扶貧合作社成立不久,合作社的98戶股民便領到了第一筆分紅。
除此之外,徐朝遠還在產業園里務工。“平時至少有100多人在花椒種植基地打工,一個人一天至少有60元。”短短幾個月下來,徐朝遠已經領到5000多元工資。
這還得從太和鎮黨委以“三變”改革為方向,摸索“合作社+業主+貧困戶”模式,建立“租金+薪金+股金”的利益聯結機制說起。
所謂“租金+薪金+股金”的利益聯結機制,分為幾個步驟:
第一步,將貧困戶的土地以不低于市場價流轉,讓土地資源變資產;
第二步,將國家的項目資金變成村集體入股合作社的股金;
第三步,貧困戶成為合作社的股民。
具體而言,曬經村通過整合扶貧資金和其他項目資金,投入30萬元按照業主發展產業的需求進行土地整治、栽植花椒樹、修建生產便道和泥鰍塘等基礎設施。將扶貧資金作為98戶貧困戶的股金,用于土地流轉和整治,給全體貧困戶頒發股權證。目前已流轉山荒坡、撂荒地350畝發展花椒、泥鰍產業,讓曬經村98戶貧困戶共領取第一期分紅5萬元。
這便是太和鎮黨委給出的曬經村“脫貧真經”的要義所在。
但政策好不好,關鍵還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
為了讓利益“蛋糕”得到合理分配,保障貧困戶利益,太和鎮黨委“因戶施策”,按照建卡貧困戶的不同貧困程度,經村民大會現場討論,將98戶貧困戶分為A、B兩類。其中A類為特困戶,每人20股,B類為一般貧困戶,每人15股,可保證每戶貧困戶分得400元至1000元不等。
在做大“蛋糕”體量上,曬經村還根據不同產業的實際情況,探索出多種分紅模式。
“針對2000多畝的花椒產業,我們主要以固定分紅為主,對桐子項目以保底+效益分紅的方式和泥鰍養殖以固定分紅+產量提成的方式結合……”太和鎮黨委組織委員郭鵬飛在現場解釋說。
據悉,通過這幾種分紅方式,每年將帶給合作社約170萬元收入,這意味著合作社的股民每年能有85萬元的分紅,剩下的85萬元則用來對外投資,繼續做大“蛋糕”。
織就抗風險“防護網”,頭雁高飛眾雁隨
作為經營實體的產業扶貧合作社,自然也避免不了面對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壓力。如何建立有效的生產經營風險防控機制,化解經營風險,繼續考驗著太和鎮黨委的智慧和能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郭鵬飛看來,要保障產業健康發展,離不開一支強有力的黨員干部隊伍保駕護航。
其實,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曬經村“兩委”便以“支部+黨小組+黨員”的三級幫扶機制,發動全村9個黨小組,共78名黨員走田埂、進農家,以真抓實干的精神,探索出多種抗風險機制。
“針對花椒產業,我們采取引進多個業主各自經營,分散由于業主個體原因導致的項目整體經營失敗風險。”郭鵬飛說:“我們選擇的花椒為最新的早熟九葉青品種,供苗企業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所產花椒均采用保底價回收。”
同時,合作社還為花椒項目配套建立了多個養豬場,采用種養結合的方式,既增加了產業項目,又有效降低了肥料投入成本,提高了花椒的競爭優勢。
“購買土地流轉金履約保險,防止個別業主經營不善拖欠群眾土地流轉金,保障群眾利益;明確退出機制,一年內未保底分紅,業主無條件退出……”郭鵬飛表示,這些防風險措施基本上保證了產業健康發展。
為解決“插花”扶貧這一難題,曬經村產業合作社還與重慶阿信記集團簽訂銷售合同,由業主提供兔苗、飼料、防疫、技術等全套服務,兔苗交由貧困戶代養,40天后收回成品兔,每只成品兔由業主提供保底薪金20元。
以貧困戶王三榮一家為例,他和妻子一邊在花椒基地務工,一邊代養商品兔100只,全家月增收3500元以上。目前,曬經村已發展商品兔代養貧困戶20戶,僅此一項每年戶均增收達6000元以上。
這些抗風險機制為曬經村的產業發展織就了密實的“防護網”,也助推產業這把大火越燒越旺,不斷吸引著投資者和返鄉村民加入到產業發展大潮中來。
“能人”姚志均選擇回到家鄉種植產品附加值較高的桐子樹300余畝,渝西地區有名的泥鰍養殖領軍大戶周朝華在曬經村興建泥鰍種苗培育基地70畝……
截至目前,曬經村已引進花椒產業業主5個,產業面積約2000余畝;泥鰍養殖面積近70畝;桐子產業300余畝;生豬養殖年出欄7000余頭……
“壯大集體經濟既實現了脫貧,也提高了防范各種風險的能力,在建設美麗鄉村的路上更進一步!可以說是‘一箭三雕。”郭鵬飛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