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鋒
【摘 要】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和二胎政策的放開,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還將長期存在。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成才直接關系著我國未來勞動者的素質,也關系著未來社會的穩定。因此,探究深度關愛留守兒童,對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成才和不斷完善關愛留守兒童的具體措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文章從深度認識留守兒童,深度關愛留守兒童的內容及具體措施等三個方面論述了深度關愛留守兒童。
【關鍵詞】 深度關愛;留守兒童
隨著人們對留守兒童認識的深入,留守兒童不再僅指農村留守兒童,城市留守兒童和事實留守兒童都會被納入留守兒童范圍內。
首先,“城市留守兒童”已開始被關注。其次,“事實留守兒童”形成的條件已具備。首先,二胎政策的放開,大量二孩會成為“事實留守兒童”;其次,離婚率越來越高,離異后的孩子會成為“事實留守兒童”;再次,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將迎來全民創業的時代。創業的人們對自己事業的關心將遠遠超過對身邊孩子的關心。因此,創業人群的孩子會成為“事實留守兒童”。
一、深度認識留守兒童
(一)認識留守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
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是行為習慣問題。留守兒童的生活長期處于孤獨和空虛中,導致他們養成了很多不良行為習慣。更要命的是: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正在反作用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成才。
日常行為習慣:排斥正能量,崇尚負能量;隨地吐痰,亂丟亂扔;抽煙喝酒、賭博;撒謊成性;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攀比心重;沒時間觀念;自由散漫;沒有排隊的習慣;亂涂亂寫亂畫;口出狂言和污言穢語;沒有責任心和進取心;不講個人衛生;極個別的還涉及聚眾斗毆,偷盜,敲詐勒索,吸毒等違法犯罪活動。
學習行為習慣:遲到、早退;上課沉溺空想或發呆;愛講話,擾亂課堂;回答問題愛說閑話或答非所問;故意找借口或理由破壞課堂紀律;不寫作業或不按時完成作業;厭惡學習;對考試無所謂;對閱讀毫無興趣;對正面教育絕緣;對知識只求一知半解……
這些行為習慣與社會的發展格格不入,與現代文明恰恰相反。不良行為習慣像一只餓狼正在吞噬著留守兒童的未來。
(二)認識留守兒童的心理現狀
1. 性格缺陷。留守兒童基本上屬于隔代撫養,祖輩對孩子十分溺愛,遠在他鄉的父母對孩子的物質訴求有求必應,這樣孩子極易養成自私自利、矯情、脆弱的個性。另,現在的寄宿制學校越來越少,孩子們的集體生活較少,內心的想法很難向外傾訴,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孤僻。
2. 認知偏差。由于留守兒童生活在孤獨的環境中,孩子有疑問無法得到解答,這使得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現出簡單化、片面化。加上“網絡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影響,不該知道的負能量都知道,該知道的正能量都不知道。這兩個因素就造成了留守兒童認知行為上的偏差。
3. 沉溺網游。因為孩子們的父母不在身邊,祖輩管不著,學校又沒寄宿,上下學路上的監管空白不僅讓學生沉溺在網游世界還養成了很多惡習。
4. 存在感嚴重缺失。留守兒童有些時候為了找到存在感就違反校紀校規,抽煙,打架斗毆,有些更甚者走上偷盜或敲詐勒索的道路。
二、深度關愛留守兒童內容
何謂深度關愛留守兒童呢?深度關愛留守兒童就是用愛的正確表達方式觸及留守兒童問題的本質,從根本上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成才并向更高階段發展。深度關愛留守兒童具體內容就是以下五個方面:
(一)呵護安全是基礎
呵護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是深度關愛的基礎,健康成長必須得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因此,安全是基礎的基礎。留守兒童成長的安全隱患大致可分為交通安全、人身安全、食品衛生安全、心理安全。
交通安全。留守兒童上下學路上的水塘水庫、溝壑,危橋,毒蛇,乘坐無牌三輪摩托,騎摩托車、助力車,山路雨季滑坡……
人身安全。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保障指數在不斷下降,危害他們人身安全的因素在不斷增加。如打架斗毆帶來的意外受傷,人販子到農村、學校門口拐騙販賣,女留守兒童遭性侵,誤食農藥,溺水、觸電身亡,毒品侵蝕……
食品衛生安全。食品安全正威脅著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近些年大量垃圾食品、過期食品、三無食品、假冒偽劣食品充斥著農村市場,甚至學校門口的小攤小店。這些食品會不同程度地進入留守兒童的身體,毒害他們的健康。
