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俏枝 高德步
【摘要】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當代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三階段。它以生產“虛假需求”為典型特征,滿足資本不斷增殖的需要。“虛假需求”的生產必然地制造人類的精神痛苦,人類將通過對“虛假需求”產生機理的認知和“審美革命”的方式獲得出路。
【關鍵詞】當代資本主義 虛假需求 幸福 審美革命
【中圖分類號】B1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6.010
從市場擴張的角度看,資本主義在不斷克服“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1]的矛盾中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填充現實市場階段,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填充未來市場階段,時間是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填充虛假市場階段,即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當代資本主義。當代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三階段,它以制造與人類幸福無關的虛假需求為手段,填充由虛假需求支撐的虛假市場,從而實現資本增殖的目的。生產虛假需求,是當代資本主義的生產的典型特征。
馬爾庫塞提出的“虛假需求”概念,是資本主義發展到第三個階段的標志,馬爾庫塞稱這一階段為發達工業社會。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指出:“為了特定的社會利益而從外部強加在個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艱辛、侵略、痛苦和非正義永恒化的需要是‘虛假的需要。”[2]現行的大多數需要都是“虛假的”需要,比如按廣告宣傳的方式消費、休閑、娛樂,愛別人之所愛、恨別人之所恨等。只有那些無條件要求滿足的需要,才是生命攸關的需要。然而究竟什么是真實的需要,什么是虛假的需要,只能由每個人自己回答。但如果一個人處于接受灌輸和操縱的狀態,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仍然不是自己的。
馬爾庫塞指出了虛假需求來自于外部強加,并具有與痛苦、非正義相伴隨的特點,又指出發達工業社會條件下虛假需求普遍化狀況,還指出虛假需求與真實需求的相對性,在虛假需求的充斥下,人們難以區分究竟什么是真實需求。但馬爾庫塞沒有明確指出衡量虛假需求與真實需求的根本標準。概言之,虛假需求是相對于真實需求而言,區分二者的根本標準是該需求是否與人類幸福有必然聯系。有必然聯系的稱之為真實需求,反之則為虛假需求。
虛假需求產生的根本動因是資本增殖的需要。資本主義發展到當代,真實市場在現實和未來的時間維度上相對飽和。資本家為了繼續滿足資本增殖的需要,開始必然地、全面地制造虛假市場。生產虛假需求,是當代資本主義生產區別于前兩個階段的典型特征,也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得以運行的根本條件。
資產階級制造虛假需求的具體方法,是通過大眾傳媒以直接或間接的廣告形式,使人們產生購買與實現幸福無關的產品或服務的欲望。接受了虛假需求宣傳的人們,自覺地按照“主流價值觀”所宣傳的方式去“生活”。人們“似乎是為商品而生活”,[3]商品成了他們生活的靈魂。于是資本就在對不斷制造出的虛假需求的滿足中實現了市場的有效擴張,從而使得資本循環能夠順利完成,進而實現價值的增殖。
資產階級為了保證價值的不斷增殖,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代資本主義條件下,全面啟用了強大的媒體攻勢,通過電視、電影、廣播、報紙、雜志等進行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的宣傳,將有利于資產階級實現價值增殖目的的觀念植入人們頭腦中,使人們“自覺”地去追求。人們甚至習慣了這種狀態,如果沒有了這種灌輸,反而會陷入“創傷性的空虛”[4]之中。這就是當代資本主義生產出來的“富裕與痛苦并存”的新世界,每個人都患上了“不幸中的欣快癥”,[5]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而資本主義的生產卻在不斷制造出來的虛假市場中得以延續。
