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婷
【摘要】回望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光輝歷程,如何辯證地看待執政黨治理邏輯與治國理政的實踐路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部理論與實踐的主題。就其本質而言,以黨治國理政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地在內涵與外延上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本文正是基于這一現實考慮,從“三大規律”辯證法視閾出發,從黨的理論基礎、歷史邏輯與實踐經驗多個維度,全面系統地審視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價值意蘊、邏輯理論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三大規律 中國共產黨 治國理政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6.013
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與基本方略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而是中國共產黨人歷經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歷史時期,緊密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共產黨科學治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規律”所總結的指導黨的治理、社會治理與國家治理的系統性解決方案[1]。深入研究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的理論淵源、科學詮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的歷史邏輯、系統凝練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的現實路徑,對于準確地把握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轉變的重大政治意義,科學地探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與前進方向,堅定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與中國文化的自信與自覺具有極端重要的政治意義與實踐價值。
黨的十九大修訂后的《黨章》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套理論體系是我黨在治國理政的不同歷史時期化解矛盾與實現發展的政治綱領及行動指南。科學地探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的理論基礎,是準確地詮釋中國共產黨人政權觀的重要前提條件。
毛澤東思想:進行什么性質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毛澤東思想最大的歷史貢獻在于科學闡釋了進行什么性質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的根本性問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思想基于對中國基本國情的認知,認為農村、農民、土地是決定黨的執政地位的根本要素,因此毛澤東思想革命論的本質思路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通過土地調動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2]。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思想深刻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基礎與制度基礎,即“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是黨執政的政治基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政治協商會議”制度是黨執政的制度基礎。毛澤東思想系統總結了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面與根本立場,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與獨立自主——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辯證地看待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以群眾路線科學地平衡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利益訴求,以獨立自主的思維統領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的中心工作。
鄧小平理論: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最大的歷史貢獻在于在科學統領國際國內兩個維度,在系統地審視世情國情黨情變化的基礎上,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越。鄧小平理論中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方面的重要政治判斷與科學論述,是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時期的行動綱領和科學指南。鄧小平理論中核心的治國理念為發展經濟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兩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高標準與本質要求。更為重要的是,鄧小平理論中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雙軌制”策略,極大地實現了社會主義資源的優化配置,釋放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內生性動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構建了以“十四條堅持”為核心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大的歷史貢獻在于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系統回答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標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黨和國家治理的價值引領、謀劃了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的治國理政的戰略重點[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豐富和完善了“三大規律”的內涵與外延,并以此為基礎,以更廣的視角與更高的維度拓展了黨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的邊界。
黨的執政意志:豐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規律。黨的執政興國規律的形成是黨在治國理政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不斷探索“三大規律”對于中國國情的指導價值與現實意義,不斷在政治層面與理論層面拓展“三大規律”實踐邊界的基礎上形成的。根據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不斷修正以“改旗易幟的邪路”與“封閉僵化的老路”為代表的錯誤思潮,審時度勢科學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方位,進而與時俱進地明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同階段中的核心任務[4];結合黨在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期的成功之道,形成了黨在治國理政層面上著眼于現代化、著眼于世界、著眼于未來的最高發展綱領與行動指南;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和完善黨治國理政的政治合法性與科學系統性,持續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黨的執政智慧:持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規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均立足于解決黨在治國理政中所不斷涌現的新問題與新矛盾。在黨治國理政逾七十載的光輝歷程中,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緊密結合,先后形成了包括以“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為統領的治國目標、重視民族工作、統一戰線、多黨合作以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政治方略,以注重改革質量、發展速度與穩定團結為核心的經濟方略等國家治理系統性解決方案[5]。這一方案不僅是黨深入探索“三大規律”的現實結果,更是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總結的執政黨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與文化建設的極具創新性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黨的執政藝術:不斷創新科學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規律。縱觀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能夠看出科學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學說起源于空想社會主義、生成于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最先實踐并形成了“蘇聯模式”[6]。新中國成立之后,黨持續致力于探索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與戰略安排,先后作出了改革開放與全面深化改革等促進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重大歷史性部署,而由中國共產黨所探索與總結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社會主義和平發展道路理論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規律,科學系統地闡釋了后發優勢國家踐行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方位、根本要求、實踐路徑與內生動力,不斷在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文化與中國理論維度上豐富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理論體系的內涵與外延。
不斷強化對于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知: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改革創新的黨建工作。歷數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改革創新”的黨建工作是黨對于深化共產黨執政規律的兩大主題。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實踐中一直秉承“黨領導一切”的重大政治原則,持續地推進黨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組織建設與制度建設工作向縱深方向發展,在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過程中,不斷促進黨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統一,不斷提升黨建工作能力與工作體系的現代化水平,形成了以“堅持把思想建設擺在首位”、“黨的建設與黨的領導有機統一”、“堅持以執政能力建設與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堅持改革創新、增強黨的生機活力”、“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為核心的黨建基本經驗。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改革創新的黨建工作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
持續拓展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實踐邊界:探尋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有機統一平衡點。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問題就轉化為“后進的發展中國家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問題。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歷史性貢獻就在于持續地實踐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與有機統一,不斷拓展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實踐邊界。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實踐經驗表明,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牽引力量、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標、穩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前置條件,并創新性地提出了“把握改革的力度”、“把握好以發展來統領改革和穩定的方法”、“將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與社會的可承受程度三者有機的統一”等重大政治論斷。中國共產黨以“平衡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關系為代表的治國理政基本經驗,為世界范圍內謀求獨立自主與和平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貢獻了“中國方案”。
穩步提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理論境界:發展戰略的與時俱進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共同之處在于牢牢地把握不同歷史階段中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性,善于抓住當前存在的核心矛盾,善于掌握社會矛盾運動的建構力與解構力,科學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與當前社會發展主要矛盾之間的關系。總結了以“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代表的三大階段性社會矛盾認知。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建設所處的歷史方位及表現出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建設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基本國情,以此為基礎,黨中央制定了社會建設發展戰略、改革開放戰略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實現了發展戰略的與時俱進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中國共產黨要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宏偉目標,需要做到“三個堅持”:第一,堅持科學審慎的馬克思主義政權觀,系統強化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政治原則與政治立場,持續鞏固黨治國理政的政治基礎;第二,要一以貫之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宗旨和立場,將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平衡點,持續提升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理論境界與實踐邊界;第三,要積極地推進以意識形態斗爭、黨風廉政建設斗爭、政黨治理、社會治理與國家治理等領域的“偉大斗爭”,以“對黨忠誠、清正廉潔”的精神狀態與“治理有方、勇于創新”的奮斗姿態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注釋
[1]張文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社會科學家》,2014年第1期,第61~63頁。
[2]包心鑒:《人民民主:治國理政的核心政治價值指向》,《政治學研究》,2016年第10期,第116~121頁。
[3]辛向陽:《深刻認識和把握四個“三大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12期,第67~69頁。
[4]馬立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研究述評》,《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8期,第94~96頁。
[5]鄭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3期,第23~25頁。
[6]鞠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能力建設歷程回顧及經驗啟示》,《北京教育(高教)》,2016年第8期,第76~78頁。
責 編/馬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