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有的中國當代作家海外傳播和接受個案研究中有關韓少功的專題論文不多,較全面的是對其作品在法語世界傳播的研究。本文以韓少功在英語世界的接受為重心,圍繞英語世界韓少功及其作品的整體接受情況探尋接受特點并分析原因。希望通過對這一個案的整理、分析及總結補充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和接受的具體內容。
有關韓少功作品在英語世界翻譯出版的詳情可參見《作家詞典·韓少功》①一文中的韓少功作品譯介英語部分,作者通過列表方式全面梳理了自1983至2016年韓少功作品的英譯本情況,因此這里不再論述。本文重在分析接受與研究狀況,并以此為基礎試圖探尋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特別是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渠道和特點,分析影響文學作品交流的相關因素。通過Google Scholar,EBSCO平臺專題全文數據庫,Pro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綜合期刊全文數據庫,Scopus文摘庫以及Web of Science(SCIE,SSCI,A&HCI;,ISI Proceedings)文摘索引庫,以韓少功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在對數據庫的搜索結果進行交叉比對后搜索到四○二篇英文文章。再進行相關度和具體內容的查看和篩選,發現直接相關的英文材料及論文不超過一百篇。綜合這些較高相關度材料可知韓少功及其作品在英語世界的接受包括以下六方面來源。①學術期刊及各類報刊上的書評,又分為兩部分:針對韓少功英譯小說的書評及針對韓少功英文研究論著的書評。②有關韓的學術研究論文。③針對韓及其作品的簡介、書目、書訊。④收錄于各類研究論文集中有關韓的英文評論。⑤有關韓的英文專著。⑥有關韓的博士論文等。
除了來源,整體閱讀這些相關英文資料初步印象如下:就韓少功著作的翻譯來看,法語的翻譯最早。英語世界對韓的評價一直很高,特別是最近的評價熱度有增無減。對《馬橋詞典》的介紹和評價最多。書評居多,但有影響力的文章依然集中于SSCI及A&HCI;來源期刊,但不局限于文學期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代世界文學》可能是發表韓小說及相關研究論著書評最多的一本專業文學期刊。將韓及其作品作為研究對象的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英文博士論文不在少數,這些也是其后在專業期刊上發表有分量的韓研究論文的直接來源。SSCI與A&HCI;來源期刊上的韓研究論文,以及有關韓的英文研究專著是英語世界有關韓接受的最重要部分,最能體現海外韓少功研究的特點以及接受程度。基于此,以下將通過較具代表性的學術論文、英文博士論文與專著、具有代表性的書評與書訊等內容整體呈現英語世界對韓少功及其作品的接受情況,并借助接受情況分析接受的原因及特點。
一、英語世界基于英文學術論文
對韓少功及其作品的接受
在進行整體閱讀整理后筆者篩選出較具代表性的六篇學術論文進行翻譯介紹。蔡榮《危機的主體:韓少功的跛子們》②一文可謂20世紀90年代出現在英文期刊上較具代表性的評論。此文發表于1994年3月的《當代中國》,也是蔡榮2004出版的專著《當代中國文學中的主體危機》③中的第三章。文章認為韓的代表作《爸爸爸》中癡呆主角丙崽的典型性正在于他是“中國文化意識中有所欠缺的一個顯著標志”。蔡榮將丙崽作為審視主體,從丙崽不能習得語言、或者說沒有獲得指物表意的正常語言功能的角度分析他是語言世界自由漂浮的能指,因此具有被自由闡釋的特性。因為作家韓少功具有一種持續的危機感,他創造的丙崽旨在質疑人物自身的主體地位,也是對主體的強力破壞。而這也正是蔡榮將這篇評論命名為《危機的主體》的原因。蔡榮認為韓少功借由丙崽勾畫了一個種族的衰退現象,并證明理性和非理性所共有的荒謬性。《爸爸爸》的世界中唯一具有能動性的是仁寶和丙崽的父母:但他們要么無法引入新思想,要么更加令人不安。同時認為在《爸爸爸》中作家表現出一種最大程度的絕望:不僅體現在塑造了作為一種退化縮影的丙崽,而且證明這種主體退化的危機將是持久、充滿韌性以及無藥可救的。逃進深山而又出其不意歸來的丙崽成為不死的象征,他是一個集體爸爸們的復合制品,正象征著頑固的傳統。在小說中集體的爸爸代表中國傳統,死氣沉沉而又偏僻的村莊象征中國;荒謬的大屠殺激起人們對“文革”的血腥和殘酷的聯想;而村民們冷血暮氣的特點足以喚起許多中國人對自身經歷的回憶。可憐又可憎的丙崽就如這個隔離的村莊一樣暗示著中國,丙崽作為受害者的后代與每一個中國人聯系在一起④。除了論述小說的內容及主旨,蔡榮在論文中討論了《爸爸爸》與語言的關系:這是彌漫于小說中無處不在的一個問題。人物無法自我表達,因此,這個主體的危機還在于對作者提出了一個基本但很關鍵的問題——怎樣寫⑤。蔡榮特別提出小說標題中冗贅的“爸”字指向累贅的傳統,這種傳統使得主體癱瘓并否認其主觀獨立性。如果說前面的分析已經表明了小說名稱中“爸爸”的含義,那么此重復的第三“爸”字暗示了被解構的主觀性,表示一種空缺。冗贅的一個“爸”字既是缺乏的意思又代表缺陷,持續地創造、表達殘障的主體。當然,這個標題也強烈地暗示了同音異義的一種表達——罷罷罷,這是一聲充滿傷感、疲憊和沮喪的嘆息,也具有順從的意思。⑥
