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 陳金輝
[摘要]由于鼓浪嶼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傳統,在鴉片戰爭后,鋼琴伴隨著基督教進入鼓浪嶼一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個小島。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鼓浪嶼形成了名聞遐邇的“鋼琴文化”。
[關鍵詞]文化;鋼琴;鼓浪嶼;基督教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3-0104-03
2017年7月8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以符合世界遺產第2條和第4條標準,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鼓浪嶼是中國在全球化發展的早期階段實現現代化的一個見證,具有顯著的文化多樣性特征和現代生活品質。而鼓浪嶼鋼琴文化正是“文化多樣性特征和現代生活品質”的重要體現之一。
對于“文化”的概念,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定義。不過,如果從中文的直接含義出發,我們可以認為,“文化”就是“由文所化”,“文”即“文本”。因此,“鋼琴文化”,也就是指由“鋼琴”這個特殊文本所“化”的現象。這樣,我們可以把“鼓浪嶼鋼琴文化”定義為:在鼓浪嶼這塊土地上,與鋼琴相關系的現象以及觀念的總和。近年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民間學者都對鼓浪嶼的“鋼琴文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梳理與研究。
鼓浪嶼鋼琴文化的形成既有時代的大背景因素,也有鼓浪嶼獨特的地理文化因素。本文試著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探討鼓浪嶼鋼琴文化的形成因素。希望能夠進一步地發掘“鼓浪嶼鋼琴文化”的豐富內容。
一、鼓浪嶼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鼓浪嶼的發展清楚地記錄了外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記錄了從海外歸來的閩南人民開展早期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特點。“閩南人民”就是指居住在福建南部的廈門、泉州與漳州地區的人民。這里的漢族從晉朝就陸續從中原來到此地,這里北緯240,靠近北回歸線,因此一年四季陽光充足;這里又是山海交錯,與海外一直有比較緊密的緊密,因此,相比較于內陸地區,閩南人民的性格就更具有開放包容的一面,也會更容易接受外來事物。宋元時期,泉州港為世界大港;盡管明朝實行海禁,但是位于漳州九龍江口的月港卻一度成為國內第一大港。而廈門島與鼓浪嶼都剛好位于九龍江的入海口。廈門島與鼓浪嶼只隔著一條八百米寬的海峽,因此,交通便利;在行政歸屬上,鼓浪嶼一直從屬于廈門島管理。而廈門又從屬于泉州的同安縣。明末清初之際,鄭成功主要以廈門島及其周圍的沿海地區及島嶼為據點展開反清復明以及收復臺灣的軍事活動。廈門港開始成為軍事港口。而到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廈門港正式成為對外通商港口。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地范圍包括鼓浪嶼全島及其近岸水域,總面積316.2公頃,這一片水域還是良好的船舶避風鋪地,對于航海大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來說,這也是選擇鼓浪嶼作為進入中國門戶的理由之一;而鼓浪嶼陸域面積只有1.7平方公里,人口少,因此適合進行比較精細的社會管理;鼓浪嶼四面環海,常年和風習習,雨量充沛,物產豐富,確實適合人類居住。1840年的鴉片戰爭后,廈門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被迫打開大門。1841年英軍攻占廈門,后退守鼓浪嶼。《南京條約》承認“鼓浪嶼仍由英國暫居”,1843年11月廈門開埠,1844年在鼓浪嶼建立了第一座領事樓房;1802年,清政府與各國駐鼓浪嶼領事簽署《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這樣,鼓浪嶼就成為了“萬國租界”,因而成為海外閩南華僑回國定居的首選地。這些華僑,不但帶來了異國的文化,也有比較強的經濟實力,為鋼琴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文化和物質條件。
二、鼓浪嶼的歷史文化因素
閩南的居民不但從中原帶來了漢人的原生文化,也吸收了當地的閩越文化;又由于航海活動的影響,因此,大量的外域文化也在這片土地傳揚。據考證,元朝時,泉州作為世界大港,已經有大量的天主教徒,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設在泉州;明朝時,自利瑪竇到中國宣教,廈門島已有一定數量的天主教徒;還有,占據廈門與鼓浪嶼進行反清復明活動的鄭成功及其父親鄭芝龍,有學者認為他們都是天主教徒。但是,一直到鴉片戰爭之前,鼓浪嶼無論是信仰還是音樂幾乎不受基督教以及其它外來宗教(佛教除外)的任何影響。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鼓浪嶼反映出中外多元文化在各個方面的廣泛交流,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跡真實且完整地記錄了其曲折的發展進程和生動的風格變化,真切地反映了激烈變革時代的歷史。
