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芳 武振玉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的人數逐年增加,而留學生在漢語表達流暢度方面存在的問題日益暴露出來。本文通過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漢語使用流暢度的分析,輔以篇章連接成分在中國古代兩部小說和兩部專書使用上的差異作為證據,從側面證明漢語教學中增加篇章連接成分的內容,對于提升“一帶一路”留學生漢語使用流暢度具有巨大的作用。
【關鍵詞】“一帶一路” 留學生 流暢度 篇章連接成分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6.008
漢語是中華文化繼承與發揚的基本載體。衡量一個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最直觀的評價標準就是其表達時語音的清晰程度、詞匯量及語言流暢程度。語音和詞匯量側重考察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目的語的模仿和記憶結果,這其中教師的作用可以被突顯出來,因此國內外絕大多數漢語教學機構所開設的課程中都有涉及語音和詞匯方面的內容。而語言流暢程度考察的是說話人對語言材料的組織和銜接的能力。由于對考察和評估語言流暢度所需要的實驗設備有一定的要求,且評估中受限于說話人的年齡、性別、語言水平、情緒、身體狀態、甚至先天遺傳等多方面的因素,結果會很復雜且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少有教學單位會專門投入到對語言流暢度的教學當中。衡量一個人語言能力的三個重要維度缺少其一,而這個緯度恰好是前兩個緯度綜合運用能力的表現,這大概就是有些留學生雖然語音很好,詞匯量也不小,但說起話來仍然不像中國人的原因。
張文忠曾對第二語言口語流利性進行過專門研究[1]。經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張氏為流暢度設定了12條檢測指標,其中包括時間性指標:①語速(SR);②發音速度(AR);③發音時間比(PTR);④平均語流長(MLR);⑤平均停頓長(ALP)。內容指標:①所述必要事件與全部必要事件之比(RNE)。語言指標:①無錯誤T—單位與全部T—單位之比(REFT);②平均C—單位(剔除后)長度(MLCP);③平均T—單位內從句數(SCT)。表達性指標:①每百音節更改次數(R100);②改述和替代與全部更改之比(RRR);③剔除音節數與總音節數之比(RPL)。其后張氏運用這12條指標對12名母語為漢語、專業為英語的中國大學生進行了第二語言口語的流利性測試。
為了能找到制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漢語使用流暢度的原因,本研究依照張氏的12條檢測指標,運用了包括:看圖描述、話題表達、自由對話、生活錄音,4種語料搜集方式,對40名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漢語水平不同的留學生進行了口語流利度的測試,其中初級學生15人,中級學生14人,高級學生11人[2]。然而,語料的分析結果并不盡如人意。12條指標中,除了時間性指標與內容指標較為相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外,語言指標、表達性指標中6項結果的平均數值遠遠不如張氏的研究結果,甚至相去甚遠。本文選取了5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結果作為參考內容,研究中發現,發音時間比(PTR)遠遠低于平均值,平均停頓長度(ALP)則是平均值的幾倍,而用于考察句法復雜性的平均C—單位(剔除后)長度(MLCP)過短,平均T—單位內從句數(SCT)幾乎為零,說明被試者在表達時,用于思考接下來敘述內容的時間過長,思維不夠連貫,而且表述時使用的主要是單句,甚至是用簡單的短語和詞匯來表達較為復雜的概念,幾乎沒有復句出現。
在衡量了兩項研究的差別以后,筆者可以總結出研究失敗的原因:(1)張氏的研究是針對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的流利度分析,參與測試的大學生至少有8年到10年的英語學習經歷,第二語言的習得時間較長;而本研究則是針對來華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漢語口語的流利度分析,參與測試的學生來華前均未接觸過漢語,大多數學生來華時間不超過1年,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明顯短于中國大學生。這從REFT的平均指標低于平均值就能反映出來。(2)張氏的流暢度檢測指標中有一些內容其實并不適用于初中級的“一帶一路”國家的留學生。例如,在非自然的語料采集過程中(采集者與被試者面對面),參與測試的留學生雖然語流并未中斷,也未出現內容上的錯誤,但他為了思考接下來敘述的內容或表達形式,不自覺地一遍一遍重復某些句子開始的內容。例如:
A:我們起床早上 早上起床 早上起床以后……
B:張老師不知道 張老師不知道 嗯 不知道是誰拿走了……
C:大家一起吃飯,Jay就 就 就想要 要……
這一類的內容并非是張氏指標中的錯誤概念,也不屬于RRR項目中的“改述和替代”內容,這僅僅是留學生對第二語言中語法和詞匯的不熟悉所造成的表達冗余問題,而張氏的12條指標中并不包含這一類的檢測,但冗余問題同樣影響著表述的流暢度。
