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旭 劉世會 黃立祥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貴州省丹寨縣狠抓村級公益事業財政獎補“一事一議”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積極開展財政專項資金統籌整合試點工作,采取“政、銀、保、擔”合作模式拓展融資渠道,加大對財政資金的監督管理,讓財政資金置于陽光監督之下。通過以上措施,激活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池春水”。
關鍵詞:鄉村振興;多措并舉;取得成效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貴州省丹寨縣狠抓村級公益事業財政獎補“一事一議”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積極開展財政專項資金統籌整合試點工作,采取“政、銀、保、擔”合作模式拓展融資渠道,加大對財政資金的監督管理,激活了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池春水”。
一、財政投入持續增加
財政投入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丹寨縣財政部門把村級公益事業財政獎補“一事一議”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按照“百姓富、生態美”的要求,狠抓步道硬化、庭院硬化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一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讓丹寨城鄉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目前,丹寨縣在項目區共建成山塘12座、泵房6座、提水設備6臺(套)、蓄水池30口,渠道24.97公里,機耕道8.01公里,人行生產步道2.5公里;電力設施建設完成配變改造17臺、線路改造35公里。同時, 縣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與縣交通運輸局溝通協商、充分醞釀,共同啟動了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會戰,完成了“組組通”公路建設98.37公里,完成省下達任務數的106.5%。
二是完成“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行動計劃投資2.33億元。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精準發力下,丹寨縣興仁鎮排佐村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縣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增加至7個;深入開展“清潔風暴”行動計劃,完成城鄉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建設,為6個鄉鎮配備各類清運車輛996輛,添置環衛垃圾桶、垃圾集裝箱4776個,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轉運生活垃圾至凱里焚燒發電廠達5500余噸。
三是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去年共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296戶,投入2656萬元;同步實施建檔立卡貧困戶“三改”工程,開工率、竣工率、驗收合格率均達100%。
四是財政支出向“三農”傾斜,確保“三農”投入只增不減。2017年,全縣教育支出33400萬元,同比增長14.51%,增支599萬元;科學技術支出2265萬元,同比增長41.12%,增支660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8562萬元,同比增長56.72%,增支6718萬元。
二、統籌整合涉農資金
丹寨縣緊緊圍繞“優化財政供給結構,推進行業內資金整合與行業間資金統籌相互銜接配合,增加地方自主統籌空間,加快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目標,盡力將涉農資金進行有機統籌整合。
一是以貧困村和貧困人口“摘帽銷號”為目標,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益。2017年度,全縣整合各年度財政專項資金63494萬元,占批復方案整合財政資金的95.5%;完成其他籌措資金50611萬元,占批復方案其他籌措資金的135%。利用整合資金,投入4239.24萬元用于扶持精品水果和中藥材兩大主導產業,新增藍莓基地1500畝,中藥材基地3000畝。
二是增強“薄弱村”、“空殼村”集體經濟收入能力,解決“有錢辦事”的問題,提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生發展動力。全縣投入近30000萬元,用于農村集體經濟和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實現貧困村、貧困戶“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
三是資金投入成效初顯。得益于資金的有效投入,丹寨縣農林牧漁業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17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2.17億元,同比增長6.8%。綠海藍星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入駐企業16家,入駐產業合作社27家,實現總產值8.06億元。
三、創新財政投入方式
解決“錢”的問題,關鍵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丹寨縣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一是采取“政、銀、保、擔”合作模式,通過“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方式推進 “金融特惠貸”,撬動合作銀行對符合授信客戶條件的農戶、農業企業發放“金融特惠貸”。同時,借助外力外資,巧解財政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丹寨與萬達集團成功牽手,率先啟動“企業包縣”的扶貧“鄉村振興”戰略模式。2017年7月,投入7億元修建的萬達旅游小鎮成功落成啟運。開業運營以來,引爆了丹寨旅游市場,旅游實現持續“井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丹寨縣全年接待游客總量突破300萬人次大關,同比增長243.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億元,同比增長356.2%;萬達旅游小鎮全年直接帶動1247人就業,通過就業崗位、帶動農特產品銷售等方式,全年帶動1.6萬貧困戶實現增收。
二是采取“土地流轉、入社參股、優先安排”的方式,將土地流轉給大戶、合作社、涉農龍頭企業發展產業,讓城鄉群眾“掙租金、分股金、賺薪金”,增強“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內生動力。2017年,全縣共支付“三金”7752萬元,其中股金2292萬元、租金1260萬元,薪金4200萬元。
三是開展“菜單式”培訓,為城鄉群眾“量身定制電工、護工、食品加工、家政服務、種養殖、蠟染、刺繡等一系列“菜單式”培訓內容,讓貧困戶有技傍身。同時,啟動丹寨縣公共實訓基地項目建設,完成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4182人,城鎮新增就業552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4%以內。去年培訓的貧困戶中,推薦1543人到萬科、萬達等企業就業;共建立民族手工合作社30個,年產手工藝品60余萬件,產值近1.1億元。
四、監督資金不手軟
丹寨縣財政部門主動擔負財政資金監督監管的重任,從源頭上入手,在關鍵處著力,全程搞好管控,給財政資金使用主體念響“緊箍咒”。
一是推動建立專門監督機構和專職監督崗位,切實發揮監督領導小組對“鄉村振興”戰略資金的“守護神”、“護林員”和“啄木鳥”的作用。圍繞大扶貧戰略目標,聚焦振興鄉村戰略的實施情況,不斷深化、細化民生監督工作,持續發力糾正和懲治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為實施“鄉村振興”保駕護航。2017年,丹寨縣將6個紀工委和鄉鎮紀委人員進行整合,建立了6個民生監督組和114個民生監督責任區,民生監督組成員達166人。目前,全縣范圍內先后開展了“訪村寨、重監督、助攻堅”大走訪行動,國家公職人員、村(社區)干部落實惠民政策行為規范抽查核實行動,公益林補償資金、退耕還林補助、“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專項監察“回頭看”等專項監察行動,共計核查資金達1.4億元。
二是牢固樹立財政監督“一盤棋”的工作思路,探索構建大監督格局。縣財政部門加強與扶貧、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協同,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計劃開展全方位的檢查,確保財政監督“多點開花”、“百花爭艷”。通過重點跟蹤,查看縣、鄉、村查詢機運行和縣直部門錄入民生資金數據的情況,并借助數據比對模型,查找問題線索。自大數據平臺建成后,共開發23個數據對比模型,通過平臺數據對比發現問題2215個,涉及金額94.77萬余元,追繳違規資金1.69萬余元;清退國企事業單位人員近親屬違規評定為建檔立卡對象戶338人;立案5件5人。
三是完善財政信息化建設,貫通財政支出的最末端,連通資金鏈條的“最后一環”,打通制約監督管理的“最后一公里”。積極引入大數據理念,投入資金30余萬元,在縣、鄉、村三級建設部署34臺具備政策宣傳、資金監管、信息查詢、數據分析、在線舉報五大功能為一體的“民生資金云”大數據平臺,有效破解了民生監督面廣、量多、人力不足的軟肋,發揮了監督大作用。據了解,該平臺建成使用一年多來,“民生資金云”大數據終端查詢平臺使用率近4萬人次,群眾認可,滿意度高。
(作者單位:貴州省丹寨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