制造必然的精神痛苦是當代資本主義“虛假需求”生產導致的最大罪狀。“前所未有的富裕中保留著的痛苦,這一切都構成了最為公正的控訴。”[6]被植入虛假需求的人們認為“物質即幸福”,狂熱地按照主流價值觀去追求所謂的“理想生活”,以為實現了之后會是幸福的。然而,虛假需求對于人的本真需求而言,是無所謂有的。一旦被制造出來,人們所欲而不得時是痛苦的;獲得之后也僅是痛苦的消除,并不能增添更多的幸福,因為這些需求實質上同幸福沒有必然聯系。與此同時,人們為了實現這些需求又耗盡了自己的生命;并且一旦離開了虛假需求,反而還要承受莫名的精神空虛,只能以不斷追求虛假需求的滿足來消解難以名狀的痛苦。然而這不過是“喝鹽水止渴”的辦法,進入一個痛苦制造的惡性循環。
因此,在虛假需求奴役下生活的人們從根本上是痛苦的,這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最大罪狀。無論是處于虛假需求支配下欲望始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的煩躁、不安、不可名狀的痛苦之中的精神狀態,還是離開虛假需求所導致的精神空虛,都是衣食無憂的當代社會自殺率比溫飽尚未解決的舊社會比例還要高的根本原因。
“工具理性”思維壓制情感領域。虛假需求生產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資本主義利用“工具理性”思維對人的自覺意識[7]進行全面控制,對非自覺意識[8]進行全面壓制。其反動性還表現在明“知”痛苦而“不覺”。
“工具理性”的實質是以自覺意識的認知取代非自覺意識的認知。自覺意識是人類思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其運行遵循形式邏輯,不承擔情感功能;情感功能存在于人的非自覺意識。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對“工具理性”的片面推崇,適應“工具理性”思維的人們,將自覺意識所感知的“概念化的幸福”作為“幸福”的標準,否定以本真的即非自覺意識所感知的“真實的幸福體驗”作為“幸福”的度量。“概念化的幸福”標準是資產階級通過大眾傳媒向人的自覺意識灌輸植入的。接受“概念化的幸福”標準植入的人們,盲目地將主流意識形態宣傳的擁有“豪車、大房子、高檔旅游、高端消費方式等”觀念作為所謂“成功人士”的標志,并等價于“幸福”。但人們在追逐和實現“幸福理想”的過程中,明明非自覺意識感到痛苦不堪,但自覺意識卻肯定自己的擁有或追求。這就導致“幸福標準”和“幸福感知”的錯位。但由于自覺意識對非自覺意識的壓制和否定,人們只能強忍痛苦,強做歡笑,用別人點贊慰藉自己空虛的靈魂。而真正容納和體驗幸福的情感領域以及能夠實現人生境界根本提升的“審美意識”[9],被擠壓為一個狹小、貧乏的空間,并被人們“自覺”地否定和拋棄。
構成“單向度的人”。馬爾庫塞指出,發達工業社會還成功地壓制了人們心中的否定、批判、超越的向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人們成為“單向度的人”。人們普遍喪失了自由和創造的能力,屈從或認同于現實,并放棄了對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的追求和想象。“在他們的邏輯中,沒有矛盾律的地位。”[10]
虛假需求的生產亦是產生“單向度的人”的根源。隨著時間推移,虛假需求占人們總需求的比例會越來越高,在虛假需求充斥的社會,獨善其身將越來越難。物質進步的成就否定著思想意識的控訴,“在它們的法庭面前,它們的合理性的‘虛假意識變成了真實的意識”[11]。一旦社會大多數人接受了“虛假意識”,統治階級就和被統治階級就一體化了,現實和理想就一體化了。“把特殊利益作為所有正常人的利益來兜售”“社會的政治需要變成個人的需要和愿望”[12]便成為可能。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這先前的兩大敵手,現在卻共同致力于維持和改善資本主義制度。
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發達工業社會的現狀,馬爾庫塞發出無奈的悲鳴。工人階級的現實狀況使“無產階級”成為一個“神化概念”,當代社會主義的現實狀況使“馬克思主義的理想”成為一個“夢想”。[13]“‘人民,即先前的社會變革酵素,已經‘上升成為社會團結的酵素。”[14]
人們按著“被預先安排好”的奴隸身份生存,并對所扮演的角色“表示滿意”。因此,人們的解放只能來自外界的“強迫”,“強迫”人們“去獲得自由”,“強迫”人們“按照對象的本來面目去觀察對象”,并指出未來的“光明大道”。然而,“誰教育了教育者?”[15]革命終究不能被賜予,只能自發地從“地底下長出來”。
馬爾庫塞將希望寄托在流浪漢、被迫害者、失業者身上,他認為,“即使他們的意識不是革命性的,他們的反對也是革命性的”[16]。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言:“野蠻人威脅文明帝國,預先就判明了結局。”[17]這些人無法擔當歷史重任。