確實,當西方人帶著其宗教以及藝術到達鼓浪嶼時,島上已經有了歷史悠久的信仰和音樂文化了。首先,盡管鼓浪嶼上與儒家有關的廟堂較少,但由于朱熹曾經做過同安的“縣簿”(鼓浪嶼古屬同安縣),因此鼓浪嶼也必然多少會有理學的影響;其次,作為中國傳統宗教的道教在鼓浪嶼有著比較悠久的傳統,居民主要供奉保生大帝與媽祖,島上也有不少的廟觀;相對而言,佛教寺廟較少,但是,著名的弘一法師也曾在鼓浪嶼上“閉關靜修”。而且,這些傳統的宗教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音樂藝術形式。另外,流行于整個閩南地區的南音被譽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2009年,南音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鼓浪嶼上南音的彈唱一直未曾停止。這些傳統宗教連同各種音樂等藝術構成了鼓浪嶼人重要的生活方式與審美情趣。作為外來的基督教及其藝術,得以在鼓浪嶼上立足,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所包涵的“和而不同”的精神。
三、基督教宗教活動與鼓浪嶼鋼琴文化的形成
鋼琴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個持續穩定的“媒介”。這個“媒介”在鼓浪嶼就是基督教的宗教活動。
(一)基督教傳入鼓浪嶼。1842年2月24日,美國歸正教牧師雅理(David Abeel)到達英軍占領的鼓浪嶼,與他同船抵達的還有英國圣公會傳教士文威廉(W.J.Boone)夫婦。同年,天主教馬尼拉多明我會就派遣傳教士林方濟(Francisco Zea)來到鼓浪嶼傳教。
基督教傳教士在英美等國強大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力量的支持下,在醫學衛生以及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848年,廈門島建起了廈門的第一座新教禮拜堂。隨后,英美等新教宗派,天主教以及中國本土的新教宗派陸續在鼓浪嶼興建禮拜堂。1863年興建了協和禮拜堂,到1935年,全島就有八座禮拜堂了。隨著教堂的興建,基督教音樂連同鋼琴,也就在鼓浪嶼上扎根下來。據一位英國人回憶,1878年他第一次到鼓浪嶼時,就看到教堂里有人在彈奏鋼琴了。
(二)基督教與鋼琴的關系。宗教與藝術是人類不同的兩種文化形態,但兩者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基督教作為一種世界觀,本身就是一種對于世界、人類以及上帝本身的解釋。同時,信仰也是每個人心靈深處的一種感受。這種感受需要超越人類理性的藝術方式來表達。基督教起源于猶太教。在猶太教的舊約圣經《創世紀》中記載了包括音樂在內的藝術的起源。“摩西之歌”(圣經《出埃及記》十五章1至21節)表現了最早的音樂的宗教功能。猶太人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因此他們不但用音樂贊美上帝的創造與揀選,也贊美上帝的圣潔、公義與慈愛;音樂在猶太教中也有一定驅魔的功能,比如“唱靈歌”與“跳靈舞”;還有,音樂在猶太教中還具有凝聚民族精神的功能。由于猶太教非常厭惡偶像崇拜,因此,相比較于其他一些宗教,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在猶太教傳統中更有突出的表現。
當基督教誕生后,在新約圣經《提摩太前書》中就教導信徒要用“詩歌、頌詞贊美主”。因此,基督教一直被稱為“音樂的宗教”。另一方面,初期的基督教會運用古希臘哲學,對于藝術進行了神學解釋。在基督教神學看來,神是人類一切真善美的源頭與本體,而人類的藝術正是三位一體的神中的一位即圣靈所做的感動工作。在中世紀,基督教音樂作為西方音樂的主要形式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歷經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連同基督教音樂在內的西方音樂突飛猛進,因為很多的改教家本身也是優秀的音樂家。所以,基督教注重音樂的傳統一直被傳承下來。
另一方面,在《舊約圣經》中,就記載了“琴”的最初形式。十八世紀的意大利人首先制造了現代鋼琴。它被稱為“樂器之王”。鋼琴獨特的音樂特色主要有下面幾點:首先它音域寬廣,涵蓋了音樂中所使用的所有的88個樂音;其次它的音量洪亮而寬闊,音量強弱變化非常之大;再次是它的音色美而豐富多彩;同時它還有清脆透明的高音區、圓潤豐滿的中音區以及堅實有力的低音區;最后則是鋼琴便于演奏和弦。中世紀所使用的“風琴”也一直延續至今。因此,鋼琴在獨奏、協奏曲伴奏、音樂傳真以及音樂教學中被廣泛使用。當然,在基督教會中也得到廣泛使用。盡管,當代的基督教會,尤其是新教派別林立,敬拜方式不一,但是同樣都需要用音樂來抒發信仰情感,吸引非信徒的皈依。而鋼琴音樂作為一種樂器,在教會的各種活動中仍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有基督教會的地方,就應該有“鋼琴”。而在基督教漫長的二千年傳教的歷史中,宣教士們運用包括鋼琴在內的音樂藝術作為媒介“征服”異質文化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三)基督教宗教活動是鼓浪嶼鋼琴文化形成的根基。大部分的教堂最主要的宗教活動就是在禮拜天或者安息日(禮拜六)敬拜上帝。另一方面,信徒施洗或者圣餐禮拜、各種宗教節日、讀經祈禱會、各種各樣的小型團契會、信徒的結婚以及安息(喪葬)禮拜,這些都需要鋼琴來引領信徒的音樂敬拜;而且,大部分的教堂也都設有專門的唱詩班,進行較為“專業”的音樂工作,而在其中都離不開“鋼琴活動”;因此,教堂內總是充滿著非常濃厚的鋼琴氛圍。在鼓浪嶼這樣一個“彈丸小島”,有著如上所述的這么多的教堂,其“鋼琴文化”的形成自然會有很好的根基。“鼓浪嶼鋼琴博物館”的創建人胡友義先生“從小就跟著父親到三一堂聽琴,并愛上了這種長相古怪、音色甜美的樂曲”