衛生安全也令人擔憂。首先是居住環境不衛生。喂養的家禽在屋前屋后拉滿了糞便,很容易傳染疾病;其次,二次污染普遍且嚴重。農村產生的生活垃圾沒有專門的垃圾場和處理方式,門前垃圾堆到一定程度就焚燒;再次,個人衛生也很糟糕。因激素的功勞,現在女孩子的青春發育提前到九歲半,正在上小學五六年級,接觸不到生理學知識,回家害怕跟祖輩講,最后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辦。
心理安全。由于親情缺失,長期的孤獨感和空虛感是導致大部分留守兒童出現了心理危機。
深度關愛留守兒童就是要不斷減少他們成長路上的安全隱患,確保他們在安全的環境里健康成長。
(二)科學關愛是前提
科學關愛就是用愛的正確表達方式幫助留守兒童解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不產生“二次問題”。
我們的生活中存在一些不正確的關愛。比如廣西一留守兒童的事跡被曝光后,全國各地愛心人士短時間內捐款500多萬。給他錢并沒有錯,捐款更也沒有錯,錯在愛的表達方式欠妥當。一個窮怕了的孩子,不費吹灰之力,忽然間給他500多萬元人民幣。我們在愛他的同時沒有考慮他如何駕馭這筆財富,也沒有考慮過他擁有這筆財富后的心理失衡及一系列問題,這樣的關愛會產生很多“二次問題”。
關愛留守兒童既要用愛幫助他們解決最迫切的問題,同時做到不產生“二次問題”。因此,科學關愛是深度關愛的前提。
(三)改變行為習慣是重點
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是不良行為習慣,且他們身上的不良行為習慣正吞噬著他們的未來。深度關愛留守兒童必須得斬斷吞噬他們未來的“根”。所以,深度關愛的重點就是狠抓養成教育,徹底改變不良行為習慣,充分養成與國際接軌的文明行為習慣。因此,改變行為習慣是深度關愛的重點。
(四)提升核心素養是要求
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因此,對留守兒童的關愛都應圍繞“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去開展。
提升核心素養,就是提高他們在未來社會中的競爭力,就是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更健康的生活。因此,提升核心素養是深度關愛的根本要求。
(五)奠定發展基礎是核心
21世紀是知識大爆炸的世紀,也是科技大爆炸的世紀,也是競爭極為激烈的世紀。無論是知識的大爆炸還是科技的“大爆炸”,還是競爭的日益激烈,歸根到底是人的競爭,是人的發展。因此,我們要用未來的眼光衡量留守兒童全面協調發展,不斷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提升他們適應未來的能力,為終生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因此,奠定發展基礎是深度關愛的核心。
三、深度關愛留守兒童措施
(一)提高服務意識,呵護安全,促進健康成長
1. 實現校車接送,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每天早上監護人在規定時間將孩子送至村口,每天下午按規定時間在村口接孩子。實現上下學校車接送,杜絕上下學路上的安全事故,杜絕監管空白,從源頭上遏制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各地方政府財力有限,解決眾多校車不易。首先,可嘗試與民辦學校抱團取暖。目前很多營幼兒園或民辦學校都擁有校車,除了上下學接收孩子外,校車大部分時間都沒有使用。這樣即加重了民辦學校的負擔,也浪費了校車資源,而農村寄宿制學校只有周日下午和周五下午使用校車。所以,起用民辦學校校車閑置時間,既整合了資源,也減輕了民辦學校負擔,還讓農村留守兒童坐上安全校車,提高了服務農村留守兒童質量。其次,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校車行業。各地方可以成立校車租賃公司,按照國家標準把校車購回來,以民營企業的形式存在。學校與校車租賃公司簽訂服務合同。國家財政適當補貼校車租賃公司燃油費,孩子們乘坐校車費用由照物價局按實際里程核定的成人的車費一半收取。比如,某村到鎮上平常價格是2元一個單面,學生乘坐的校車按1元一個單面收取。
2. 依法嚴厲打擊危害學生安全、健康的一切行為。第一,依法確保學校及周邊環境的安寧;第二,一律取締校園周邊的流動攤點;第三,禁止一切危害健康的食品進入校園食堂和小賣部,重拳打擊校內三無食品,垃圾食品,過期食品,假冒偽劣商品;第四,校內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要整改到位;第五,鼓勵依法從教,嚴厲打擊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
(二)建立大數據,實現精準優質關愛
1. 用“大數據”思維服務留守兒童。以縣為單位建立一個留守兒童數據庫,并與關愛留守兒童相關的縣直機關職能部門實現數據共享。
大數據要采集好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并將其表現出來的主要問題進行備注。在服務留守的過程中,根據備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關愛,會大大提高有限資源的有效率和服務質量,并能杜絕資源浪費和重復關愛。
