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 董樹裔
摘要:《藥品質量檢驗》是藥品食品檢驗專業的核心課程。其功能是培養學生樹立比較完整的藥品質量觀念,學會常用藥物的鑒別、雜質檢查與含量測定的原理與方法,具備從事藥物制劑產品質量控制的基本操作職業能力。本文研究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將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建設更好地應用到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探索該課程的教學模式的轉變,為如何在信息化環境下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藥品質量檢驗;信息化教學;應用;自主探究
《藥品質量檢驗》作為我校藥品食品檢驗專業的核心課程,是近年來我校課改教改的重點課程。不僅充分體現任務引領、實踐導向課程的設計思想,而且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在課程的改革和建設中還不斷地進行現代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信息化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專業課程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的信息化教學不僅僅是教學資源的開發和使用,而是要求教師樹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觀,運用信息化思維轉變師生地位、優化教學過程,實現教學模式的全面革新。以此為背景,本文從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信息化教學活動架構設計和信息化教學實施三個方面探索《藥品質量檢驗》課程教學模式的轉變。
1、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學習環境是影響學習者學習的外部環境,是促進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意義和促進能力生成的外部條件。主要包括:物理環境、資源環境、技術環境和情感環境。所謂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是指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應用于現實教學過程中,為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提供支持的學習空間,旨在促進學習者更好的開展學習活動。相對于傳統的學習環境,信息化學習環境呈現出數字化和虛擬化的特征,這不僅僅拓展了學習環境的物理空間,而且改變了學習方式,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
信息化學習環境的核心是學習資源的數字化和信息交互的網絡化。《藥品質量檢驗》課程已經建設了大量的多媒體數字學習資源,關鍵是如何將其優化整合為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學習環境,提供方便的移動交互功能,將學習的各種要素進行虛擬連接。也就是要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師生之間信息交流與傳遞的遠程化,同學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協作的在線化,同學獲取學習材料方式的移動化,以及學習管理的自動化。我們以藥劑專業國家資源庫建設為契機,首先將這門課程所有多媒體資源進行篩選、優化分類、編碼上傳至資源庫,并利用這些資源在微知庫上創建《藥品質量檢驗》這門課程。就此,我們不僅整合了該課程的數字化資源,還可以發揮微知庫學習平臺的交互與管理功能。教師可以借助平臺功能進行學習活動的創建、學習任務的發布、學習過程的監控以及學習信息的統計;同學可以借助平臺進行學習材料的獲取和學習信息的交換。如此,我們通過微知庫的平臺功能將原有的教室與實驗室、教師和同學、教材和學材等靜態要素鏈接起來,成為一個支持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的整體環境,一個集可視資源(教學的硬件和軟件)和不可視資源(教學的理念和策略)為一體的更加開放多元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2、信息化教學活動的架構設計
信息化學習環境畢竟只是學生構建知識的外部環境,要真正發揮信息化教學的效能,實現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必須要以教學活動為載體,將教學內容設計為由同學自主探究的學習任務。讓同學能夠借助信息化教學環境以及各種工具和資源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建構。在這樣的活動設計中,學生由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究者,教師由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導航者和設計者。信息化資源也不再是一種單一的教輔手段,而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必要工具和材料。信息化教學活動的架構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如圖1所示。具體的學習活動可基于一般模式進行完善設計。
3、信息化教學實施
信息化教學關鍵在于運用,要落實到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實施當中去,要讓所有的資源發揮出盡可能大的效能,要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我們以“抗生素類藥物的分析”為例,敘述信息化教學在《藥品質量檢驗》課程中是如何運用和實施的。