蔡榮此文后成書,名為《當代中國文學中的主體危機》。桑稟華在《亞洲研究期刊》的書評中對此著評價道:蔡榮通過一系列深入而近距離的閱讀將對小說的個性探索放置于中國本土知識分子的傳統中。以此為背景蔡榮直面韓少功、殘雪、余華、扎西達娃、莫言和賈平凹等作家作品中的殘障、功能不足的主體人物。從韓少功的陷入黑暗幾乎啞然無聲的人物,以及余華的作為“他者”的孤獨旅行者,這些主體都享有無能力做出決定和選擇的共性,這種無能為力剝奪了他們實行代理和抵制的潛能,正如賈平凹小說《廢都》中的“牛”一樣,這些主體反映并表達了原本被期待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知識分子的沮喪之感。蔡榮此書借鑒了眾多理論,包括雅克·拉康表達象征和超個人無意識時使用的理論,艾莉森·芬德利的私生子理論,羅伯特·溫曼對得當的沖動的論述,辛西婭·恩洛伊在論述民族主義作為特定男性化、屈辱和希望時的觀點等一系列西方理論。其中保羅·利科有關“靜默”的分析有助于理解韓少功的《爸爸爸》中幾近無聲的吶喊和在韓的另一部作品《女女女》中呈現的作為違抗政治和社會正統的受虐狂般的無私和過渡的自我放縱的表現。⑦
2002年李薇薇安(Lee Vivian)在《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上發表《文化詞匯學:韓少功的〈馬橋詞典〉》一文。在對《馬橋詞典》的詳細論述之前作者先介紹了作為尋根文學代表的韓少功及其作品概況。稱韓少功的作品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的展現。認為其作品是對歷史的寓言式表現。“與許多當代中國作家一樣,韓少功與中國傳統的愛恨關系在他對中國歷史的重塑中呈現出二元性或者悖論性,這是魯迅在近一個世紀之前就關注的問題。”⑧認為《馬橋詞典》是一部有意思也雄心勃勃的作品,此作是韓少功使用小說進行歷史探尋的綜合。既是韓少功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文學表述,又是一種哲學反思。在對《馬橋詞典》進行具體分析時作者從語言、文化史、對宏大歷史敘事的顛覆以及辯證性四個方面展開。在“語言的歷史:或者語言作為歷史”的部分稱韓少功對中國語言的興趣與他的文化危機感密切相關。通過引用韓少功本人在《世界》這篇雜感中所說的話——我認為一個國家的滅亡首先是從文化,從語言開始——論證韓少功對語言作為國家歷史標志的作用。李薇薇安提到:韓少功認為語言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可以在文學中得到最好的恢復和發現。在“挖掘文化史”的部分作者提到韓少功闡述了“世界與詞語”之間的關系。正如韓少功在他的文章《工具,有時也是價值》中所說“日常生活中的忌語作為言義定擇關系最僵化最神化的產物就是這樣被接受的”⑨任何改變它們的企圖都會引起嚴重的文化和政治沖突。在“作為文化顛覆的虛構人物”的部分李薇薇安認為韓少功對語言政治的關注表明其所處的兩難境地,而詞典通過喚起作為集體文化記憶一部分的瑣事、軼事可被視為對歷史現實的這些象征資本的顛覆。韓少功以新舊詞語和意義的分離所引起的語義分歧而進入對歷史、記憶和命運的個人反思。這些所謂的“無意義的東西”,以及虛構的人物故事,是一種對革命宏大敘事的反叛。在最后一部分“回歸的辯證法”中作者認為韓少功基于對時間、歷史、語言之間的錯綜復雜關系的發現與表述來收束整篇作品。而李薇薇安也在論文中通過對《馬橋詞典》最后內容的分析整體評價這部作品:“終而復始,由始而終,最后,周而復始。這種運動的模式大概總結了《馬橋詞典》中對時間和歷史的運用手法。假如此循環模式被理解為韓表達‘長時間跨度的手法,那么單個角色的故事可被認為是無數個‘短小事件,這些事件阻截了非人格的時間流逝。此外,這些角色作為文化隱喻,體現出自我意識的虛構性,也是敘事本身的一部分。”⑩
