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

圖/任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可以預見的是,優質農產品在今后農業發展中的分量會越來越重。能否實現優質優價將對優質農產品的生產經營造成極大影響?有必要對此進行深入思考。
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農村產業不興旺,農民增收就無從談起,人才就留不住,基層組織建設就缺乏底氣,鄉村振興的根基就不牢固。農村產業特別是種養業興旺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農產品既要產得出、產得優,也要賣得出、賣得好。只有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確保銷路順暢,農民、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才有條件、有能力不斷改進生產方式,農村產業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對于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但市場上優質農產品的供給還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從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進口農產品的熱銷可見一斑。只有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才能充分激發農民、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積極性,產出更多品種、更加優質的農產品。
浙江農業市場化改革在全國來看起步較早,工商企業、民間資本投資農業活躍,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較高。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農產品“優價激勵優質”的正向機制仍有待健全,農產品優質不優價的現象仍然存在。
消費者“不敢買”。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一方面是因為農業產業固有特性導致產品質量難辨。工業生產標準化程度高,工藝容易控制,產品質量、性能很容易比較出來,易于實現“一分價錢一分貨”。而農業是生物生產,農藝較難控制,農產品的成份比較復雜,產品質量、功能較難體現,導致優質優價難以實現。比如標價20塊錢一斤的柑橘,跟標價50塊錢一斤的柑橘,很難辨別得出來有多大差異,消費者不太敢花高價買標識的“優質品”。另一方面是農產品品牌整體“弱小散”,影響力不足。由于農產品品質高下不易辨識,所以通過建立品牌來“擔保”品質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浙江農產品品牌整體上是散而不強、多而不響。拿茶葉來說,有的地方,一個鄉鎮就有一個甚至幾個茶葉品牌。品牌太多、太散就等于沒有品牌,優質農產品的名氣就很難打得出來,難以發揮品牌效應。
消費者“不愿買”。嚴格按照高標準比如有機標準產出來的農產品,雖然口感好,對人體更有益,但受種植中不打農藥等因素影響,壞果率高、產量低不說,品相也差,導致消費者不愿意花高價去買。特別是作為禮品送人,產品的品相至關重要,品相不好的農產品銷路就很難打開。
消費者“買不到”。這主要是受運輸條件影響。有不少優質農產品都產自生態環境良好的偏遠山區,受運輸條件限制的情況比較嚴重,交通不便,產品產得出但運不出,有時候好不容易運出大山了卻又因路途遙遠、冷鏈物流不發達導致農產品品質下降。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季節性、時令性很強,不及時賣出很容易變質,這就導致優質農產品無法或不能及時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要解決這些制約農產品優質優價的問題,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強農業政策和技術體系的支撐,從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分別精準發力,提高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用好“技術”,提高農產品品質。一是做強現代種業,從源頭發力提升農產品品質。立足浙江地貌多樣、氣候多宜、種質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推動種業企業與科研院校、生產基地合作,運用分子育種、基因編輯等先進技術,選育推廣一大批多元、多適、味美的優良品種。二是推行標準化生產,讓農業生產像工業一樣有標可循、按標生產。加快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標準的制定、修訂和使用指導,并加大宣傳力度,讓農產品生產者看得懂、會操作,自覺規范生產行為。要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特別是外向型主體,加大與國際標準接軌力度,推行GAP、JAS等國際性農業標準認證,提高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三是推進農業生產方式的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數字化植物工廠、數字化養殖工廠建設,對動植物生長所需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等進行智能調控,切實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品相,確保農產品“里子”好、“面子”同樣好。
打響“品牌”,擴大農產品知名度。一是嚴格品牌準入管理,規范認證程序,嚴格把好環境檢測、產品檢驗、現場檢測等環節關口。要確保品牌的“含金量”,決不能“撿到籃子里都是菜”。二是加強品牌整合。重點是打造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要積極推廣“麗水山耕”成功經驗,按照“一個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標準體系、多個經營主體和產品”的思路,逐步把縣域、市域的同類農產品品牌整合起來,一個拳頭對外,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強化品牌質量管控。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追溯體系和生產經營誠信體系建設,實行品牌動態管理,持續保優汰劣。加大品牌監管執法力度,對于假冒知名品牌的行為,要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讓假冒者寸步難行、付出沉重代價。
搞好“營銷”,促進產銷有效對接。一是響應國家在農業領域大力推廣和應用PPP模式的號召,探索采用PPP模式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吸引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園區,提高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度。積極發展農產品保鮮、烘干、分級、包裝等初加工業,學會給農產品“梳妝打扮”,推進農產品商品化、禮品化、藝術品化。二是充分發揮浙江互聯網技術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積極推廣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產品“新零售”模式,為優質農產品盡快找到“識貨的人”。三是加快補齊冷鏈物流短板,大力培育專業化冷鏈物流企業,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提高冷鏈物流的精細化水平,切實擴大優質農產品銷售半徑,讓優質農產品以最佳狀態到達消費者手中。四是創新農產品宣傳手段,除了傳統的投入廣告、展示展銷外,還可邀請批發商、消費者代表實地參觀生產基地,建立“課外自然學堂”讓青少年、兒童來體驗種養殖方式,實時展示農產品生產基地情況,把品牌農產品生產過程置于“陽光”之下,提振消費者信心。
加強“聯動”,提高農產品增值收益。一是推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健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信息、規模等優勢,通過訂單收購等形式,帶領小農戶抱團闖市場,提高優質農產品議價能力。二是鼓勵農業經營主體以浙江“大花園”建設為契機,接二產、聯三產,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投資建設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讓游客留下來賞美景、品美食,促進自產農產品就地溢價消費、獲得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