“抗生素類藥物的分析”是《藥品質量檢驗》中的一個章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主要任務是學習抗生素類藥物的特點、分類和結構特征,讓學生探索運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抗生素類藥物的鑒別和含量測定。課堂教學運用任務引領教學法,為每個學習活動設計探究學習的任務,通過討論、交互題目、思維導圖、仿真軟件實操體驗、頭腦風暴等方法引導同學自主學習和探究,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
首先,在課前,學生登陸課程學習平臺,了解學習內容、重點和學習任務,根據問題提示查閱資料,完成在線測試。然后觀看微課,在留言板上完成對抗生素類藥物分析歸納總結或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借助教學平臺的信息和資源發布功能,讓學生在開始學習時就清晰地知曉學習的目標和要求,并對本次的的教學重點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思考,為進一步探究學習做好準備。
在課上,教師先點評學生課前在線題目中的回答,根據學生的答案和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利用學平臺上學生留下的信息和數據有針對地開展教學活動,讓教學起點落腳在學生現有的基礎和問題上。從而對問題的討論更具有吸引力,也更有價值。接著讓同學結合教學課件中的講解,了解抗生素類藥物的分類和發展脈絡,并組織同學完成一組為抗生素分類,特點的互動測試任務,通過一系列測試題目一方面可以鞏固同學對抗生素類藥物特點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能過采集到學生對該知識掌握程度的數據,讓后續的教學更有針對性。然后同學通過觀看視頻微課,學習“抗生素類藥物”性狀觀測的方法,通過積極的思考和討論,共同完成“抗生素類藥物”性狀觀測的方法的思維導圖,對“抗生素類藥物”檢驗進行深入探究。接下來就是本次課的學習重點——運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頭孢類藥物含量操作。由于高效液相的儀器十分精密,為了避免學生的錯誤操作對儀器產生影響,本次課運用仿真軟件的優勢,讓同學嘗試高效液相色譜法的仿真操作,不僅可以為真實的操作奠定基礎,同時,仿真軟件中的糾錯功能可以實時提示同學如何正確地完成操作,實現了教師由于精力所限難以進行的個性化指導,同時還可以記錄下同學每次操作的數據,老師可以通過這些數據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出錯率較高的問題可以著重講解和示范,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在課后,同學通過課程教學平臺進行拓展內容的學習,并完成作業題目——通過查閱電子版的《中國藥典》中的相關內容,學習硫酸鏈霉素和鹽酸土霉素的質量檢驗。
本節課的教學實踐,由于通過整合信息化教學的資源和環境,對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設計,不僅有效地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難點,實現了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教師角色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不在是被動地聽老師講概念、放視頻、做示范,而是借助信息化的平臺和資源完成一個個探究任務,提出的問題的內容多是原理性的和方法性的,不僅有效地構建了本次課的知識,而且學習和探索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時,老師不再像救火隊員一樣忙于觀察和解決每個同學的個性化問題,而是可以借助信息化平臺的數據采集功能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讓問題的講解更集中、更管用。
4、結語
當前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有2個關鍵詞——信息化和以學生為中心。這既是科技進步的趨勢使然,也是現代教學理論提出的新要求、新方向,也是在教育信息化軟、硬件建設之后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教學水平和素養的提升需要的不僅是老師對于技術和工具的掌握,更需要思維方式的轉變。運用信息化思維重新認識教學,通過教學理念的轉變完成教學設計的重構和教學過程的優化,把信息化技術服務于老師的“教”調整為服務于學生的“學”,借助科技的力量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最終讓每一個同學有機會得到全面的成長和個性化發展才是這場改革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張一春.信息化教學技術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
[2]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原理與開發[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4
[3]李曉華,何巧艷.導向型自主學習的基本原理與教學策略.[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
[4][美]Kay M.Price,Karna l.Nelson著,劉文巖,劉佳琪,梁陶英,田爽 譯.有效教學設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4
[5]章國英,張力.基于網絡教學資源的自主式學習過程研究.開放教育研究[J] .2005,(6) [6]郭鴻.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式學習模式的研究.中國高教研究[J].2006,(9)
[7]郭曉珊,鄭旭東,楊現民.智慧學習的概念框架與模式設計.現代教育技術[J].2014,(8)
[8]蔡東林,王琪.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自主式學習平臺構建.南通職業大學學報[J].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