2. 多部門形成關愛合力。關愛留守兒童的部門很多,如共青團、教育、民政、關工委,還有社會上的公益組織。如果所有關愛留守兒童的職能部門統一意識,既分工又合作,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關愛的效果會更佳。現實中,一些地方的留守兒童被多個部門多次重復關愛,一些地方無人問津。被多次重復關愛的留守兒童會產生“二次問題”。比如養成“等靠要”和懶惰思想(我家里窮,大家給我是應該的)……這樣,好心就辦了壞事。關愛留守兒童的各職能部門應密切合作,形成合力,集中資源實現精準優質關愛。
3. 加大財力投入,辦寄宿制學校,嚴管空擋時間。只要具備辦寄宿制條件的學校就應該辦寄宿制學校,不具備條件應創造條件辦寄宿制學校。因為父母缺位,監管不力導致留守兒童出現系列問題,如果空擋時間還放任自流,不加強監管,留守兒童問題恐怕只會越來越嚴重。辦寄宿制學校,首先上下學路上的空當時間管理起來了,從源頭上減少了接觸社會不良現象的機會;其次,學校安排一些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興趣活動中找到存在感,并得到滿足,遏制不良行為習慣養成的同時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再次,學校集體生活,會大大減少孤獨感和空虛感,有利于從源頭上遏制不良行為習慣的產生;最后,早晚學習時間拉長,學習成績會得到提高,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良性循環。
(三)提升服務理念,促進服務生活化
“服務”不應該是抽象的,遙遠的,服務留守兒童的服務工作應該具體可感可知可觸可摸,促進服務工作生活化。
1. 巧用網絡,彌補親情。目前大部分學校的計算機房閑置。可把學校的計算機房改成“親情室”。每個班級,每個星期拿出一節固定的晚自習跟遠在他鄉的父母進行親情連線和視頻交流,讓每個孩子感受自己的父母一直都在身邊,從未遠離,從而彌補父母在孩子們心中的“缺位”。
2. 生日晚會,真情感化。通過數據調查80%的留守兒童很在乎自己的生日。學校可以班為單位,每半個月或每一個月舉行一次集體生日晚會。把這半個月或一個月里過生日的同學集中起來,利用一節自習課時間,老師、同學們一起唱生日歌,吹蠟燭,許愿望,給他們不一樣的生日,以真情感化留守兒童。
3. 建立班級家長微信群和QQ群。學校或班上舉行的大小活動應及時制作成相冊與家長們分享孩子成長的幸福,這也有利于宣傳學校,樹立正面形象,也有利于家校合作,形成合力,為促進學校教育和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凝聚群眾力量。
4. 建立成長卡,留住青春。以班級為單位,給每個同學建立成長卡,記下他們的身高、體重、獲獎情況,每年拍一張照片放在成長卡里……
5. 創“無煙無賭”校園。農村學校里抽煙和賭博現象比較普遍,孩子們抽煙和賭博的惡習基本是從父親和學校老師那里學來的。校園里任何時候都應該禁止吸煙和賭博,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四)延伸關愛深度,促進健康成才
1.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著實提高學習成績,為健康成才提供知識保障。首先,切實推行課堂教學改革,備課立足“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自己。根據班級學情,將“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循循善誘,淺入深出。其次,構建快樂課堂。每堂課都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激起學習興趣。再次,認真鉆研考試大綱,有針對性、高效性地布置作業訓練,切實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2. 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打造優質教育資源,為健康成才提供人才保障。首先,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打造專業優質服務是未來的趨勢。教育在這一塊的需求更為突出。其次,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是打造農村優質教育資源的關鍵。再次,想辦法留住農村優秀老師。優秀老師是好教育的關鍵,好教育是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關鍵。農村優秀教師的流失讓農村教育陷入了尷尬境地。再次,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成長也是解決城鄉教育軟件資源不均衡的措施之一。與其派城里老師下來支教一年兩年的“輸血”,不如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造血”。最后,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關鍵舉措,也是幸福教育的關鍵舉措。因此,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是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才提供人才保障。
3. 準軍事化管理,糾正不良行為,為健康成才提供紀律保障。施行準軍事化制度管理,嚴格紀律,糾正陋習,強化規矩意識,養成敬畏法紀習慣。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是行為習慣問題,糾正不良行為習慣是深度關愛留守兒童的重點,是提高核心素養的重點,是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重點。堅持人性化管理的同時,用準軍事化制度強制糾正留守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糾正陋習惡習,培養他們敢于負責,勇于擔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他們的健康成才提供紀律文化保障。