《文化詞匯學》一文其實是李薇薇安博士論文《中國當代小說中的歷史表現:韓少功、莫言、蘇童》中的一部分。論文摘要中作者說明其研究焦點是探尋現當代中國小說如何表現歷史,以及這種表現模式如何發生變化的問題。利用西方批判理論,包括海登·懷特的元歷史和保羅·利科爾對于敘事和比喻的哲學反思以探索歷史和中國當代小說的交織參照關系。選擇韓少功、莫言和蘇童三位作家作品的原因在于作品具有的文化隱喻特征,這些隱喻與主流方式相反,是對中國歷史的反思和再想象。這些小說與1949年以后蓬勃發展的革命歷史小說構成了一種不同存在11。李薇薇安認為三位作家的作品具有“批判的悲觀主義”傾向,表現了最黑暗和最可惡的文化退化形象。從進化到退化,此變異美學代表了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想象的一種變化,同時也表達了對未來的集體焦慮。在具體談及韓少功時李薇薇安提及:韓少功的小說作品同樣提供了一種寓言性闡釋……但需要注意的是韓少功作品中找到的對過去的寓言闡釋與那種被政黨制裁的政治寓言不同,韓少功的小說并不體現古為今用或者借古諷今的概念。韓少功的歷史寓言是基于中國文化本身對人的影響,這些小說中的歷史總是被嵌于深刻的哲學反思中,包括人的境況、歷史知識的本質,以及在文化和歷史中所定義的“作為中國人”的集體認同等。12
值得一提的另外四篇期刊文章均于近期出現,從中可看出英語世界對韓少功研究的豐富性和不斷發展的傾向。2010年《比較文學研究》三期白安卓發表了《世界的中文文本化》一文,此文將《馬橋詞典》視為世界文學之代表并對其進行高度肯定。作者在文章一開始提到自己對于非文學類型,如百科全書、詞典和地圖集等作品具有特殊興趣,認為這些文本是文學構建世界的獨特表現,是世界秩序甚至構造世界的典范。作者提到這些獨特的文本類型被小說化時對于建構世界成效顯著。它們具有模糊小說與現實之界限的特點,可用以檢查非小說世界的文字所具有的現實效果。認為這些獨特的文本對世界秩序和世界構成的表達既忠實又客觀,對表現現實大有裨益。作者緊接著說明如何選擇具體的例子來證明自己對于非文學文本與世界之關系的思考:“我對例子的選擇就來源于如此的反思,來源于表達文化間性的誘惑,對西方規則來說我選擇典型的例外和有益的偶然。”13對于那些世界中的文學文本,作者關注的是一種看起來不具備中國性,或者說漢語性的文字,但最應將它們歸于“中文”的范疇:“對于我來說,淵源、原創性和東西方之間的抄襲僅僅是一個具有暗示性的重新思考文本和文化分類、類型的起點。與其把中文詞典和類似的書籍作為對西方模式的抄襲,或者斷言它們的起源和原創性,不如將其看作是使用不同寫作系統和排序的結果,當然也可將其看作是用不同的聲音來建立與寫作之間關系的實踐,也就是說需要承認它們的地位——處于不同位置。承認它們的位置,翻譯和世界構成(因此還有世界文學)的問題才會變得明晰。這些文本讓我們反思世界的秩序,用這些創造性的文本構筑世界成為一種可能。”14白安卓認為這些獨特的文本其實代表了另一種文化邏輯,提醒我們對慣常思維模式做逆反性思考。在理論鋪墊之后,她進入對《馬橋詞典》的分析,運用以上理論闡述了《馬橋詞典》與《哈扎爾辭典》之間的異同,這一觀點對國內的研究者具有借鑒意義。“帕維奇的《哈扎爾辭典》展示了國家與世界、語言、文字和在此辭典小說中出現的文化間的張力,而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則大不相同。《馬橋詞典》以標準的漢語普通話寫成,繪制出一種處于中國傳統的邊緣——但可能或應該處于中心——的文化。……韓少功力求尋求一種對另類文化的表達。這些另類文化看似另類卻又如此中國,這些另類文化其實更具中國特性。”15白安卓的這篇文章其實是以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和董啟章的《地圖集:一個想象的城市的考古學》16兩部著作為例闡明華語文學對世界文學的意義。她認為董啟章以一種混合文字繪制的中國地圖集展現了對空間的強大反思。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和董啟章的《地圖集》雖多有不同,但享有類似的構筑世界的視角。兩者都聚焦于本土,分別是馬橋和香港。他們將文本置于一種允許跨地域——但不是全世界的——思想框架中,這是一種對用文字建造世界思想的反思。這一思想框架既是本土的,又是跨地域的。兩部作品通過方言術語和地名來協調本土和全球之間的對話,也就是說他們通過強調語言的獨特性,以此為中介協調本土與全球的關系。兩者的作品創造出一個介于漢字和字母之間的空隙,通過這一空隙顯現何為華語。他們的文本制造出一種針對文字和文化常規的反思。這兩個文本讓世界聽到華語的聲音,看到華語的特征17。也就是說,白安卓的論述重在表現華語著作的世界意義:使得這兩本世界文學中的中國著作樣本擁有強烈意義的原因是它們對于語言、地理和文化情景的積極反思以及文學構成。他們的作品展現了世界和詞語之間的可能關系,并以此提出見解。
2011年藍詩玲在《當代世界文學》上發表《從地圖上消失:韓少功的馬橋》一文。此文源于當年韓少功被授予紐曼華語文學獎,作為《馬橋詞典》的翻譯者藍詩玲在頒獎典禮上進行主題發言,后將發言整理成文。發言論述了韓少功《馬橋詞典》中的“地方普遍主義”:
