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鍵裕 朱立學 張世昂
[摘要]經過多年的改革,廣東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然而隨著新形勢的發展,給廣東省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快構建全方位產業鏈的,培育多種產業合作方式,形成有機的利益共同體,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廣東省;農村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3-0096-02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級地方政府構建一、二、三產業全方位發展的全產業鏈現在農業體系,形成新農村新風貌,實現農產品增收,農業增效的新格局。廣東省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排頭兵,如何貫徹落實中央的重大方針,探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必定把該任務作為重要課題。
一、廣東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領導下,本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在某些領域積累了一些經驗。
(一)產業融合的主體初步形成
1.糧食市場供應穩定。今年夏播糧食作物意向種植面積1773萬畝,比上年增加9.2萬畝,增幅0.5%。晚稻意向種植面積1425.6萬畝,比上年實際增加3.2萬畝,增長0.2%。主要是因為近年來我省晚稻種植效益較好,農戶種植積極性提高。
2.農民合作社蓬勃發展。省政協發布的《關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視察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全省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9222家,同比增長29。3%;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競爭能力有所增強。合作形式開始向購銷、加工、貯運領域全面發展,甚至把產品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3.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目前,廣東省共有3000多家的農業龍頭企業,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56家。據廣東省農業廳數據顯示,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近1000億元,年銷售收入近2989億元,出口創匯36億美元,凈利潤159.2億元,上繳稅額達65.2億元,帶動了不少農民就業。
(二)產業融合的載體形式多樣
1.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步伐加快。2015年1月23日,我省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從4個激增到11個。味著我省現代農業產業布局一體化目標得以進一步實現,意味著我省現代農業發展有了更多的“排頭兵”,意味著我省農業改革有了更多的“試驗田”,必將為示范引領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2.休閑旅游、鄉村旅游主體突出。據悉,在廣東,佛山順德長鹿農莊、廣州百萬葵園、深圳光明農場、肇慶廣新生態園、中山嶺南水鄉等休閑農莊,每年接待游客數量均突破了百萬人次。以長鹿農莊為例,近三年,累計接待游客人數543萬人次。
(三)產業融合的手段多元化
1.農產品加工業飛速發展。據統計,廣東省農產品加工企業高達30000多家,其中4000多家具有一定經濟規模。年加工產值約1000億元,食品出口額20多億美元,企業從業人員150多萬人,農產品加工產業整體水平處于全國先進行列。
2.農業品牌建設步伐加快。省農業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全省有效期內的“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有149個,名牌產品(農業類)有1042個,名特優新農產品入庫1000個(其中區域公用品牌300個,經營專用品牌700個)。
3.農業與科技結合程度高。廣東省農業廳數據顯示,廣東省內農業科研有16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8個和科學觀測實驗站4個。科研教學單位和企業41家,首席專家3名、崗位專家45名和綜合試驗站站長36名,這龐大的專家團隊和先進的實驗硬件,使廣東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1.2%,成為全國第二。
二、廣東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新機遇
當前,廣東農村一、.二產業融合發展面臨著比較好的機遇。
1.中央和廣東省委、省政府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最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習總書記高度重視“三農”問題,2015年、2016年、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國務院印發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都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調動全黨全人民的積極性,推動為新農村新面貌。
2.我省農產品加工業迎來發展機遇。根據《廣東省農業現代化“十三五”規劃》,到2O2O年,我省農產品加工總產值應達到1.65萬億元,今年我省財政擬安排2.8億元,實施農產品加工發展和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等項目,重點扶持我省特色茶葉、水果、蔬菜、菌類、南藥和畜禽肉類加工企業轉型升級,支持全省荔枝特色加工龍頭企業的實力提升,擴大以荔枝初加工、精深加工產業規模。
(二)新挑戰
1.農業產業鏈短,發展水平低。由于長期以來廣東農業以嶺南佳果等特色水果為主打產品,追求的目標比較單一,即為城市提供新鮮的荔枝、龍眼等,因此廣東農業的最終產品大部分為鮮活農產品,農民不愿意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處理。近幾年來,雖然提出廣東農業發展要“接二連三”,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從根本上改變農業和二、三產業融合度差,產業鏈短,發展水平低的狀況,狹小的產業空間,影響了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2.市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這幾年,市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滿意度卻在不斷下降,公眾要求越來越高。人們對食品安全檢測意識越來越強,農產品的需求已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大家考慮更多的是農產品是否有營養,是否有利于身體健康,消費者更愿意花更多的金錢購買無毒、無公害的有機產品。
三、廣東省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
(一)探索多種產業融合方式
1.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產品結構,在穩定糧食產能的基礎上,有序調減低效、低質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不同熟期優質品種并均衡供應。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穩定家禽產量和價格,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抓好品種改良和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無公害的綠色食品和名牌農產品。
2.構建農業全產業鏈。不斷拓展農業生產與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讓龍頭產業、優勢產業形成農貿批發市場。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推動農資供應、農產品生產、深加工、快遞運輸、產品銷售、品牌打造連接起來,形成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鼓勵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與農民合作,實行產品包裝和營銷策劃,建立農產品銷售中心、農產品專賣店。
3.發展高新農業。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建設雙向互動的農村電商服務平臺,支持電商平臺與農業種養基地、農產品營銷大戶、大型超市等開展對接合作,將新經營理念、新商業模式等引入農業,積極創建創意農業園區,促進“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探索眾籌、定制等農業新業態。
(二)培育多元產業融合主體
1.讓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其他農業企業發展。大力扶持和培養農業龍頭企業,鼓勵和支持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以資本運營和優勢品牌為紐帶,進行企業合并,強強聯手,形成集團式品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技術扶持、增加農民就業機會等方式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參與農產品的第二、第三產業的建設。
2.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合作式、訂單式服務,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和冷鏈物流配送體系。開展產業融合示范項目建設,在重點農產品主產區、主銷區或集散地通過新建或改造等方式建設多種形式、不同層級的經營服務綜合平臺。
3.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復合型企業。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組建農業全產業鏈復合型企業,探索以農業全產業鏈復合型企業為投資主體,以農業產業鏈各部門的需求信息和生產標準為紐帶,有機整合科技、物流、金融、銷售、政策等資源,確保對農業產業鏈所有參與者的整體開發和全面服務,實現農業資源集約利用和農業多種功能。
(三)建立緊密的利益相關網絡
1.成立利益共同體。要打造全方位產業鏈,首先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讓農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物流公司、農業龍頭企業建立上下游的產業合作關系,規范訂單式合作模式。在合同中明確農戶的生產數量、產品品質,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建立穩定的代銷關系,再通過農業龍頭企業為其建立營銷基金,通過互聯網等方式進行品牌策劃,最后由物流公司實現出口配送。由農業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
2.支持發展股份合作,實施混合所有制。鼓勵農戶以其土地方式入股農業龍頭企業。讓農民從業鏈中最底層解放出來成為股東,讓資源轉化為資金,農戶生產積極性自然更能調起來。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吸引更多外資、政府資金投入到農業生產中,讓農戶有更多資金購買更先進的農業機械,自然生產出品質更有保障的綠色農產品。
3.健全風險防范機制。穩定土地流轉關系,嚴格執行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相關規定。建立健全市場運行規則,明確交易原則、內容、方式、程序及監管責任等。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工商資本租賃農地應通過公開市場規范進行。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提高農業經營者的契約意識,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等.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4-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秦志偉,胡璇子.農業供給側改革如何發力[N]·中國科學報,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