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長軍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方法:選取2015年8月~2017年9月來醫院就診的外科手術患者468例,采用回顧性分析,找出與外科手術部位感染有關的危險因素,并制定針對性的防范對策。結果:有16例發生手術部位感染,感染率3.425;患者年齡、手術切口類型和患者術前的住院時間均是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結論:普外科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很多,針對危險因素提出針對性預防對策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發生切口感染概率,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2-03-0-01
手術切口感染是在基層醫院中較常見的一種感染,發生感染的人群依然占據著很大的比例。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增加醫療費用,加重患者負擔。更嚴重者可并發膿毒血癥,增加病死率。其發生、發展與多種因素有關,為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術后傷口感染的發生特對2015年8月~2017年9月來醫院就診的外科手術患者468例,進行調查分析,現將此類感染發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方法 將發生切口感染者作為感染組,將未發生感染者作為未感染組。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醫政司醫院感染監控組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應用監控性調查方法,根據以下指標進行比較分析:①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是否營養不良、是否合并基礎疾病等。②手術相關因素:包括手術時間、麻醉方式、是否合并侵入性操作等;③抗菌藥物應用及住院時間等。
1.2 統計學方法 為保證準確度,本次實驗數據均取3次基于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后的平均數值,運用描述性分析及推斷性分析?組間比較行與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外科手術患者468例有16例發生手術部位感染,感染率3.425%;患者年齡、手術切口類型和患者術前的住院時間均是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
3 結論
3.1 導致手術切口感染的因素 手術部位感染主要是指手術后與手術切口及周邊組織(皮膚、皮下組織或深部軟組織等)有關聯的感染。與手術切口感染概念相比,手術部位感染范圍相對較大,包含與手術相關的器官感染,但其概念又小于手術后感染,因為沒有包括患者術后并發的與手術有直接相關性的感染。臨床將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患者因素,包括患者年齡、性別、身體營養狀況或目前的生活習慣等生理性因素;二是手術因素,包括手術室環境、手術人員是否按照標準進行無菌操作、手術切口的清潔程度及手術操作時間等。
3.2 切口感染的預防措施 了預防手術切口感染,醫師除了應在手術過程中保持輕柔、準確、精細的操作動作以外,還應對手術區進行細致的術前準備和及時的術后處理。
3.2.1 手術前 盡量縮短患者術前住院時間。擇期手術患者應當盡可能待手術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術。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日進行,正確準備手術部位皮膚,徹底清除手術切口部位和周圍皮膚的污染。有明顯皮膚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參加手術。手術人員要求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進行外科手消毒。
3.2.2 手術中 保證手術室門關閉,環境表面清潔,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數量和流動。保證使用的手術器械、器具及物品等達到滅菌水平。手術中醫務人員要嚴格遵循無菌技術原則和手衛生規范[3]。手術人員盡量輕柔地接觸組織,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損傷,避免形成死腔。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需要局部降溫的特殊手術執行具體專業要求。沖洗手術部位時,應當使用溫度為37°C的無菌生理鹽水等液體。對于需要引流的手術切口,術中應當首選密閉負壓引流,并盡量選擇遠離手術切口、位置合適的部位進行置管引流,確保引流充分。
3.2.3 手術后 對部分年齡較大的老年患者,注意日常體位的變換,以保證手術部位血供通暢。家屬可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緩解患者的不適;對部分反應較強烈的患者,采取藥物止癢的方式進行治療。加強醫院感染控制管理,監督醫護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范手術中麻醉藥品使用。做好院內感染監測,將無菌手術患者與感染患者分開。
4 討論
通過分析比較發現,引起普外科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年齡、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引流、侵入性操作、營養不良等,分析其原因:①患者機體免疫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特別是年齡超60歲的老年患者,其更易發生手術切口感染。②通常而言,手術時間越高,手術切口感染的幾率就越大,因手術時間長,患者創面長期暴露在外,極易受細菌侵襲。同時手術時間較長本身也會給患者機體帶來一定損傷,致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易致腸道內細菌易位生長,從而引起內源性感染。③住院時間越長,接觸細菌的機會就越多,為此,住院時間也會影響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④營養不良會致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缺乏蛋白質,致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加大手術切口感染風險[2]。另,本案研究結果還顯示,切口引流、侵入性操作也會引發手術切口感染,這可能與手術操作當中醫護人員未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有關。因此,針對存在的切口感染問題,醫護人員嚴密觀察對患者的切口造成感染的因素,并在圍手術期加強綜合醫療護理服務,可充分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實現生活質量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文博久道.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OL].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36):7163-7164.張兆新.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圍手術期危險因素及對策探討[J].中國處方藥,2016,14(07):141-142.
張宏偉.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20):57-59.
姜軼山.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0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