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鳳
摘要:近年來,初中生的品德教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關于道德判斷的也有了一些成果。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呈螺旋式上升,其中的一個關鍵期是初二年級(王挺 肖三蓉 徐光,2012),這與彭蕾的研究結論相一致。這一觀點也是對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的關于道德判斷能力發展的證實。
關鍵詞:初中生;道德判斷能力;培養方法
根據科爾伯格對道德判斷的定義,道德判斷即個體對于行為根據自己內心的道德準則判斷出哪些行為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學生道德判斷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學生個人、家長、學校以及社會,如何培養學生建立起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道德判斷,需要我們作出深刻的思考。
一、初中生道德判斷能力發展特點
1.快速形成性
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學生就開始產生基本的道德觀念,作為道德觀念形成的重要認知即道德判斷,在這一階段也相伴產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初中的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也會快速的形成并不斷發展,尤其是在初中二年級,這個階段是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現階段的學生對事件的道德判斷有了自己的標準,這種標準使他們在進行道德判斷時,既能夠根據他人言行判斷出道德與否,還會結合社會道德原則來衡量。
2.反復、動蕩性
由于初中生身心發展的不穩定性,因此他們的道德判斷往往會表現出反復、動蕩性。一方面在對有些本質上都是道德的事情做出判斷時,他們的判斷有時是不明確、反復無常的,做出的道德判斷在某一時刻也出現隨意、盲目的現象,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擾。另一方面,初中生在道理上可以理解,但是感情上還是不夠深刻和穩定,也就是說還沒有完全的形成應有的責任心和正義感。因此在一些事情上還存在著“只要我高興就行”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判斷水平上。
3.不平衡性
在初中生道德判斷能力快速提升的同時,由于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兩極分化,在初中階段,一般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發展都都快于于男。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學生發展較快,其品道德判斷能力表現為接近成熟,但是也存在這一部分學生發展較慢,依然處在不成熟階段,甚至有些學生出現道德判斷能力倒退的問題。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時期,又稱為少年期。學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會發生劇烈的波動,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品德心理的動蕩期。也是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初二的學生在道德判斷能力水平上有了顯著提高。同時少年群體在品德發展上存在著兩極化現象。因此在對少年群體進行德育教育時,我們一定要抓住以上這些特點,幫助初中生順利的完成這個心理轉折。現就初中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二、初中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方法
1.父母與學生共同培養--雙向互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個學習場所,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三個重要的社會生態子系統家庭、學校、社區之一。但是學生并不是單方面被影響的,其中學生的行為也會影響家長的教養方式。家庭系統中的雙向互動作用促進了初中生社會化的進程,這一階段的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發展的動蕩、反復的特點,并且家庭環境本身也是一個多重復雜的環境,存在著各種道德問題,在家庭成員相處中也會考驗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同樣的家庭成員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學生在提升道德判斷能力水平的同時也會影響父母的道德判斷。首先父母和學生到應該真正認識到社會的主流價值,引導學生明確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其次,在家庭活動中父母應該注意民主教養方式,在學生對一件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斷時,家長要用平等身份去對話,對與錯都要清楚了解學生做出判斷的原因,注重想法多余判斷。與此同時,對于學生的回答家長也要做出思考,發表見解,但是過程中一定是對話的交流方式。這樣的一個過程既會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還會加深家長對道德的認識。這種雙向互動的道德培養模式被稱為文化反哺,兩代人相互學習的模式正逐漸成為現代親子互動關系的主導。
2.學校充分滿足實踐和學習的條件
初中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快速形成性與學校具有對兒童進行高效、快速教育的特點相一致,他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是快速而持久的。作為青少年學生,學校是他們活動的主要場所,學校環境其本身的復雜性又會對學生的品德形成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學校教育要提供充足的條件,引導學生形成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道德判斷。首先,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榜樣力量,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這種影響甚至會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課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道德判斷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注意師生關系、問答方式、課堂氣氛、對待所謂的好學生與不好學生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道判斷能力的培養一定不能局限于書本知識。其次,調動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學校要定期開展演講、競賽、辯論、郊游、社會問題討論等類似的活動,可以設置一些獎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最后,組織校外活動和家庭實踐活動,開展活動小組、興趣小組、社會調查,志愿者服務等實踐活動,讓走出校園做自己的主人,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由于男女生發展差異在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上存在不平衡,因此在進行道德判斷訓練時,可以給予男生更多的機會。
3.社會做好家庭和學校的后備工作
社會這個大環境,他的力量是最大的。社會的風氣,社會人士對初中生道德判斷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在當今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充斥在初中生周圍的信息是爆炸式的,因此也會影響學生的道德判斷,學生對社會行為作出的判斷也是培養其道德判斷能力的關鍵。初中生追星現象也是屢見不鮮,與此同時道德判斷具有快速形成性,因此社會公眾人物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作出符合時代道德準則的道德判斷,為初中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提供個正確的方向。同時,學校、社會和家庭要協同合作,家長陪同學生定期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活動,社會要為學校提供一些學習場所,例如市場、法庭、公園等一些公共場所,社會動用力量在維護學生安全的情況下,讓學生走進社會,進行現場作出道德判斷,這種親身經歷、親自體驗、獨自思考做出的判斷,最能提高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更具有社會性,為學生以后步入社會在面對類似行為時做出道德判斷打下基礎。
三、總結語
道德判斷是學生品德發展的核心,初中階段是學生道德發展的第二個關鍵階段,這一階段學生的種種特點反映出不同的道德判斷特點,這種發展水平上的個體差異性,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作出道德評價。
參考文獻:
[1]楊韶剛.西方道德心理學的新發展[M]上海教育出版社,
[2]徐偉.青少年心理理論及其與道德判斷的相關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
[3]李曉東.教育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