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紫荊
摘要:針對方正金融廣告的文化特點,對金融廣告的文化傳播價值進行分析,總結中國文化環境下廣告傳播的價值性,旨在通過廣告文化的分析以及廣告特點的研究,進行廣告文化的創新,充分滿足的我國廣告行業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方正金融廣告;中國文化;廣告傳播
廣告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內容,通過與傳播學的連接,可以實現綜合文化的傳承,展現中國文化環境下廣告傳播的價值。因此,在當前金融產業運行及發展中,應該針對方正金融廣告的特點,進行廣告傳播形式的創新,為中國文化背景下廣告傳播的創新提供支持。
一、方正金融廣告
通過對方正金融廣告的分析可以發現,其廣告文化內容與一般的金融廣告存在著差異性,對于一般的金融廣告而言,主要是以“某金融伴你一路成長”、“某金融助你成功”等作為核心,這類廣告宣傳價值通常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方正金融廣告中,改變了以往金融廣告的形象,通過主人公形象的展現,充分體現廣告主體的基本狀態,展現出幽默以及感染的廣告設計價值。因此通過對方正金融廣告的分析可以發現,其核心內容是告訴人們勇于實現自己的夢想,而這一內容也正是金融廣告的核心價值[1]。
二、方正金融廣告背景下中國文化的廣告傳播
(一)廣告傳播中的中國大眾文化
結合中國文化環境下的廣告特點,將大眾媒介與藝術以及政治等內容融合,能夠充分展現文化傳播的藝術價值,使大眾在享受文化的同時對文化內容有多方面的認知。伴隨當前中國文化的傳承及創新發展,大眾文化受到商品經濟的影響,整個文化形式呈現出單向性的發展變化。首先,在思想文化領域中,通過多種文化的統一運用,實現廣告傳播形式的創新,而且在主流意識形態以及主體地位的整合中,可以實現廣告設計中的思想文化創新,展現廣告文化傳承的價值。其次,伴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發展,商業意識形態逐漸在大眾文化中形成,將這種資源運用在主流意識形態中,可以滿足文化傳承的需求。而且在大眾主流文化分析中,人們通過多種關系的傳承,逐漸形成了平衡性的文化傳承價值,為中國文化背景下廣告傳播的創新提供支持。
(二)廣告傳播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在方正金融廣告分析中,其作為生活片段式的廣告形式,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服觀眾,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而且廣告中通過消費者觀念的體驗,直接展現出廣告產品的功能性、直接性,提高人們對廣告內容的認同度。通過與中國文化環境的融合,方正金融廣告都得到了人們的認同,通過祖孫形象、夫妻形象、朋友形象以及伙伴形象的營造,提高方正金融的品牌形象,這種廣告傳播形式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緊密關聯。而且在廣告傳播中通過多種文化的統一運用,最主要的形式是儒家思想文化,將其運用在廣告設計中,可以實現廣告傳播形式的創新,根據主流意識以及主體形態的特點,實現廣告設計中的思想文化創新,展現廣告文化傳承的價值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因此在企業廣告文化創新中,應該認識到廣告傳播形式的價值,及時改變商業化的廣告傳播模式,并通過隱形傳播方法的構建,體現廣告品牌的整體形象。例如,在方正金融廣告中,人們通過方正金融廣告內容的分析,可以在抽象以及具象內容分析中,感悟到方正金融廣告的文化價值,提高對文化傳播內容的認同。
(三)中國文化廣告傳播的方法
通過對廣告傳播方式的分析,廣告傳播不僅是一種經濟形勢,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的展現。企業發展中,結合廣告傳播模式,可以及時尋求文化環境的創新形式,滿足廣告傳播的基本需求。通過對西方文化的分析,其中的主流意識形態主要是結合大眾文化,進行物理化的邏輯控制,而且在中國文化中,結合主流文化的分析,主要講文化宣傳作為核心,使廣告立足于大眾文化這種,充分展現中國文化背景下廣告傳播的價值。因此,在當前廣告傳播中應該做到:第一,在廣告傳播中,不能單一的迎合商品經濟,而是應該將文化價值、理性文化等作為重點,展現廣告文化的基本價值,提升廣告宣傳的最終目的。第二,在當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以及創新發展中,在廣告文化創設中,應該將文化的傳播以及創新體系的設計作為重點,使人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提高受眾群體的認同感,以提升服務品牌的形象價值。第三,在廣告傳播中,也應該結合產品的特點,與廣告文化進行融合。例如,在方正金融廣告中,通過傳統文化職工循序漸進理念的運用,實現品牌形象創設的人性化,大眾群體通過廣告的觀看,可以在隱形狀態下感悟得到廣告的傳播價值。因此,在當前廣告傳播中,應該將人性化、品牌化以及受眾化的廣告設計作為重點,通過與傳統文化進行整合,為廣告傳播形式的創新提供參考。
三、結束語
在廣告傳播中,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將文化內容作為核心,結合廣告項目的基本特點,進行廣告設計項目的創新,充分滿足當前企業的運行及發展需求。金融企業發展中,應該將廣告資源的傳播作為重點,通過大眾文化、傳統文化以及廣告傳播方案的創新等,進行文化資源的整合,充分滿足的當前廣告資源的傳播需求,為當前廣告傳播方案的創新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吳來安. 融入“家”文化:央視公益廣告的文化傳播符號分析[J]. 新聞大學, 2018, No.148(2):143-15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