馬爾庫塞又寄希望于審美革命。馬爾庫塞認為,藝術脫離現代工商業,遠離贏利活動,并且具有對現實反抗和自覺地超越異化的特點。藝術包含著否定的合理性,本質是“升華、否定、拒斥、反實證性”[18]。“藝術是大拒絕,即對現存事物的抗議。”[19]藝術之所以具有批判、否定的作用,是因為在當代資本主義只有藝術領域保留了非自覺意識的地位。與自覺意識相比,非自覺意識的真更加符合生命的本真需求,能夠喚醒人們對被壓抑狀態的反抗。在此意義上,真正的藝術家都是革命家。藝術能夠承擔起對異化世界進行異化的使命,它可以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批判,描摹理想社會的輪廓,高揚人類本真需求的風帆,從而引導人們奔向自由的新世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0]
馬爾庫塞設想通過“審美革命”從人的生物本性結構入手來改造人,從而造就革命的主體,并認為這是逃離發達工業社會的一條出路。
阿爾杜塞也曾指出,“真正意義上的革命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改變”[21],社會制度和社會地位的變革,不過使出身被壓迫階級的人取代壓迫階級的人在權力結構中的位置,但改變不了結構本身,社會性質也并沒有改變。而要想實現跨越結構的“飛躍”,不再重復剝削、壓迫角色轉換而不觸及剝削、壓迫體制自身這種原地踏步式社會發展狀態,就需要人類自身觀念的革命,這是舊社會結構發生根本變化的前提,也是新社會賴以建立的基礎。因此,馬爾庫塞所說的審美革命,不僅僅是埋葬當代資本主義的途徑,也是人類降低社會進步成本,減少災難的根本出路。
“更高的歷史真理將屬于那種提供更大和平機會的制度。”[22]社會主義制度是比資本主義制度更具有優越性的制度,它是資本主義制度自我否定的產物,“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打破發達工業社會在私有制基礎上為了資本增殖而進行的生產,代之以在公有制基礎上為了人民幸福的生產;打破維護少數人利益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上層建筑,代之以維護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杜絕意識形態欺騙,推行社會主義思想理念,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人類自身的解放。
資本主義的第三階段,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資本主義將被全面否定,進入社會主義。因為就資本主義自身而言,市場已將現實和未來填充完畢,開始從真實市場侵入到虛假市場,當現實和未來、真實和虛假都填充完畢,市場再無擴張的空間。而虛假市場的生產給人類帶來必然的精神痛苦,制造了對全人類的反動。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生產“虛假需求”的特征和“虛假需求”生產的反動性,了解“虛假需求”產生的機理、幸福構造原理,從而擺脫虛假需求,追求人生幸福,是當代資本主義實現自我否定的必由之路。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06頁。
[2][3][4][11][13][14][15][16][17][19][22]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年,第6、9、194、10~11、150~151、202、34、202~203、203、52、177頁。
[5][18][21]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76頁、178、277頁。
[6][12]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導言第4、1頁。
[7][8][9]楊春時:《審美意識系統》,廣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
[10]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黃勇薛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1頁。
[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頁。
責 編/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