像韓少功本人一樣,《馬橋詞典》既是本土的和特殊的,又是國際的。……他常常思考,一種普遍化、正常化的語言是不可能存在的,以及當你試圖認為它存在時的荒誕與悲劇性。在思考這些時,他從不畏懼,自己的思想在不同國家和時代之間跳躍……韓少功的馬橋村民是普世的、立體的,也正是讀者所期待的。……盡管韓少功的人物生活在馬橋,“地圖幾乎尋不見的小山村”,卻讓我們更加確信現代愛爾蘭詩人卡瓦納的詩句:“狹隘主義是普世存在的;它強調的是那些根基。”正如韓少功《馬橋詞典》的探索,馬橋的方言、生活和村民們完全可以在世界文學中贏得一席之地。18
與白安卓的論述極為相似,藍詩玲在肯定韓少功及《馬橋詞典》的價值時強調的是作為構成世界文學的中國本土這一視角。
羅鵬發表于《今日中國文學》的文章名為《語言與翻譯間的人性》。此文在正文開始之前有一段來自期刊的簡介:《今日中國文學》的讀者們將通過翻譯家、杜克大學教授羅鵬對去年紐曼獎獲得者韓少功的《馬橋詞典》的分析,領略超越語言間的復雜協商而進入對不同方言之間翻譯的文化意義之探索19。羅鵬在文章中從《說文解字》入手詳細分析了《馬橋詞典》的意義——語言具有反映最原初人性及人類本質的特點。“在一個非常真實的意義上來說語言才是使我們成為人類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當說到語言自身概念的難題使得翻譯所具有的局限性時,恰恰就在那個難題中——在意義和無意義之間的那些不可避免的斷裂中——我們可能發現人性的影子。”20
最新一篇相關論文出自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學院的齊百思(Piotr Gibas)之筆,題為《受創的風土:食物、記憶和中國湖南的文化大革命》。文中提到“風土”是用來描述擁有獨特味道、性質、原產地價值,特別是當地地貌和生產方式特征的食物的專業名詞。與以農民的田園生活為主的“風土”相反,現代中國湖南的“風土”結構映射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創傷。現代湖南人的“風土”集體認同和消費主義意識形態是通過公共食堂為主題的餐館飲食旅游、韓少功的文學作品、農民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得以表現。齊百思的論文旨在通過歷史學、民族志學和文學批評的方法探討現代中國的歷史記憶。齊百思在文中引用了他與韓少功交流時韓少功的原話:我們對過去的記憶是由現在創造的,它們并非來自過去。過去不能復活重現,一旦有人嘗試穿越回去,過去就會消失,再次轉變為當下。齊百思認為馬橋之外的生活讓韓少功覺得不舒服,因此他必須回去;一旦他回去了,他知道他已到家。韓少功回去的決定是整一代人追求身份的一個癥狀,這并不是回歸過去,而是在當下尋找他們的位置,食物能夠帶他們回家。21
二、英語世界基于英文博士論文和
專著對韓少功及其作品的接受
此部分介紹直接或間接針對韓少功及其作品的英文博士論文和專著。以上已提及2001年UBC香港學生李薇薇安(Lee Vivian)的博士論文。除此之外,按時間順序對相關論文進行介紹。Ying Lihua的博士論文《對傳統召喚的回答——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尋根運動》22專章論述韓少功的創作。在論文的第三章作者對比分析了韓少功與莫言的作品,認為兩位作家雖多有不同,但都具有不僅質疑而且反對中國文化和文學權威的共同決心。同時在分析中辨析兩位作家與其他尋根派作家之異同。1999年Fu Binbi的博士論文《身體革新:當代中國敘事中身體的含義》23研究了身體在當代中國不同派別小說中所代表的不同含義。專章討論尋根派代表作家的作品,在分析韓少功的短篇小說《爸爸爸》時指出此作旨在超越文革敘事,尋找中國現代化失敗的文化根基。進入新世紀米家燕在其博士論文《鄉土景觀:中國現代文學、電影、藝術中的家、風景和民族表現》24中探討鄉土在中國現代小說中所代表的形象。論文第二章專論韓少功的小說《歸去來》,認為在此作中作家重新進入鄉土以尋求失去的原本身份,同時這種尋求身份的渴望是通過類似弗洛伊德的怪怖者經歷的獨特體驗來加以表現的。蔡元豐在其2004年的博士論文《重塑過去:鄧小平時代中國的歷史小說1979—1997》25中致力于當代中國歷史小說在英語學界的系統研究。論文第一章專論《爸爸爸》和《馬橋詞典》,認為兩部作品中的癡呆形象和湖南方言正體現了地區和國家間的轉喻關系。Wang Yanjie的《下放的視角:后毛中國知青文學中的詩學與政治》26是有關韓少功較新的一篇博士論文,研究了所謂另類聲音的知青文學在毛澤東之后中國現代性話語中的價值和貢獻。第二章為韓少功專題——異質性時間:韓少功的超現實主義作品《歸去來》和《馬橋詞典》。作者認為兩部作品中反映的異質時間概念減弱了現代性的前進觀念,并提出有必要對后毛時代處于中國現代化中心的唯發展主義進行重新思考。2011年Huang Yiju的博士論文《時間創傷:文革的審美來生》27試圖通過跨學科方法分析揭示中國當代文學、藝術和電影作品中的文革創傷,在歷史意識中分析挖掘“文革”中隱藏的政治罪行、痛苦以及缺席的情感。在論文第二章中作者以《異質性美學:揭示尋根文學中的根》為題專章論述韓少功代表作:
韓的寫作中滲透出一種悲傷和黑暗,這是一種由歷史大災難的后果所帶來的無法動搖的悲傷和憂郁的重壓。……在他的受創的但又反抗他人的文學表演中雕琢出一個神話空間,粉碎盛行的集中性、統治、普遍主義和發展主義的文化夢想。28
再來看看專著的情況。有關韓少功的英文研究專著數量較少,直接專著、也可算最重要的只有一部,即荷蘭漢學家林恪2005年出版的《以出世的態度而入世:韓少功與中國尋根文學》29。結語部分作者說道:
本研究卻揭示了韓在尋根思潮中的作用遠比人們想象和了解的要復雜得多。其實韓少功的尋根和在此潮流中的大多數其他作家不同,他對傳統在形式方面的延續遠比在內容上的創新作用更大,韓通過個人聲音和風格超越了尋根思潮的狹隘范圍。30
除了直接研究著作之外還有一部分非直接相關的專著,包括出現在某本專著中以韓少功及其作品為專章專節的情況。值得關注的是漢學家金介甫2015年新著《中國新歷史小說中的反烏托邦想象》。此書通過對包括韓少功在內的國內最著名的當代作家的十七篇作品的文本細讀、深入分析探討中國反烏托邦文學的特質。金介甫認為中國反烏托邦文學不同于世界反烏托邦文學的最顯著標志是作品中表現的“殘酷而永無止境的社會道德衰落”。在中國新歷史小說的反烏托邦想象中時間依然是一個重心,時間失范、超出歷史的時間,循環和重復等,這些對時間的不同認識和處理方式顯示了中國新歷史小說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此著中有一節專論韓少功,名為《韓少功〈馬橋詞典〉中的循環與文化悲觀主義》,認為《馬橋詞典》不是一部傳統的歷史小說,而是一種對時間進行整體概括的獨特模式;而作者韓少功較此著中提到的其他小說家更為自覺地扮演著業余歷史學家、人類學家、歷史語言學家和哲學家的角色31。另如以上提到的Huang Yiju的博士論文,后在2015年出版專著《梭影書:文革的審美來生》,其中第二章《異質性美學:韓少功理論與文學作品的根源》作為專章對韓少功及其作品進行論述,內容與上述博士論文基本相同32。還有收錄于各類研究論文集中的評論,如劉紹銘的文章《韓少功1985年后小說中對過去的探訪》一文出自《從五四到六四:中國二十世紀的小說與電影》研究論文集。33
三、英語世界基于書評、書訊、書目
等信息對韓少功及其作品的接受
如前所述,有關韓少功的英文資料中書評數量最多。還有一部分內容屬于訊息類,如針對韓少功及其作品的簡介、書目、書訊等。以下就代表性的數篇進行介紹。
較早的書評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初,如貝蒂娜L.納普(Knapp Bettina L)于1991年《今日世界文學》上發表了有關韓小說《爸爸爸》法文版的書評。法文版由 Noel Dutrait 和戶思社(Hu Sishe)翻譯,出版于1990年,書評中稱《爸爸爸》是一部寓言式作品34。另外一篇同樣發表于《今日世界文學》(1994年68卷1期),是對由瑪莎·瓊翻譯的韓少功早期作品英譯本的書評。英譯本于1992年出版,名為《歸去來?以及韓少功的小說作品》(也被稱作《韓少功小說選集》)。實際上此譯本的前言《論韓少功的探索型小說》,由瑪莎·瓊本人撰寫,已于1993年譯成中文,發表于中文期刊《當代作家評論》35。在書評中作者Chang Shengtai寫道:在《譯叢》平裝雜志中出現了韓少功的最出色的四個故事,這是對當代中國小說英語資源的豐富,必定受到歡迎。韓的語言有時達到史詩般的壯麗,帶有令人屏息的韻律,暗示著一個焦急尋求真理的靈魂。瑪莎·瓊的翻譯做得很好,而且她的引言也頗有益處。但是,人們可能會質疑她的做法,即將自己視為編輯對小說題目《歸去來》添加了一個問號。這樣的結果反而局限了原題所具有的多種闡釋可能性36。2000年秋季,《今日世界文學》再次發表貝蒂娜L.納普對韓少功小說《山上的聲音》法文版書評。此文以訊息為主,提到韓少功此書中文版出版時間,且這是韓少功第五部被譯成法文的書37。凱瑟琳·沃爾夫在2003年8月31日的《紐約時報書評》38上對《馬橋詞典》英文版進行推介,稱其為一部微觀史。BBC駐中國記者Sabine Eckle在2004年3月11日《遠東經濟評論》的時事欄目發表《詞語力量》39一文,書評簡短,對韓少功以及《馬橋詞典》的英譯本都進行了高度評價。指出《馬橋詞典》的價值在于對“文革”歷史的獨特表述。最后提到韓少功獲得1998年上海文學杰出獎以及《馬橋詞典》1999年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20世紀中國最佳一百部小說等訊息。Wu Fatima也在《今日世界文學》2004年78卷3、4期中國出版的書訊欄目對《馬橋詞典》英文版進行介紹40,認為《馬橋詞典》是繼高行健之后中國作家再次發力以尋找表達中國當代文學新方式的表現。