(四)基督教與鼓浪嶼鋼琴人才的培養。鼓浪嶼上所出現的眾多的鋼琴家是“鋼琴文化”核心表現。而這些鋼琴家大多與基督教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鼓浪嶼早期風琴、鋼琴基礎教學,大部分是牧師、牧師娘、領事夫人任教的”。這開創了鼓浪嶼人學習鋼琴的先河。第一位鼓浪嶼鋼琴家李嘉祿(1919-1981)他是一名中國傳教士的兒子,母親雖說是漁家女,但在教會學了很多音樂知識,他本人則師從牧師妻子;被譽為“樂壇瑰寶”而英年早逝的許斐平(1952-2001),其父親就是一名牧師,母親則是教堂的司琴;以一曲《黃河大合唱》而聞名天下的殷承宗同樣是出生在一個敬虔的基督教家庭;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盲人鋼琴家蔡麗霞,雖然雙目失明,但卻能夠熟練彈奏眾多的基督教圣樂。當然,在鼓浪嶼,還有許多鋼琴人才都有著深厚的基督教背景。
(五)基督教對于鼓浪嶼家庭音樂會的影響。鼓浪啤鋼琴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家庭音樂會。而基督教對于鼓浪嶼家庭音樂會的形成與普及也有重大影響。盡管中國人私人購進第一架鋼琴的林里嘉并非基督徒,但他在歐美留學,可以說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響。基督教會一般都會鼓勵信徒在家里進行小型“家庭禮拜”。“家庭禮拜”一般也需要“鋼琴”。所以,如果有很多的家庭進行“家庭禮拜”,那么,這個小島的鋼琴氛圍就更加濃厚了。正是在此基礎上,鼓浪嶼上的“家庭音樂會”開始慢慢地普及到非信徒。而家庭音樂會要么是專門的鋼琴彈奏,要么鋼琴是主要的樂器。在鼓浪嶼上生活多時的著名作家林語堂就曾經邀請魯迅欣賞過鼓浪嶼的家庭音樂會。而鼓浪嶼的普通家庭平均擁有的鋼琴數也應該是全中國之冠。
(六)基督教文化教育事業的影響。鼓浪嶼的基督教會因為宗教與教育的需要,在教會初具規模后,就開辦各種包括鋼琴在內的培訓班。鼓浪嶼的基督教會開辦了中國的第一個幼兒園并開辦了中小學還有宗教學校,在這些學校內,有相當濃厚的宗教氛圍,也要經常吟唱宗教詩歌,當然,也要經常彈奏鋼琴。而這些教會學校也非常注重包括鋼琴在內的音樂教育,并影響其它非教會學校的音樂教育。另外,基督教會及其各種學校也會在教堂以外的地方舉辦各種音樂會,既有宗教歌曲,也有世俗歌曲,當然,鋼琴一般又是樂器“主角”。
(七)基督教其它方面的影響。基督教會除了借助文化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開展了醫療衛生以及各種社會福利工作,如教會醫院、孤兒院與養老院等。這些場所也大多配備鋼琴,而為宗教活動所用。另外,除了傳統的基督教會進行“專門”的宗教活動外,還有一些外圍組織,比如基督教青年會以及基督教女青年會,則主要針對青年人,面向社會群體。這些組織經常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其中包括鋼琴在內的音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部分;最后,基督教傳教士用羅馬拼音為閩南話注音。使得目不識丁的文盲也能閱讀圣經以及吟唱圣詩,從而推動基督教音樂在閩南話流行地區的普及。因此,可以說,這一切為鋼琴文化的形成起了間接的作用。
結論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鼓浪嶼例證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價值觀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共同發展的歷史,為中國和其他地區不同文化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參考。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鋼琴”這個特殊的“文本”得以在近代的鼓浪嶼被如此奇妙地“詮釋”,確實與鼓浪嶼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文化有密切的關聯,更是與基督教的傳入有直接的關系。今天鋼琴已經內化成為中國當代音樂文化的一部分。而鼓浪嶼鋼琴文化正是“文化融合”的最好例證。
參考文獻:
[1]陳丹曦.鼓浪嶼鋼琴文化百年[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2]彭一萬.鼓浪嶼音樂[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
[3]蘇西.鼓浪嶼宗教[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4]苑丁.鋼琴與教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5]鼓浪嶼申遺辦,鼓浪嶼管委會,谷聲圖書.琴島詠嘆一鼓浪嶼上的音樂傳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