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婷
[摘要]個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目標和終極價值,有關人的問題歷來都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則是馬克思與恩格斯開始關注探索“現實的個人”,這內涵豐富的主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于馬克思來說,他的起點源自于實踐,他不認同費爾巴哈的觀點,批判費爾巴哈從“真正的人”的角度來看哲學人本主義價值,正因為此,馬克思以“現實的個人”為前提提出了新的“新唯物主義”這個歷史觀。
[關鍵詞]現實的個人;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個人觀;歷史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3-0116-02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完成前對“現實的個人”的初探
“現實的個人”這個概念的提出,是馬克思長期研究探索的結果,他的個人觀是歷經了一個從抽象走向具體的歷史發展轉變。馬克思曾經站在了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的這個哲學立場,在論文中加入了對自然哲學問題的討論,同時部分內容有關個體自由的倫理,在他看來,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就是把他自己的意識當作論證,在那個時候,從確立自我意識的最高神性中體現出了人的主體性和自由性。雖然馬克思一直把自我意識掛在嘴邊,但是他所主張的并不全是自我意識,相反的,那些人與自然、現實社會和自我意識、生活世界和哲學層面之間的關系才能吸引他的眼球,讓他有動力去挖掘更多的知識。對于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兩個人對自然哲學的理解,他作了比較,比較結果讓他認識到更深層次的“現實的個人”觀念。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主張的是原子式的個人,這對他日后創立新的思維方式中提供了新的元素。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下文稱《導言》)是馬克思向“現實的個人”探索的起點。馬克思開始了從黑格爾主張的唯心主義思想向費爾巴哈主張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正式轉變。這一思想巨變標志著馬克思首次對黑格爾進行系統全面的批判。他通過宗教批判,指出宗教是一種顛倒的、蒙昧民眾的意識,是“虛幻的太陽”,宗教里的人是脫離現實而抽象出來的人,不具有真實性,只有讓個體認清了人的本質性,建立自己的現實,才會實現“現實的太陽轉動”;他通過政治批判,有力抨擊了德國當時盛行的黑暗的政治制度,為使現實的人以及整個人類社會獲得新生的美好愿景開辟了一條現實的途徑;他通過哲學批判,揭露出虛幻的思辨思維打發掉現實的人的需要,使德國的黑暗政治制度得以延續,使顛倒意識和顛倒社會間的本質聯系能得到更好的體現。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下文稱《手稿》)中對費爾巴哈的“類本質”概念進行了引用和借鑒,利用本質與存在的具體概念對“個人”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詮釋。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本質應該通過物質生產勞動來實現,人的活動必須是自由全面的,因此,人的本質要從生產活動中來進行具體體現。在對國民經濟學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發現了私有制的根源,從而得知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不自由,得知“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對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在馬克思的理念中,勞動的本質是人類可以進行自主、自由的活動,同時,這也是人類和動物這兩者間最本質的區分。這一時期,費爾巴哈對馬克思的思想影響雖不夠深入,可《手稿》的誕生卻為《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本質思想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現實的個人”的闡述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第二次合作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共同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這一著作。本書主要闡述了人的問題,而對費爾巴哈、施蒂納和包威爾進行了批判,同時對各個歷史階段的人的存在、意識和本質進行了考察,同時較系統的對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進行了論述,可謂是人類哲學上的一次革命。
馬克思堅持“人的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這個觀點,它和費爾巴哈哲學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最開始,人們是通過費爾巴哈才得以從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領域中解放出來,他不認同黑格爾哲學的觀點,希望能夠讓人本唯物主義重見光明。但是從費爾巴哈哲學中可以發現,他的立足點是“人的類本質”,人的本質發生了變化,那些剝奪人類自由的宗教就會油然而生,但是哲學只要將神的本質改變為人的本質,這樣就能避免宗教異化的局面產生,真正地達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理想狀態。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態》中《費爾巴哈》開篇中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運動都停留在純粹的思想領域中發生,缺乏實踐基礎,不具有普遍利益。費爾巴哈沒能認識到人做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所以在了解人和社會的層面,他的理解與很多人都不同。在費爾巴哈的觀點里,“人”就是指人的本身,并不是處于社會上的那些現實的人。而馬克思與恩格斯對“人”的觀點又有所不同,這兩位哲學家主要是對現實的人的理解,來對德國舊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這一想法進行評判與打擊。而是通過“從人間升到天國”這一科學理念來進行對人的深入探究。
