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榮
[摘要]高校學生社區,已經成為學生之間內相互溝通、共同成長的重要場所,推進黨建工作進社區,已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得不面臨的問題。筆者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圍繞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從大學生黨員和群眾的角度進行了抽樣和訪談調查,在梳理大學生黨員和群眾對社區黨建現狀和愿景的基礎上,提出社區黨建網格化管理、加強黨建宣傳和構建科學合理激勵機制等建議。
[關鍵詞]學生社區;黨建;愿景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3-0048-03
高校學生社區是指以學生宿舍為中心,包括學生食堂、文化活動場所、公寓、宿舍區、商業服務網點等在內的課堂學習外的生活、休息、學習、交往、娛樂、個體及群體活動的特定區域。作為學生課堂延伸的學生社區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重要場所,推進黨建工作進社區,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因為大學生社區具有地域規范性、思想多變性、生活規律性和環境可塑性等特點,黨建和思政工作進社區不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而且不能忽視學生社區的主體群體——大學生的意見和愿景,基于此,筆者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圍繞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從大學生黨員和群眾的角度進行了抽樣和訪談調查。
一、調查基本情況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本次調查以華南農業大學在校學生為總體,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選取調查對象。具體做法是:以華南農業大學的所有在校本科生為抽樣框,隨機抽中資環、林風、工程、人文、藝術、食品、水利7個學院,在抽中的學院中,隨機抽取黨員、預備黨員、群眾,這樣抽取的涉及農、工、文、理等多學科學生共660人構成本次調查的樣本。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高校大學生、基層黨支部,采取的是問卷法和訪談法來收集資料。問卷由25個問題構成,主要是詢問了有關社區黨建中黨組織設置、黨員作用發揮、黨建宣傳及對社區黨建工作的愿景等方面情況。訪談對象分黨員104人(28%),群眾398人(72%)。發放問卷660份,收回問卷635份,有效回收率96%。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的現狀與問題
1.社區黨組織構建
黨支部是基層黨組織,社區黨建工作的開展需要依托黨支部的推動。被調查的黨員中有60%-80%回答“在社區中有黨支部和黨小組,有黨員服務點”,超過80%的黨員表示“社區里設有黨建活動室”,但是有30%到接近50%的群眾卻回答“不知道”。說明黨建工作進社區正在逐漸鋪開,但是部分群眾對此卻一無所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黨建活動與群眾的聯系不夠密切,宣傳力度也不夠,在群眾中沒有形成較大的影響力,這應該成為社區中黨建工作的努力方向。
2.黨員發揮作用
調查顯示,在社區開展的志愿服務情況上,黨員和群眾已形成共識,志愿服務內容的認知上維持相同的曲線圖。被調查學生黨員認為,黨員在社區中開展的志愿行為集中體現在維持作息紀律(54%)、維持社區秩序(69%)、維護社區衛生環境(75%)、開展學習幫扶(53%)。不過在“幫助傳遞學生心聲和建議給學院(29%)”方面沒有充分發揮橋梁作用。
黨員在社區中已經發揮作用的積極影響得到普通學生群眾的肯定,他們對黨員的認可度甚至高過黨員自我認可。他們認為黨員在社區中能夠起到學習上的榜樣作用(62%)、生活上的幫助作用(61%)、工作中的帶頭作用(56%)、思想上的啟發感染作用(55%)、思想和學習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先鋒模范作用(44%)。但也有少部分普通學生認為“黨員沒有發揮什么作用(18%)”,這意味著學生黨員的影響力還需繼續擴大覆蓋面,應更加鮮明地樹立黨員形象,發揮積極引領作用。
3.黨建宣傳
