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以平
【摘 要】目的:探究微創手術治療脊柱骨質酥松壓縮性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用本院2017.1-2018.1收治的88例脊柱骨質酥松壓縮性骨折患者,按照隨機表法,分為兩組,各44例。對照組采用開放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微創手術治療,對比兩組療效、恢復情況以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觀察組單、雙下肢機能恢復例數分別為15例、19例,對照組為6例、7例,觀察組機能恢復例數多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VAS、ODI評分數值比對照組小,SF-36評分數值比對照組高,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7%,對照組為18.18%,觀察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采用微創手術治療脊柱骨質酥松壓縮性骨折患者,能夠增加手術效果,減少術后不良反應,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關鍵詞】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微創手術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Methods: the 2017.1-2018.1 of the hospital treated 88 cases of spinal osteoporosis compression fractu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4 cases each.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pen oper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he curative effect, the recovery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single and double lower limb functional recovery were 15 cases, 19 cases, 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7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functional recovery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VAS, ODI score valu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F-36 score values as compared to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was 2.27%, 18.1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Conclusion: the use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patients, can increase the effect of surgery, reduce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promote patients recovery.
【中圖分類號】R39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2-03-0-01
前言:
脊柱骨質酥松壓縮性骨折是由于患者骨量降低,骨強度下降,導致的壓縮性骨折。脊柱骨質酥松壓縮性骨折屬于完全骨折的一種,多發于老年人群[1]。由于老年群體身體機能下降,傷口不易愈合。這不僅增加了治療的難度,也降低了臨床手術效果。如若治療不當,易導致二次骨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國外將微創手術引入到脊柱骨質酥松壓縮性骨折的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選取44例患者,對其進行微創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8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開展本次研究。觀察組男19例,女25例,年齡51-73歲,平均年齡(67.13±6.71)歲,對照組男20例,女24例,年齡52-72歲,平均年齡(67.27±6.83)歲。所有患者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簽署試驗告知書。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對比中,存在可比性,P>0.05.
1.1.1 納入標準 ①納入交通傷、摔傷、壓砸傷骨折患者。②臨床已經確診為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患者。
1.1.2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②因其他因素導致脊柱骨折患者。③存在精神疾病患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維生素D含片、鈣含片、抗骨質訴訟藥劑進行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全麻,在C型臂X線下進行定位。根據患者骨折程度,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椎板減壓。待患者脊椎復位后使用椎弓根釘棒固定。對照組患者臥床半月后,可佩帶護具下地走動。
指導觀察組患者取俯臥位,進行基礎麻醉。利用C型臂X線進行定位。確定骨折椎體后,調節手術床進行手法復位。在局麻下,進行椎弓根外上緣穿刺。待穿刺針進入損傷椎體中前方1/3處。待到球囊充分擴張后,調好骨水泥(非離子碘造影劑8ml、溶劑15ml、粉25g)。待到骨水泥粘滯度適中,注入骨折椎體。患者術后要進行X線和CT的檢查。觀察組患者術后48h,可下地走動。
1.3 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單、雙下肢機能恢復患者例數。對比兩組不良反應(切口滲液、感染、下肢靜脈血栓)情況。對比兩組恢復情況(VAS、ODI、SF-36評分)。VAS評分標準: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定。滿分10分,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強烈。ODI評分標準: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問卷表進行評定。量表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行走、坐、站立、旅行等項目組成,總分50分,分數越高,功能障礙越嚴重。SF-36評分標準[2]:采用健康調查簡表進行評定。量表包括生理機能、精力、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等項目構成,總分800分,分數越高,健康狀況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分析數據,所有計量資料通過()表示,對比結果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n(%)”表示,對比采用2檢驗。如果P<0.05,則說明數據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單、雙下肢機能恢復例數均大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對比
觀察組VAS、ODI評分均小于對照組,SF-36評分大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小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常常由于跌倒、脊柱骨量減少等原因造成。臨床中常常表現為腰背酸痛、呼吸障礙、腰椎前凹增大等等。如病情嚴重,會導致患者失眠抑郁,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3]。
臨床治療脊柱骨質酥松壓縮性骨折常常采用手術治療。傳統開放式手術會增加手術風險,且對患者的創傷性較大。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疼痛,對于患者脊柱的復位固定效果也并不理想。隨著醫學的發展,微創手術應運而出。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效果好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各個科室之中。脊柱微創手術可以分為四個方面。脊柱顯微外科技術、內窺鏡輔助下脊柱外科技術、經皮穿刺脊柱外科技術以及導航系統輔助下脊柱外科技術。微創手術應用于脊柱手術中,能夠增加手術的準確率,保障患者的安全性。利用微創手術治療脊柱骨質酥松壓縮性骨折,是經皮穿刺脊柱外科技術的一種。它能夠通過多個皮膚通道或微小切口,作用于脊柱,完成脊柱的復位與固定。通過光導成像,將患者體內的具體狀態呈現到醫生面前,醫生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開展手術。因此,通過該種方式為老年患者進行治療,能夠增加手術的科學性,使手術直接作用于創傷部位,促進骨折的愈合。利用微創手術為脊柱骨質酥松壓縮性骨折患者進行治療,還能夠縮小創傷口,降低感染、切口滲液,下肢靜脈血栓等不良反應。降低了手術對患者身體的損傷,促進了患者的恢復。同時使用微創手術,對患者進行經皮椎體成形術,能夠保證手術的效果。通過微創完成的椎體成形術,可以通過新型骨水泥灌注的方式,增加椎體穩定性,改善椎體功能。通過新型骨水泥的關注,改變了傳統減壓固定的手術流程,提高了穩固性。通過骨水泥的灌注,改善了患者骨量減少的現象。這種方式彌補了傳統固定方式的弊端,增加了手術的可靠性。微創手術相對于傳統手術而言,時間短,見效快,使患者在術后肢體恢復中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微創手術過程中,患者抑制保持著俯臥位進行治療。如需對患者進行輸血,可以指導患者以小于90°的姿勢進行輸血。這樣不僅能夠防止手臂的損傷,也能夠實時觀察患者的脈搏。在微創手術中,要將軟枕置于鎖骨下方以及腹部。確保患者橫隔和腹肌的狀態,保證正常供血。
李少華[4]在《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患者行微創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中,針對本文論點進行了討論。他借助該院收治的63例骨質酥壓縮性骨折患者,開展試驗。按照不同手術方法,分為研究組(34例)和對照組(29例)。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時間、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VAS評分比對照組少。從而得出針對骨質酥松壓縮性骨折患者采用微創手術療法,能夠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促進患者術后愈合。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分組研究,得出了與李少華相同的結論。本文研究了兩組的術后不良反應,彌補了李少華文章的不足,增加了文章的創新性。
綜上所述,使用微創手術治療脊柱骨質酥松壓縮性骨折患者,可以促進患者下肢機能的恢復,減少術后不良反應,促進患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樸占才, 高芳.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與保守法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短期效果對比[J].河南醫學研究, 2017, 26(13):2432-2433.
俞勇, 陳明, 杜利娜.分析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應用微創手術治療的效果[J].醫學信息, 2016, 29(22):68-69.黃福川, 湯明, 唐煥章.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患者應用微創手術治療的價值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 2017, 21(22):2931-2932.
李少華.脊柱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患者行微創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