書評中較重要的兩篇均是對林恪專著的評論。一篇作者為王一燕女士,發表于2007年1月的《中國研究》41上。書評中提到對韓少功代表作的翻譯得到了中國之外閱讀者的持續關注,但對韓少功這位中國當代作家及思想家的系統性學術研究卻非常缺乏,但林恪的著作彌補了這一空缺,可算作是對韓少功作品及1980年代尋根思潮現象的整體評價。其中寫道:這本書的主要貢獻是林恪對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中國發生的關于傳統與現代性辯論的文學和歷史事件的調查,同時也是對當時辯論的發展以及這一事件與文學公眾之間關系的詳細記錄。此外,林恪對韓少功作品的仔細閱讀使我們看到有關韓創造力的整體面貌。同時王一燕對這本書的保留意見在于專著有限的范圍和焦點42。另一篇書評作者為CHAN RED,發表于2016年7月《中國信息》20卷2期上,書評同樣針對林恪專著,其觀點與王一燕也多相似。書評中提及:
“相對論”是林恪分析韓少功的關鍵詞。……在韓的小說世界中現實是流動并令人困惑的。同時二元對立在其小說中完全消失:城市和鄉村、現代性和本土化、進步和回歸、現實和想像/幻想之間都不存在明顯的邊界。……
的確,這本書的標題《以出世的態度而入世》恰如其分地總結了韓作品所具有的辯證性……林恪斷言韓的作品并非是向“民族主義”和“文化主義”的倒退(回到傳統,回到過去),或是向內(傾向中國文化,遠離西方影響)的,或是向下(倒退到鄉村和前文明時代)的,就如各種評論所述。林恪對于譯介的問題很敏感。他的研究以文本為重心,把譯介置于聚光燈下,這是一種恰當的做法。43
除了大量簡短的英文書評出現在各類期刊上,還有一定數量的相關書訊出現在期刊和報紙上。如Chang Hungyun1998年11月1號在《書目清單》上“中國書籍”部分對《馬橋詞典》的介紹。介紹中提到《馬橋詞典》的臺灣版本由時報文化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44。另如,麥克米蘭在2004年3月15日的香港英文報紙《南華早報》上對韓少功參加香港國際文學節以及《馬橋詞典》進行介紹45。而麥吉爾2004年7月17日在《悉尼先驅晨報》對《馬橋詞典》英譯本的介紹屬于內容摘要的性質46。此類型的英文材料不在少數。
四、韓少功及其作品在英語
世界的接受特點及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英語世界對韓少功及其作品接受情況及材料的翻譯、整理、分類與分析可見以下特點:
第一,盡管英語世界對韓少功的接受受制于翻譯的滯后性,英文論文及相關訊息多針對韓早期作品,且集中于《爸爸爸》《女女女》《歸去來》和《馬橋詞典》四部作品,但幾乎所有材料都呈現出對韓少功本人及作品高度認同的特點,負面評價幾乎沒有。
第二,針對韓少功小說英譯本及相關英文研究專著的書評數量最多,但多以介紹為主,起推介和普及之用;研究專著只有一部,但影響深遠。而專著少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文學界偏愛以議題為中心撰寫著作,有關韓少功及其創作的研究有一部分收錄在以研究特定時期或特定思潮為議題的英文著作中。
第三,較有深度及啟發意義的評論文章如前所述集中于一些知名專業期刊,且多來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英文博士論文,作者也多為在美、加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
第四,博士論文、期刊論文對韓少功及其作品的分析評價廣泛使用各式西方理論,但同時也具有方法多樣、視角獨特的特點,與研究專著一同成為最具學術參考價值的材料,可與國內的韓少功研究形成互補。
第五,英語世界對韓少功的接受有一個明顯的轉向,即早期多將其作品視為文化隱喻、民族和歷史寓言,旨在強調其作品對中國傳統文化痼疾的批判;同時評價也多集中于作品中的文革反思,認為韓少功作品具有超越一般“文革”敘事并以此尋找中國現代化失敗之文化根基的特點。進入21世紀則發生明顯的轉向,側重肯定韓少功作品的文本和語言價值,以“世界文學代表作”為關鍵詞認可《馬橋詞典》所具有的創造性和世界性。如果說英語世界對其的接受早期視其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那么近期的接受則被處理成一個站在西方立場如何評價“世界文學中”的中國文學的問題。對其評價的關鍵詞也從“傳統”“文革”“寓言”“退化”“顛覆”等轉向“文本”“語言”“翻譯”“本土”“建構”“普世性”等。對《馬橋詞典》的評價最多也最具代表性,近期評價對其價值的認可即在于《馬橋詞典》借由特殊化、本土化而實現的普世性。這一轉變意義深遠,可見英語世界評價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視角正在從“看與被看”的單向審視模式緩緩轉向“交流、翻譯與閱讀”的雙向、甚至多向互動交流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交流、翻譯、閱讀”概念來自大衛·丹穆若什有關世界文學的三重定義。