4. 設立心理關愛室,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為健康成才提供心理保障。首先,建立心理咨詢室,傾聽孩子們內心的傾訴,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并對有必要進行心理干預的同學及時進行干預,讓每個孩子的心理充滿陽光,做到關愛不留死角。其次,適當開設公益心理課程(講座)。增強留守兒童的自我認識、自我認知、自我認同,以增強他們的存在感。再次,巧用心理學知識,服務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改善留守兒童的惡習(沉溺網游、賭博、打架斗毆……),除了家校合作外,還要善于應用心理學知識干預,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最后,由心理學專家設計一些適合留守兒童心理特征的心理游戲,增強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抗打擊和承受孤獨能力的心理訓練。現在的留守兒童都比較矯情,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意義非凡。
5. 豐富校園文化,為健康成才提供文化保障。
(1)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養成教育。就目前情況,留守兒童的文明禮儀程度比較低,養成教育比較缺位。學校可以以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彎腰活動”“耐力閱讀比賽”“光盤行動”“三筆字比賽”“手抄報比賽”……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程度,促進養成良好習慣,改善精神風貌。
(2)打造快樂校園,塑造健全人格。首先,著力打造“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的快樂課堂,讓學校成為他們快樂的源泉地,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生活中收獲健全的人格。其次,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讓每個學生都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喜悅之中塑造孩子們的健全人格。最后,以興趣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健康的“玩”,文明的“玩”,智慧的“玩”,在“玩”的過程中收獲健全人格。
(3)利用升國旗儀式進行主題教育。每周都要進行升國旗儀式,選取優秀師生代表在國旗下做主題講話。這既是愛國主義教育也是最好的德育教育。
(4)打造法制校園,把“知法守法用法”理念植入每個學生的心田。為了讓留守兒童從小養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并把違法犯罪意識消滅在萌芽狀態。學校應誠邀司法局組織“犯案”人員進行現身說法。這是最有說服力的法制教育。
(5)重視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教育。辦好校園文化長廊;教室里名言警句;走廊上布置勵志、修身、養性標語……讓每個走進校園的人第一直覺就是:“呼吸都能嗅到文字的芬芳”。
(6)嚴格各項規章制度,建設制度文化,引領他們健康向上。制度文化對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7)校園里多宣傳正能量,樹立好榜樣,沖抵社會負能量對孩子們成才的負影響。“健康、善美、文明、向上、書香”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當中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成才的影響不言而喻。因此,要豐富校園文化,為健康成才提供文化保障。
6. 多為孩子們想出路。農村教育沒有想過孩子的出路,只想過在教育局面前交好“答卷”,孩子們只不過是自己升遷的一顆棋子。這是做不出教育來的。農村教育一定要多想孩子的出路,根據孩子的性格、家庭境況等實際情況提出適合他本人出路的中肯建議。不是人人都能讀出書來,但人人都渴望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當我們給孩子們的中肯建議能給他帶來美好未的希望時,他自然會按照建議去做最好的自己。如一些孩子成績不好,但喜歡藝術,那么應鼓勵他去學藝術;一些孩子在學校調皮搗蛋,成績一般,但有血性,可以建議其去部隊……要多想孩子們的出路。
【參考文獻】
[1] 徐文,管淳. 深度報道怎樣做“深”——從系列報道《關愛留守兒童的孝感樣本解讀》說起[J]. 中國地市報人,2016(11).
[2] 田必耀. 留守兒童:從群體困頓到制度關懷[J]. 公民導刊,2012(1).
[3] 鄭素俠. 農村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參與式行動的視角[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