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現實的個人”這個觀點的主要適用對象是那些在自我發展中有個性的人。首先,“現實的個人”強調人以自身的方式來建構人的世界的對象性活動中的現實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態》里批判當時的青年黑格爾派,指出他們的作為都是在純粹思想領域發生的,他們的理論缺乏物質基礎,沒有聯系現實。其次,人的內在需求存在多樣性,人是現實的“個人”而不是抽象意義上的類。在《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偶然的個人”這一范疇,深刻批判了私有制社會的分工是抑制了人的活動范圍的根源,資本所體現的獨立性和個性很明顯,但是活動中的人卻不擁有這兩點,只有在打消私有制的前提下,把真正的共同以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為基礎,人的個性才會得到真正的解放和發展。
現實的個人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人。馬克思強調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人從事物質生產生活的原因就是把生存和生活作為前提,而人的本質就是在維持正常的生產物質生活的前提下進行。
現實的個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人的社會關系是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人對自然的改造而構成的。因此,人類的實踐活動與社會性息息相關,在整個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這一大背景下,將受制于政治關系和經濟關系以及思想關系等。馬克思反復強調人是區別于一般的動物的有意識的存在物,人的意識來源于主體人的社會的物質活動,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特性之一。
現實的個人是處在歷史中的人。個人和物質生產活動均具有歷史性和具體性以及發展性,而現實的個人則具有邏輯與現實以及邏輯與歷史統一的特性。馬克思說:“人生產自己的時候沒有按照某一種特定的規定性,他有很多值得發展的地方,可以全面發展;不要去追求那種已經改變的東西,要有靈活性,能夠隨時變動。”這個觀點就表明了人在自由發展的過程中是靈活可變的,而且隨著歷史的變遷,現實的人有各種各樣的值得被發掘的特點。
三、“現實的個人”對當代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八大后,全國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正朝著實現“中國夢”與“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努力奮進。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們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如貧富分化、腐敗、食品安全等問題,一部分人只關注對物的需求而忽視人的精神方面發展,導致了個人主義及利己主義的泛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是黨十八大中“以人為本”觀點最直觀的體現。其主要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自主、全面發展。這一觀點和馬克思的“現實的個人”觀點保持著驚人的契合。因此,對“現實的個人”內涵地深入解讀與學習可以引導我們在思想的道路上正確前行。
馬克思所說的“現實的個人”不等同于個人主義。馬克思主張現實的人可以自由全面的發展,但是有些人把這個思想誤解為個人主義或者是利己主義,在他看來,集體主義思想應該以“真正的共同體”為基礎,它是由許多根本利益相同的群體聯系在一起所構成的社會關系,從我國現有的實際國情出發,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因而,其共同體還有待具體完善。在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下,通過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之路中,必然會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現象,這使現階段人們的價值觀向多元化和復雜化發展。
“現實的個人”縱觀人作為存在的歷史性,我們被深深的限制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價值取向中,把人的自由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理想。人以實踐活動為自身存在方式,人作為自為的存在參與社會生產活動時,其生產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要滿足人的需要,創造出現實的人所需要的使用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越來越高,實踐活動越來越多并且越來越強,從中顯示出了人的本質力量,個人由狹隘的地域性逐漸走向了世界普遍性。因此,人類要進行真正的、全面的發展,就要不斷豐富和完善個人的交往關系,放眼于同整個世界聯系起來,努力使自身融入世界歷史,才會實現每個人的解放。
總而言之,馬克思所堅持的“現實的個人”這個理論意義非凡,它豐富的內涵底蘊值得很多人去鉆研和探究,這可以讓他自己的人學理論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可以作為馬克思在唯物史觀的一個新起點。“現實的個人”作為唯物史觀的厚實的根基,為我們批判錯誤的理論思潮提供了價值導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洪波.馬克思個人觀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5]王玉.《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現實的個人”的出場路徑[D].開封:河南大學2010.
[6]李馨宇.回歸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實踐基礎[D].沈陽:遼寧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