黨的政策理論普及、黨建活動的效果呈現、黨員的影響力擴大等很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黨的宣傳。大部分學院在黨建宣傳上也做了相關工作,參與調查的黨員中認為黨建宣傳比較普遍更新及時(38%),也存在宣傳較少更新不及時(53%),甚至基本無宣傳(7%)。這種情況和參與調查的學生群眾反映的情況基本一致,不過在群眾身份中更多的同學(21%)沒有關注黨建宣傳方面的內容,比例遠遠高于學生黨員(6%)。這說明黨建宣傳尚存在較大被動性,宣傳內容的貼近性、方式的靈活性、影響的覆蓋面都亟待改善。
(二)社區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調查顯示,社區黨建工作不能有效開展的原因中“領導不重視”的因素不到10%。可見,各學院領導在黨建進社區、思政進社區工作的重要性上已達成共識,主觀上想在社區黨建工作上有所成效。
在調查“不能有效開展黨建活動的影響因素”時(表2),黨員認為是“太忙無暇開展(48%)”因素排在第一,說明黨建活動不能過于繁雜,否則會招致黨員的厭煩。而且接近五成的黨員和群眾都較為一致認為“學生群眾對黨建活動認同度低”,也同樣對黨建活動質量提出要求。
群眾反映的影響因素集中在學校或學院對社區黨建的激勵措施不夠(53%),黨員有同樣選擇的比例達45%。“黨員素質不高”也是影響社區黨建活動的重要因素,參與調查的黨員和群眾對此認識較為一致,而且比例都超過30%。震驚之余,不得不重新審視黨員素質和黨內激勵問題。
(三)學生社區黨建的愿景期望
黨建進社區工作欲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必須了解和滿足學生對社區黨建的合理期望。在本次調查中,有接近80%的學生認為黨建工作進社區是有必要的,并贊成以樓棟為單位建立黨支部,在學生社區劃分黨員責任區。接近90%的黨員和70%的群眾十分贊成在學生社區設立“黨員之家”、建立資料閱覽室。可見,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和相關活動平臺的構建已是必行之勢。
在社區黨建宣傳內容上,學生黨員期望更多宣傳學校學院的黨建項目(46%)和黨支部的活動(46%),擴大黨支部和黨員的影響力;群眾則更傾向于了解黨的政策理論(64%)、學校學院黨建項目(44%),并通過宣傳優秀黨員的先進事跡(43%)來尋找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榜樣力量。
在黨建宣傳形式上,黨員更青睞時事報告會(40%),群眾則傾向于櫥窗宣傳欄,也有部分同學建議通過游戲、活動、表演等方式開展黨建宣傳活動,更具趣味性和靈活性。
在黨員發揮作用上,黨員和群眾的期望比較一致,他們更期望黨員能在學習優秀的榜樣作用(31%)、熱心助人的團結作用(32%)上產生更大的影響。在志愿服務上,群眾則希望黨員在維持社區秩序(26%)、傳遞學生心聲和建議給學院(25%)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務。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學生社區是大學生生活、學習和活動的特定區域,各學院黨建負責人在黨建進社區、思政進社區工作的重要性上已達成共識,在社區黨建工作上有所成效的主觀意愿較為強烈。一些學院已開始嘗試在學生社區以樓棟、樓層建立黨支部、黨小組,但實際上社區中黨組織的架構還不夠完善,學校或學院并沒有圍繞社區從上而下建立黨委組織,而且一棟樓或一個樓層可能分散住著不同學院或不同專業或不同班級的學生,這樣給樓棟或樓層黨組織的設立帶來一些實操困難。
2.黨員在社區中開展的志愿行為集中體現在維持作息紀律、維持社區秩序、維護社區衛生環境、開展學習幫扶。在社區黨建中,學生則更期望黨員能在維持社區秩序、維護社區衛生環境、幫助傳遞學生心聲和建議給學院發揮更大的作用,社區是生活的重要場所,同學們更重視社區衛生、秩序、作息紀律等環境的構建,而在社區的學習需求上相對沒那么強烈。
3.社區黨建宣傳相對薄弱。大部分學院在黨建宣傳上也做了相關工作,但是宣傳較少更新不及時,黨建宣傳尚存在較大的被動性。甚至有學生提到,除了在迎新和軍訓時看到黨員服務點,其他場合很少看到關于黨組織的實體設置。大部分黨建活動的對象是面向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而面向群眾的黨建活動較少,群眾不知道黨員在干什么,久之就形成不關注、淡化黨員或黨建活動的意識慣性。
4.黨員素質、激勵機制、群眾認可度已成為影響黨建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參與調查的群眾反映的影響因素集中在學校或學院對社區黨建的激勵措施不夠(53%),黨員有同樣選擇的比例達45%。實際上黨員不管是以黨支部成員、或者是獨立黨員身份開展的幫扶同學、維持社區秩序、維護社區衛生等,基本上都是“志愿”性質的,并沒有與綜合測評、評優秀學生干部等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評優項目掛鉤,而與之相關的“優秀黨員”評選比例較低,黨組織往往只能是通過“黨員身份”的責任和義務來實現激勵和約束。
