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 朱瑩
摘要:在探究提高教學質量的時候,我們往往注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而忽略了教師的語言藝術。然而,在口耳相傳的教育教學中,如何淋漓盡致地“傳道授業解惑”,與教師的語言藝術修養的高低是分不開的,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因此,加強教師語言藝術修養,是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教師;語言藝術;教學質量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是人類搭架心靈橋梁的快捷方式,在口耳相傳的教育教學中,如何淋漓盡致地“傳道授業解惑”,與教師的語言藝術修養的高低是分不開的。因此,加強教師語言藝術修養,是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那么,通過怎樣的途徑才能加強教師的語言藝術修養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際,以及對近千名學生的調研后,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訓練。
一、用詞的準確性,思維的邏輯性
無論是人文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傳授知識的第一要義就是準確,否則就是誤人子弟。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在扎實掌握、深刻領會本學科寬厚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清楚而明了、簡潔而有條理地傳授給學生,就必需借助于規范而準確的概念、恰當的判斷、合乎邏輯的推理。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公式、原理等的表述,必須用準確的教學語言加以表述,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和失真,切忌拖泥帶水、信馬由韁。而我們的一些教師或因為對教學內容理解不到位,更多的是不愿花大力氣斟酌所用詞語的內涵,不愿認真思考所用判斷的性質,于是對所講的內容表述不清,甚至導致歧義,當然也就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內容的創新性,語言的啟發性
21世紀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科學的發展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是一點不夸張。因此教師必須有時代感和使命感,必須密切關注本專業科研的新動向,并及時反映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不能抱著陳舊的內容重復、再重復……,老生常談只會讓學生反感,更談不上提高教學質量了。
同時,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傳統注入式教學在高職院校已被摒棄,啟發式教學越來越被認可。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拓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時代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教師一定要精心處理教學內容,并能深層次地運用啟發性教學語言進行拓展與延伸,把學生引導到更高層次的知識境界。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天衣無縫地融到有關的教學內容中;護理學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探討一些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總之,只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且讓他們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才能使學生保持高度的興奮狀態,而高度的興奮狀態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礎,當然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前提。
三、聲調的節奏性,情感的互動性
課堂教學是知識的傳遞與共享,也是情感的傳遞與共享。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而在與學生產生情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教學語言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因為平淡的語言,讓人昏昏欲睡;不穩定的節奏,讓人心煩意亂。同樣的內容,不同的老師講解,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有的老師的課堂語言平仄高低、起伏有致,講得讓你時而舒心,時而激動,時而緊張,時而惋惜,真是“累累如貫珠”,這樣的課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有的老師或語調平淡如老婦念經,或節奏不穩定如天馬行空,使得學生暈暈乎乎如云里霧里,這樣的課堂,即使無任何知識瑕疵,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一定要有節奏性和旋律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通過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停頓凝視等等方式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吸引過來,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互動。例如,講到一些公式、原理時要用斬釘截鐵不容置疑的語氣;探討問題時要用親切的語調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語文老師上課要聲情并茂;思政老師上課要長于論辯;醫學基礎課老師在力求科學規范,突出專業色彩時,也不妨來點適當的幽默……。總之,我們要通過精湛的教學語言,使學生樂意且熱烈地盼望、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這樣,學習效果當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四、語言的高雅性,內容的易受性
語言的高雅性主要指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說標準的普通話,用規范的語句,盡量避免方言的干擾;其次要尊重學生、尊重同行,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得詆毀別人。因為教師既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我們的言行舉止早已超越了個人行為的范疇,而帶有明顯的示范性和導向性,我們給學生的印象,不會隨著下課鈴的消失而消失。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意思是,說話如果沒有文采,不講藝術性,就不能打動人,因而也不能廣泛、長遠地流傳。高雅的、理性化的語言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一種人性的光輝、人格的力量,從容的講課風度、娓娓動聽的陳述、析理明了的講演,往往能使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和充實,對學生心靈的健康和成長至關重要。
內容的易受性指教師講授的內容能為學生輕松接受,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語言要通俗而切不可低俗,要理精辭美也要杜絕艱澀難懂的語句。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可見語言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因素。一位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駕馭教學語言的高超能力,而這種能力表面看了是口才問題,實質上是教師的學識與修養的問題,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我們只有加強自身修養,錘煉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培育出思維敏捷、從容大方、口才出眾的高職生;培養出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產、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黃麗萍《加強教師語言藝術修養》《投資與合作:學術版》,2011(9):169-169
[2]春暖花香的博客《教師應該怎樣培養語言的藝術性》
作者簡介:
朱琦(1967-),女,蒙古族,廣東佛山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
朱瑩(1974-),男,蒙古族,廣東佛山市人,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會計電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