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鑄魂工程,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永續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求科學把握愛國主義的內涵和目標;正確認識世情、國情,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愛國主義;途徑
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永續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證。
一、科學把握愛國主義的內涵和目標
愛國主義是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其內涵也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首先,愛國主義是一種情感,是人們長期生活在同一地域,受共同的生活習慣、風俗、文化的熏陶,在心理、思想、行為等方面天然對祖國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其次,愛國主義是一種道德規范,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愛國主義作為調整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關系的一種道德規范,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從各民族人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再次,愛國主義是一種政治原則。愛國主義是階級產生后的產物,是為一定階級的政治服務的。最后,愛國主義是一種法律規范。愛國是國家對每個公民最基本的法律要求,每個公民都有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只有明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我們在進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合格的愛國者。愛國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最基本的目標和要求。其次,愛國主義的中級目標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國家的奮斗目標。最后,愛國主義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盡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正確認識世情和國情,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當前我們處于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思想文化多元化時代,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充分認清國際國內形勢,緊緊抓住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線,正確引導大學生理性愛國。
經濟全球化弱化了人們的國家民族意識,對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挑戰。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充分認識到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趨勢,摒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主導的不良思想,積極維護和增進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利益。
當前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從中國的歷史實踐出發,通過中國革命和改革的成功實踐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斷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人們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始終不忘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線,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文化優勢,激發高校大學生對自己祖國的認同感和愛國熱情,讓愛國主義思想優先占領大學生的意識形態領域。
三、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方法多樣化
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充分發揮各種方法的效能。只有綜合利用各種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把愛國主義深深烙在大學生的心里。
(一)以課堂教育為抓手,積極推進愛國主義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課堂是高校進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和歷史類課程的主渠道作用。課堂教育是高校最直接、最普通、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高校要以課堂教育為抓手,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歷史類課程這一主渠道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滲透愛國主義思想,主動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和熱情,積極推進愛國主義思想和意識入學生頭腦。愛國主義本身就是國民對自己國家的一種天然情感,加之大學課堂的滲透教育,愛國主義思想和意識必將深深扎根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中。課堂教育有教材做指導,有老師面對面的講解,通過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革命和改革的成功實踐激發大學生的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以校園文化為依托,積極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和情懷
高校校園文化是培育和踐行大學生愛國主義意識和情懷的重要依托,其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窗口,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影響深遠。高校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和渲染功能,通過校訓、院訓、校歌等凝練愛國主義的內涵和精神實質,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和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貫穿于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還可以通過各種公益宣傳欄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和精神,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加深高校大學生對愛國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的認知和理解。
(三)以網絡等新媒體為平臺,承載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與網絡接觸頻繁,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搶占校園網絡宣傳陣地,以網絡等新媒體為載體,不斷創新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方式。網絡具有信息儲存量大、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覆蓋面廣、對大學生吸引力強等優勢,以網絡等新媒體承載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適應時代發展和大學生特點的選擇。大學生自己可支配的時間比較多,多數學生在空閑時間會選擇上網瀏覽各種信息,通過網絡等新媒體傳播和滲透愛國主義思想和行為容易走進大學生的視野,這對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網絡等新媒體對大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高校應高度重視通過網絡等新媒體手段進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參考文獻:
[1]鄭志發.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論[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
[2]張愛平.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的必要性[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14,(1).
[3]白加棟,姜家興,常佩艷.淺談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J].教育論壇.
[4]胡玉輝.探究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選擇[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
[5]姜莎莎.理性愛國主義教育新思路[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1).
[6]于運國,張澍軍.試論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作者簡介:楊小東,江西吉安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