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莉
摘要:在推進中小學美術學科素質教育,提高青少年智力發展的過程中,以興趣班課堂教學作為基地,積極研究學生的心理因素,從興趣入手和學生進行良好的感情溝通,制定行為策略,指導學法,賦予學生動手參與能力,選擇創作途徑,寓教與樂,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教師還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實際,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參與機會。通過在美術興趣課堂中的動手參與來開發潛能,使得美術愛好服務終生。
(一)心理策略:培養意識,形成動手參與定勢。
l、興趣再激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發展思維的巨大動力,也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興趣激發的方法很多,我們依據所用美術教材實際,從美術教材的挖掘入手。
以新激趣:學生普遍具有一種獵奇心理。新奇的東西往往會激起他們探索事物的強烈欲望,這就要求教師挖掘教學內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鮮感。
以情激趣:在繪畫教學中,有許多內容都包含著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學生的情感發展很快,教師要努力去撥響學生學習后的“情弦”。學生動了情,繼而就有了情趣,有了與教師、作品同頻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從而以情造像,圖情并茂。
以美激趣:“美”是美術課具有的獨特的優越之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學當中,我們應充分挖掘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需要和審美潛能.讓他們體驗到教材之美。如能使學生沉浸在美的氛圍中,就會收到“唯恐聆聽之不周,不知鈴聲之響”的效果。
2、溝通情感:我們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學生的動手參與,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1)縮短師生距離。實驗表明,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強度及時間。因此,教師可采用主動在教室里來回走動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學生,縮短與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從而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為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動手參與創造條件。
(2)給予學生安全感。絕大部分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為了使學生積極動手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論好壞,都不會影響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做的不好時不會受到批評與嘲笑。針對這點,多鼓勵所有學生積極動手參與各種活動,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使用一些使人輕松愉快的幽默,給學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沒把握,學生也會爭先恐后地參與,其創造性也會大大增強。
(3)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一定努力完成一項任務,都會產生成就感。既對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勵自己繼續前進。但是教師如果把學習任務的難度定得過低,學生不費多大勁就能夠達到,那么,完成了任務學生也感到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難度過高,學生可能會不愿去完成它或對此失去信心。因此,為了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教師應把難度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
(二)行為策略:指導學法,賦予動手參與能力。
l、加強技法訓練。美術課對技法的要求很高,這是學生正確描繪制作對象,進行創作的基礎。技法訓練包含的內容較多,如:蠟筆水彩的造型、勾線、上色;泥塑課的揉搓粘畫;手工課的折紙、裁剪、粘貼,……因此,技法訓練既要扣緊每節課的重點,又要胸有全局,點面結合;既要著眼于全班同學,又要照顧個別成績突出或能力較弱的同學,因材施教;既要表揚鼓勵,又要具體輔導,幫助他們解決技術上的困難。
2、拓展想象空間。“想象是創作的源泉”世界上許多創造發明都是從想象開始的。美術教學中,我們可用創設情境的方法來拓展想象空間,在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間創設一種“不協調”,使學生在探索的樂趣中尋求知識,培養動手能力,提高智力。
實物演示:利用實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使他們明白完成任務的迫切性,聯系己有知識經驗進行想象。
語言表達:即利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根據自身體會大膽想象。
媒體應用:即利用電視、錄像、投影、多媒體等音像手段創設情境。這一方法可視性強,時空轉換快,吸引力大,能為學生創設廣闊的思維空間。
3、選擇創作途徑。
(1)觀察比較法。學生的觀察力比低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經能自覺地、自主地觀察事物、分析異同。學生在繪畫中觀察比較自然和具體對象后,思維就有素材,接著以自身體驗進行創作就水到渠成。如五年級的《牽牛花》一課,先讓學生看看生活中的牽牛花,再看看畫家筆下的牽牛花,進行比較,感知畫面的處理、提煉,創作作品。
(2)玩做結合法。學生天性愛玩,根據他們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在玩中培養感性認識,實現自我表現的愿望十分重要。如:《畫熊貓》一課,讓學生先用學過的撕紙拼貼做做玩玩,再畫下來。《下雪了》一課可選擇一個下雪天,讓學生去雪中玩玩,打雪仗、滾雪球、堆雪人……寓教于樂。在游戲之余,學生有了切身體驗,創作便得心應手、各具其態。
(三)環境策略:創造條件,提供動手參與機會。
l、課堂繪畫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覽,讓學生在“看”中參與。繪畫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構成的可視圖像,學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別是同班同學的或同齡人的優秀作品展覽,一定程度上,學生都愛看,看了之后還會自覺地學習其中的優點。在上課前,拿一些其他興趣班學生的作品當范例,或把自己興趣班的優秀作品展覽,請同學按小組分別上去看。學生對此較感興趣,看得仔細,學得認真,因為這時的看,關系到自己的具體操作。教師若再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優點,學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時教師提出要求,布置任務,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對于學生創作素材的積累也有很大的益處。
2、學生走上講臺,讓他們在“教”中參與。在傳統教育中,師講生聽。這種課堂氣氛中的學生沉悶、壓抑,主動性不能發揮不說,甚至感到“學海無涯”而厭課、厭學。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情緒積極,思維敏捷,想象豐富,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教師要努力營造這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走上講臺,參與“教學”。在做的同時,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共同交流,共同進步。
3、學生學會評價,讓他們在“說”中參與。大部分美術教師在作業講評中多采用教師講評法,可它受教師個人的年齡、性別、知識水平及愛好等的影響,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遏止學生的思維與個性發展。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中,我們可以采用師生互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評價形式;并根據學生心理特點與能力循序漸進。對于小學低端一般以師生互評為主。對于小學高端以上一般以學生互評為主,讓幾個同學相互評價對方的畫,把個人的審美標準和制作心得表現出來,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在這一形式的評價中,還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評價標準。到了中學階段基本上要求學生對自己的作品作客觀、公正的評價,強化優點,如果發現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創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過這幾種課堂習作展評,讓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動手、審美、創新等,讓他們對美術的興趣愛好不斷加強,為其綜合素質更加完善,讓他們對美術的愛好更好的服務今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