(3)從宏觀上看,張氏的流暢度指標更關注對個人情況的分析,對于每一個被試者的口語細節觀察更加細致入微,但這樣使得個體差異化極度放大,導致了無法對同一語言或同一地域文化人群進行整體分析和指導教育的可能。教育本身應該因人而異,但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教育機構都無法做到教師一對一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是目前教育面臨的困境。而筆者希望能夠找到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在漢語表達方面的總體教學策略,也許對個體的作用稍有差異,但在總體上將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在漢語流暢度方面存在的問題歸結為以下幾點:①對漢語的使用不夠熟練,其中語法對表達流暢度的影響最大,詞匯及語音的影響相對較小;②在表述過程中,語言思維常常不得不中斷,需要通過暫停、重復、口頭語等形式來拖延時間,以完成對后續語言的構建;③語言結構中缺乏較為復雜的復句形式,多以簡單的詞匯和句型組合的形式完成表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所存在的語言流暢度問題,不論是表面的話語形式還是內在的邏輯連貫性,根本問題在于學生無法從語言和思維角度將其所表述的內容構建成連貫又完整的長句段篇章構件。目前,出于種種原因,大多數對外漢語教育通常只是將語法教學中的句法部分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或多或少地造成了留學生在使用漢語時常以句為單位進行表述,而不是篇章。因而,留學生在表述時也必定是一句一思考,一句一斷。而想要讓留學生擺脫以句為單位的思考與表述分離的表達模式,提高其漢語的表達流暢度,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其邏輯和語言中的篇章連接成分,這也是構建話語篇章的要素。
篇章連接成分在語篇表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從古代的文獻中也能得到有力的證明。本文對故事性較強且口語特征較為明顯[3]的兩部小說《紅樓夢》《兒女英雄傳》[4]和功能性較強的兩部專門用書《資政要覽》《千金方》進行了篇章連接成分及相關信息的數據統計。按照一般性邏輯,我們會認為小說題材中的篇章連接成分一定會比專業書中多出很多。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字數多寡的原因,《紅樓夢》中篇章連接成分比例甚至比藥書《千金方》中還要低。而清代以維穩為首要目的、宣揚“臣忠子孝,人賢吏廉”的《資政要覽》中的比例甚至高達5%,遠遠超越前面兩部小說。這顛覆了我們以往對于篇章連接成分的認識。拋開其他三項不說,單看篇章連接成分種類數量這一項就能發現問題。前兩部小說中篇章連接成分的種類都超過了150個,而后兩部專書的種類數量卻遠遠低于前二者,即便《資政要覽》與兩部小說均撰寫于清代,但種類僅剛超過30種。這說明,小說與專書關于篇章連接成分的差別根本不在于使用的頻次上,而在于種類的復雜性上。換句話說,小說關注的是不同人物、不同事件的發展變化、跌宕起伏的情節等最為吸引人的部分。因此,小說需要不停變換篇章連接成分的種類以凸顯這一特點;而專書恰恰相反,其核心在于對專業內容的傳授和講解。因此,篇章中句式的繁復花樣便能省則省,以免喧賓奪主,造成理解上的誤差。
篇章連接成分對語言表達構建中的巨大作用,使我們可以利用其特性及在語言表達中的功能為我所用,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漢語課程設計出一套專門的教學策略,以求使留學生漢語流暢度得到有效提升。將篇章連接成分融入到對外漢語課程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和留學生雙方都逐漸適應從篇章的角度理解漢語,才能完成在篇章層面上的漢語教學和語言表達。因此,針對“一帶一路”的漢語課程教學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調整教學理念,突破句法教學的局限,將一部分語法教學重點轉換到篇章層面。首先是框架層面。語言教學涉及到兩個方面,即輸入(聽、讀)與輸出(說、寫)環節。對于輸出環節中說的訓練往往局限于課堂上對單一句型的模仿和操練,教學中極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大段的語言輸出訓練。
第二,對留學生進行針對篇章連接成分的記憶教學。這是語言使用的基礎層面。語言教學的困境在于學生在日常交際中使用的語言內容大約僅占所學過的詞匯和語法等內容的十分之一,篇章連接成分亦是如此。
第三,對篇章連接成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這是語言使用的內容層面。篇章連接成分雖然都可以劃歸到一些大類和小類中,但每一個連接成分有其特性,在語境、正負傾向性、銜接語義、句中位置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不能一概而論。因此,教師在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進行篇章連接成分教學時,需要有針對性地將連接成分中的每一種特性都表現出來,通過具體的環境模擬、話題設置、對話情景“迫使”學生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各種篇章連接成分,使學生從內部大腦對語言的邏輯構建,到外部表達方面對詞匯及語義的銜接與連貫都由篇章連接成分組合起來,最終實現提升語言流暢度的目的。
注釋
[1]張文忠、吳旭東:《第二語言口語流利性發展定量研究》,《現代外語》,2001年第4期。
[2]這15名留學生分別來自:蒙古、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拉脫維亞、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
[3]《紅樓夢》和《兒女英雄傳》中充滿了口語對話內容,且王力認為其書寫風格也符合口語特點,因此本文選擇這兩本小說作為討論對象。
[4][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參考文獻
《2005~2014年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201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所。
張文忠、吳旭東,2001,《第二語言口語流利性發展定量研究》,《現代外語》,第4期。
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韓瑞芳,2016,《清末白話體小說中條件類紀效連接成分研究》,《黑龍江社會科學》,第6期。
曹雪芹、高鶚,1982,《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王力,1985,《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責 編/楊昀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