全球化與跨國文化理論代替曾經盛行西方學界的后現代主義成為文學研究的新語境后,理論家們也紛紛對“世界文學”這一概念進行重新定義。大衛·丹穆若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學?》一書中認為:①世界文學是對各民族文學橢圓形式的折射。②世界文學是能夠在翻譯中得益的創作。③世界文學不是一套固定文本的文典,而是一種閱讀模式:一種與我們的時空之外的世界進行超然交往的方式47。以此理論審視英語世界對韓少功的研究狀況可見其被接受的幾個重要因素:首先韓少功的創作題材較符合“民族折射”的西方期待,符合西方對中國的認知傳統,特別是其中的“文革反思”和“鄉土敘事”。另外,世界文學必須是“在翻譯中得益的創作”,韓少功早期經典作品經由專業翻譯家的英文翻譯獲益,同時也受制于翻譯的滯后性,未被翻譯的重要作品在英文學界較少被提及。最后,英語世界的接受必然是站在西方立場、遵循西方“承認機制”的行為,所謂的閱讀模式不可能是完全的“超然交往”。而韓少功作品所具有的深度哲理思辨性,強烈的批判意識,汲取中西、特別是中國傳統語言和藝術形式并不斷進行語言探索和形式更新,這些都較為符合西方世界的閱讀口味,接近他們的承認機制。張英進在論及閻連科被西方學界接受的問題時,提到其被接受的一個關鍵詞——超越。盡管韓少功的超越可能與閻連科多有不同,但這個詞用在韓少功的思想及創作上也完全適用,“韓少功的意義之大,我一直認為他是超出文學的。例如《馬橋詞典》,超出文學,超出文學在文體上的自覺,而表現出思想上的超越力。”48不論西方霸權對中國文學進入世界文學這一過程施加怎樣的影響,至少就韓少功的例子來說,“世界文學”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世界文學中”這一概念的重提與重新定義有利于中國文學作品超出原有的文化范圍而活躍在更大的世界舞臺上。
【注釋】
①廖述務、李卉:《作家詞典·韓少功》,載《當代作家評論》2017年第4期。
②Rong Cai,“The subject in crisis:Han Shaogongs cripple(s)”,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Number 5,Spring 1994,p.64-77.
③Rong Cai,The Subject in Crisi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
④Rong Cai,“The subject in crisis:Han Shaogongs cripple(s)”,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Number 5,Spring 1994,p.76.
⑤⑥Rong Cai,“The subject in crisis:Han Shaogongs cripple(s)”,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Number 5,Spring 1994,p.77.
⑦Deirdre Sabina Knight,“Reviewed Work(s):The Subject in Crisi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by Rong Cai”,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64,No.4(Nov.,2005),pp.997-999.
⑧⑩Vivian Lee,“Cultural Lexicology:Maqiao Dictionary by Han Shaogong”,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Vol.14 No.1,2002,pp.145-177.
⑨韓少功:《工具,有時也是價值》,載《瓊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1112Vivian P.Y.Lee,“The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Han Shaogong,Mo Yan,Su Tong”,Ph.D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1,p.ii.
13Andrea Bachner,““Chinese”Intextuations of the World”,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Volume 47,Number 3,2010,p.320.