“黨員素質不高”也是影響社區黨建活動的重要因素,參與調查的黨員和群眾對此認識較為一致,而且比例都超過30%。而且接近五成的黨員和群眾都較為一致認為“學生群眾對黨建活動認同度低”影響黨建活動的有效開展。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黨建活動一定要重視質量和效果,否則會降低黨內外的認同度,產生反效果和副作用。
(二)建議
1.構建學生社區黨建“網格化”管理模式。借鑒城市管理中的“網格化”概念,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學生社區劃分成為單元網格,在各個網格上建立黨組織,發揮黨員主體作用,密切大學生黨員與廣大青年團員的聯系,推進高校黨建工作全覆蓋。我校的社區黨建網格圍繞華山社區、泰山社區、啟林南社區和啟林北社區4個校內片區,社區設黨委(可以由學院黨委書記兼任黨委領導),樓棟內50間宿舍設黨支部(可以由輔導員兼任支部書記),樓層10間宿舍設黨小組(可以由優秀的學生黨員擔任小組長)。所有學生黨員、積極分子和團員都在居住區域內納人相應的黨組織管理網格中,每個社區建公共的黨建活動室、資料室、會議室等,每個月由樓棟黨支部承辦黨建活動,發揮黨員主體作用,覆蓋整棟樓的所有學生群體,并在所屬片區形成宣傳、教育、活動一體化的黨建網格服務管理模式。
2.加強黨建宣傳。一是要在各個學生社區內、宿舍區內有固定的黨建宣傳欄,由黨支部或黨小組或優秀黨員定期舉辦面向群眾的學習討論會或宣講會或讀書會等,開展黨建活動應有黨旗、黨徽等標志。二是宣傳形式上,要時事報告會、櫥窗宣傳欄、游戲、活動、表演等方式開展黨建宣傳活動,更具趣味性和靈活性。三是宣傳內容上,要重視宣傳黨的政策理論、學校學院的黨建項目、黨支部活動、身邊優秀黨員的先進事跡,擴大黨支部和黨員的影響力,讓群眾了解身邊正在開展的黨建活動,用“身邊人”的榜樣力量給學生傳遞更加明確和可以模仿的成功范式。
3.構建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一是要建立黨員個人考核指標,包括政治理論學習、專業成績、志愿服務、獲獎、群眾評議等情況,考核量化;建立黨支部考核指標,包括支部活動、理論學習、志愿服務、“三會一課”、獲獎群眾評議等情況,考核量化。考核優秀的支部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鼓勵,如獎金、綜合測評加分、優先推薦參加學校評優等。二是強化精神激勵。黨員從其政治身份的價值追求來看,是屬于“表現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獲得經濟效益和報酬為目的,而是以表現社會制度與秩序、社會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等為目的的社會角色。”這種表現是在校期間與其他同學的交往中,用自己的能力、品質、精神感染他人,帶動他人甚至是改變他人,從而樹立大學生黨員的先進形象,產生非權力性的校園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崇敬、信服的基礎上,是基于學生黨員個人的形象與表現而產生的示范作用,是一種自然性影響力,而能發揮出比權力性影響力更大、更深刻的影響作用。所以,要構建激勵的長效機制,必須強化精神激勵。可通過評選優秀黨員、優秀學生黨員模范事跡宣講會,設立學生黨員示范崗等方式,在學生群體中塑造學生黨員“領頭雁”的形象,使其獲得廣大學生在心理上對他們的信服和尊重,激勵和帶動廣大學生共同進步。三是嚴格執行負激勵機制。當前黨內負激勵措施執行力弱化,開展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蜻蜓點水,不涉根本;黨員民主評議幾乎沒有不合格黨員。學生黨員規模較大,其中不乏一些
“害群之馬”、“決堤之蟻”,歪曲青年學生對共產黨的認知和追求,所以應嚴格執行黨內紀律處分條例,嚴格要求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保持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從而永葆黨組織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時長江.高校學生社區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71.
[2]吳增基.現代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5.
[3]張紅君.高校學生黨員影響力的現狀與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