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業
今年的5月,對于中國電影行業而言不可不謂“多事之夏”。從仍疑云重重的退票風波,到導演丁晟對光線的發難,再到最近掀起行業波瀾卻又因“無牌”面臨夭折的“移動電影院”,這三樁相互獨立的事情接連發生,涉及從產業鏈上下游到外部輿論和監管等方方面面。
市場經濟是不完美的,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不完美的市場經濟依靠的是“兩只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以及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的互補,盡可能地發揮其最優的資源配置效率并防止或消減弊端。
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在具體實踐層面,卻是非常難的課題。市場是動態的,革新是始終伴隨的,而政府管理依據的是法律的、靜態的,滯后難以避免——立法、修法通常是社會在遭遇和積累了相當數量和相當程度新問題一段時間之后才著手做的。因此,在市場和政府之間,需要中間角色來彌補空隙,聯結和延展兩者在市場經濟運行中所“力不能及”之處。
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的第十三項中,專門提出“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并專門要求“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意在讓過去扮演著政府延伸角色的行業協會商會回歸市場主體,成為行業自治的真正依托——“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
筆者在兩年前的《葉問3》票房造假事件爆發時,曾著文表達過遺憾,當時盡管官方已有明確定性,輿論已是沸沸揚揚,但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兩大行業協會卻均默不作聲。這從某種程度上“促成”了“買票房”在此后兩年里延綿不絕并升級成如今的“退票門”。這是典型的破窗效應。此次,再度令人遺憾的是,盡管院線、影院在“退票門”事件中紛紛通過媒體表達了憤怒,卻依然沒有得到行業協會的關切。如果最終找不到懲戒的具體對象,院線、影投、影院這些“受害者”是否還會面臨繼續被鉆空子而遭受無端損失呢?如果這40多條院線沒有領頭人來聯合,在與兩家幾乎壟斷網票市場巨頭間的博弈中將永遠陷于被動。
欣慰的是,所謂“移動電影院”在幾乎是轟轟烈烈地發布了2天后,就被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嗆聲”。但如果在“移動電影院”發布當天,協會就更早地表態聲援院線們的質疑乃至憤慨——即便只是對外表示關切,都會是對挑戰行業法規的相關公司的有力警告,都會是對市場秩序更加有力的維護。
丁晟發難光線背后,是行業的眾所周知——這類問題絕非個例。因為今天的發行巨頭們太過強勢,所以,大部分制片方在個案的交易中都難以改變這種現狀,無法要求真正意義上的宣發明細。那么制片人協會是否可以向前一步,代為博弈和抗爭,以自治推動行業秩序的進步呢?很遺憾,這一次,一個著名導演的“以卵擊石”并沒有得到行業協會的回應。
套用當年微博時代的一句流行語,“圍觀也是一種力量”,對于行業自治來說,關切也是力量,而對于市場經濟而言,行業自治更是進步所必需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