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軻 劉友朋 王敏
摘要: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逐漸深入,由于結構調整產生的過渡性經濟波動會讓傳統產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農村經濟作為傳統產業的大塊頭,如何使金融機構及社會資金有序流入,助推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向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轉變,是現階段乃至將來一段時間內亟須著力解決的問題。本文以黑龍江省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扶持性金融;風險及防范措施
一、背景與概念
(一)背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在我國經濟總產值中占有重要比重。然而我國農業生產中長期存在著生產成本偏高、要素配置不合理、供求結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自2015年中央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概念以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成為我國農業經濟轉型的重點方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我國經濟“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關鍵內容。黑龍江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是大豆和玉米的主產區。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提高黑龍江省農業總產值,建設龍江現代化農業,增強黑龍江省經濟實力有著重要意義。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現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然而,當今農村金融的發展卻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現有的農村金融已無法滿足改革進程的需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村地區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呈現了多樣化的趨勢。而現有的農村金融無論是在資金數量還是服務內容上都無法滿足改革進程的需要。第二,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其發展明顯落后于城市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的短板[1]。因此,發展農村扶持型金融是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構建完善的國家金融體系的需要。
(二)概念。農村扶持型金融是指以政策性和效益性相統一為原則,通過資金投入來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實現扶持農業經濟發展的金融供給體系。
農村扶持型金融的資金應重點用于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具體包括:(1)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如基本農田改造、耕地質量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等。(2)農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如農村道路建設、農村能源建設、農村電網建設。(3)大型農業生產機具融資,包括大型農機具、農業生產資料等。
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資金來源
1.財政支農撥款。財政支農撥款是政府根據其政策目標,通過國家財政直接對“三農”劃撥資金的行為。這部分資金在農村資金供給中占比高。財政支農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財政支出,主要通過直接投資、農業補貼等;另一種是稅收的減免和退還等。
從下表可以看出,2009—2015年間,黑龍江省財政支農撥款呈較快增長的趨勢,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也在平穩上升。
2.正規金融機構信貸。正規金融機構主要以國家政策性銀行和包括中國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在內的商業銀行以及農信社為主體,這些金融機構(除政策性銀行外)以營利為目的,為“三農”提供信貸資金。隨著國家對農業領域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也在逐漸增大。2016年末,農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為2.76萬億元,同比增長8.57%;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28.2萬億元,同比增長7.1%。
3.其他社會資金。其他社會資金包括企業投資、農村集體經濟資金、農民自籌資金、親友借貸等民間資本,此類融資屬非正規金融,大多以農戶的個人信用為擔保進行融資。目前,黑龍江省的非正規金融發展還不成熟,主要以初期形態為主。這部分資金與正規金融供給相比,潛在的資金量巨大,但缺少成熟的信貸流程,容易發生貸款違約風險。
三、存在的問題
1.正規金融機構的農業金融產品缺乏創新性。目前正規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數量不足、種類不多,在推廣上也沒有制定差異于城市的農村推廣與服務模式,這種懈怠的經營模式使得農村金融的發展缺乏持續動力。
2.民間資本的運用缺乏正規渠道,需要加快民間借貸的立法步伐。 政策金融在新農村建設中起主導作用,但畢竟資金總額有限,不能滿足農村的整體所需,這就為民間金融的發展創造了良機。據有關統計,我國約有2/3的農民依靠非正規金融,尤其是親友之間的非正規借款滿足其資金需求[2]。此外,根據中行發布的《2009年中國區域金融報告》的調查顯示,福建省非正規金融融資約98.2%用于生產經營,浙江省溫州地區這一比例約為93.3%,陜西省這一比例約為65.5%。這表明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農村非正規金融用于生產性投資的比例越高。這也說明經濟欠發達地區存在其農業生產過度依賴政府資金的事實。因此,開發民間資金正規渠道是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由于民間借貸是場外交易,其合同和抵押物缺少正規機構的審核過程,極易發生貸方違約后無處追償的問題,應當加快完善民間借貸法律框架的建設。
四、建議
1.鼓勵創新融資模式,同時加強金融產品審批與排查系統全覆蓋建設。鼓勵農村企業積極探索多元化渠道融資,同時降低或打通現有金融市場的農企準入門檻,比如允許符合標準的大型農業企業或持有國家農村基建項目的工程建設公司在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發行債券。此外,還應當大力發展金融創新產品,比如鼓勵大型商業銀行、合格券商和國家信用評級機構承辦發行基于農村生產性基建項目為標的的證券和以農民抵押貸款為標的的抵押支持證券,構造結構性的證券品種并實現產品的風險管理,讓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都能介入。
2.加快推進實現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實現農村金融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為了發揮財政資金作用并同時降低政府隱性擔保總量,必須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系的市場化建設,降低社會資金的準入門檻,選擇適當的融資模式再配合適當的優惠稅收政策吸引規模化的市場資金流量。良性的投資周期能夠降低財政的負擔。此外,還應當將政府投資的項目明確劃定,降低地方政府部門資金對市場企業單位資金的擠出效應。
3.構建符合地方特色的農村金融風險補償基金與風險分攤機制[3]。由于農村商業保險發展不充分、農村金融信用環境惡劣、各地區農業面臨的自然風險不相同,建立農村金融風險補償基金與風險分攤機制時需要注意結構化與差異化。中央應當統籌構建以財政撥款為主體的全國農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地方政府應當結合當地農業具體風險與多個市場主體共同商定風險分攤比例,合理分散農村金融風險。由于農村風險補償基金是農村金融市場化程度不高的時期采取的替代措施,因此未來還是需要逐步讓位于商業保險與再保險業務。
參考文獻:
[1]趙洪丹,朱顯平.農村金融、財政支農與農村經濟發展[J].當代經濟科學, 2015,37(05):96—108+127—128.
[2]趙建梅.信貸約束與農村非正規金融研究:基于農戶融資的視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8—31.
[3]余文淵.破解“三農”融資困局:建立財政支農風險補償基金[J].南方金融,2006(3):42—43.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2014級金融學)
責任編輯: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