14Andrea Bachner,““Chinese”Intextuations of the World”,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Volume 47,Number 3,2010,p.323.
15Andrea Bachner,““Chinese”Intextuations of the World”,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Volume 47,Number 3,2010,pp.329-330.
16董啟章:《地圖集:一個想象的城市的考古學》,臺灣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
17Andrea Bachner,““Chinese”Intextuations of the World”,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Volume 47,Number 3,2010,p.342.
18這里的引文采用了劉洪濤、賈燕芹發表于2014年《當代世界文學中國版》對此文的中文翻譯。
19Carlos Rojas,“Humanity at the interstice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Chinese Literature Today,Vol.2,No.2,2012,p.62.
20同19.
21Piotr Gibas,”Traumatic Terroir:Food,Memory,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Hunan,China“,Global food history,Vol.3,No.1,2017,pp.66-83.
22Lihua Ying,“Answering the Call of Tradition:The Root-seeking Move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Ph.D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1992.
23Binbin Fu,“Corporeal Reform:Figuring the Bod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Narrative”,Ph.D dissertation,Purdue University,1999.
24Jiayan Mi,“The Spectacle of Xiangtu:Home,Landscape and National Representation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Film and Art”,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2002.
25Howard Yuen Fung Choy,“Remapping the Past:Fictions of History in Dengs China,1979-1997”,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olorado,2004.
26Yanjie Wang,“The“Sent-down”Vision:Poetics and Politics of Zhiqing Literature in Post-mao China”,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11.
27Yiju Huang,“Wounds in Time:The Aesthetic Afterliv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Ph.D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11.
28Yiju Huang,“Wounds in Time:The Aesthetic Afterliv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Ph.D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11.pp.69-70.
29Mark Leenhouts,Leaving the World to Enter the World:Han Shaogong and Chinese Root-Seeking Literature.Leiden:CNWS Publications,2005.
30Mark Leenhouts,Leaving the World to Enter the World:Han Shaogong and Chinese Root-Seeking Literature.Leiden:CNWS Publications,2005,p.112.
31Jeffrey C.Kinkley,Visions of Dystopia in Chinas New Historical Novel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5,pp.100-101.
32Yiju Huang,”Aesthetic of Heterogeneity:Roots in Han Shaogongs Theoretical and Literary Writings“in Tapestry of Light:Aesthetic Afterliv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Leiden,Netherlands:Brill,2014.
33Joseph S.M.Lau,“Visitation of the Past in Han Shaogongs Post-1985 Fiction”In E.Widmer and D.Wang(eds),From May Fourth to June Fourth:Fiction and Fil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4Bettina L Knapp,“China—Pa Pa Pa by Han Shaogong and Translated by Noel Dutrait and Hu Sishe”,World Literature Today,Vol.65 Issue3,1991,p.546.
35瑪莎·瓊:《論韓少功的探索型小說》,田中陽譯,《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第3期。
36Shengtai Chang,“China—Homecoming·And Other Stories by Han Shaogong and Translated by Martha Cheung.”World Literature Today,Vol.68 Issue1,1994,p.211.
37Bettina L Knapp,“Bruits Dans La Montagne et Autres Nouvelles”,World Literature Today,Vol.74 Issue 4,2000,p.802.
38Katherine Wolff,“A Dictionary of Maqiao”,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Aug 31,2003,p.17.
39Sabine Eckle,“Word power”,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Mar 11,2004,p.56.
40Fatima Wu,“China:A Dictionary of Maqiao”,World Literature Today,Vol.78 Issue3/4,2004,p.85.
41Yiyan Wang,“Reviewed Work:Leaving the World to Enter the World:Han Shaogong and Chinese Root-Seeking Literature by Mark Leenhouts”,The China Journal,No.57,2007,pp.228-230.
42Yiyan Wang,“Reviewed Work:Leaving the World to Enter the World:Han Shaogong and Chinese Root-Seeking Literature by Mark Leenhouts”,The China Journal,No.57,2007,p.230.
43RED CHAN,“Book Review:Leaving the World to Enter the World:Han Shaogong and Chinese Root-Seeking Literature”,China Information,Vol 20,Issue 2,2016,pp.333 - 335.
44Hungyun Chang,“Ma qiao ci dian”,The Booklist,Nov 1,1998,p.479.
45Alister McMillan,“Festival Shows Western Appetite for Chinese Novels”,South China Morning Post,Mar 15,2004.p.1.
46Michael McGirr,“In short fiction”,Sydney Morning Herald,Jul 17,2004,p.13.
47大衛·丹穆若什:《什么是世界文學?》,查明建、宋明煒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參見譯者序部分。
48歐陽江河:《他的知行合一和對文學的超出》,載《小說評論》2017年第3期。
(郭戀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英文學術期刊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實證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16BZW159;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科學術領域文化專項項目“以英文學術期刊為媒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實證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16JCWH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