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摘 要】 如果我們把眼光多盯著學生的優點,多看一些學生的長處;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視角審視學生,能從學生的缺點里,發現學生的長處;如果我們放得下架子,不與學生計較自我的尊嚴,而把教育學生放在第一位;如果我們能克服人云亦云的毛病,把有缺點的學生當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那些本可以不輟學的學生是不是就不輟學了呢?那些本可以成功的學生是不是多了一些機會能走向自己的成功呢?原來,教育和感化常常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關鍵詞】 欣賞;教育
我合上最后一本學生的錯題整理筆記,雙手捧起一摞作業簿,在辦公桌上一跺,然后清理哪些學生沒有交。當我在學生的名單里打完鉤以后,一個沒有做記號的學生名字赫然跳入了我的眼簾——小蕓。我的頭嗡的一聲,眼睛都直了:怎么偏偏是她?!
對于小蕓,我早有所聞。物理老師說她不交物理作業;化學老師說她不交化學作業;英語說她又丑又懶;數學老師說她根本就不聽課……然而,在我的課堂上,她表現得沒有那么差,反正我覺得她還不錯,我也為此而沾沾自喜過,怎么今天她也不交作業了呢?我的自尊心頭一次沒有往常那樣的滿足。
我靜靜地坐在那里,想著怎么處理這傷腦筋的事情,把她叫來,當面吼她一聲:“不學,你就滾!”可是,這里是學校啊,不能哪個學生犯了錯,就將他簡單粗暴地趕回家啊。況且有些學生想學習,你要她滾,她會害怕;而有些學生,是家長逼來讀書的,你要她滾,正是“貓子掉了爪子,求之不得”呢。要是老師都這樣,學生都“滾”了,那學校怎么辦得下去?要老師還有什么用呢?然而,不這么處理,我的心怎么能平衡呢?要知道,我可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以往,只要學生遇見我,都還是恭恭敬敬地,對我都是認可和尊敬的。
不,不能草率處理,好多學生,好多教師還看著我這個班主任怎么處理此事呢。想到這里,我發脹的頭腦,慢慢地冷靜了下來。我讓一個學生將小蕓請到了辦公室。
來到辦公室的小蕓,昂著頭,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坐吧,小蕓。”我指著身邊的椅子。
“不坐。”
“不坐我們怎么談話呢?”
“你們老師不常常讓學生站著的嗎?”……
一句話梗得你吞吐不得,我真有些難堪。
“你知道我今天為什么要請你來嗎?”
“知道。”
“你沒有交作業,有其他原因嗎?”
“沒有。”
“你怎么想的呢?”
“我不想做!”
我的火一下子就“騰”地冒起來了,不自主地站起了身。小蕓狠狠地盯著我。我望著這倔強的女孩,老師們說對了,她真是犟,而且丑:又黑又粗的皮膚,泛黃的頭發,一對沒有絲毫溫柔的眼睛,向上翻起的鼻孔還流著少許鼻涕……我厭惡的把眼光挪開。本來,我問她有沒有不交作業的其他原因,就是好讓她下臺,我也可以借此機會下臺,大家臉上都有光豈不好?誰知道她偏不買這個賬。“真是糞土之墻不可圬”,在我的心底突然冒出了這樣一句孔子訓斥學生說的話。
小蕓還站在那里,默默地、狠狠地盯著我,沒有絲毫妥協的跡象。
冷靜,冷靜!我在心理叮囑自己。順手拿起桌上的茶杯呷了一口。其實,我哪里是需要喝茶,我只想讓自己冷靜一下。
我重新回到座位上。突然,一個美國女教師把倔強的學生稱作女兒從而征服倔強學生的故事閃進了我的大腦,我一下子來了主意。
“小蕓,你很有個性,我真希望有你這樣一個女兒。今天我們就談到這里好嗎?”
這回,輪到小蕓不知所措了。她那倔強憤怒的眼神一下子暗淡了下去,但,眼睛依然盯著我不放。她在懷疑,這是真的嗎?
我真誠地看著她的眼睛。
“好了,你可以回教室了。”其實,我心里并不想她走,因為事情還沒有處理完!
她果真沒有走。
“你還有事情嗎?”我明知故問。
“老師,我錯了。”
終于,我盼到了這十分難得的一句話。我沒有像往常那樣乘勝追擊,“你錯在哪里?”而是十分舒緩地說,“你知道錯了就行了,我相信你不會有第二次。孩子,你走吧。”
她給我敬了個禮,走了。在小蕓抬頭的那一瞬間,我看到了她眼中的淚光,啊,原來,她也不那么丑。
從此以后,小蕓再也沒有不交作業或者緩交作業的時候,而且她的成績每次都在提升。
畢業了許久,她寫信告訴我,在我們談話時,我的一聲“女兒”“孩子”,給了她“心靈最大的震撼”。她說,“自我長這么大,也見到了幾十位老師,您是第一個稱我為孩子的老師,您也是第一位在我倔強時,征服了我的長者。”其實,我當時也沒有想到征服她的好辦法,只是教育機制幫了我的忙而已。
我一生教過許多學生,我也遇到過許許多多難以對付但都應付過去了的事情,但它們都被淡忘了,唯獨這件事情,時時敲打著我的心弦:任何一個學生,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這要看你怎么去欣賞,譬如小蕓的倔強。
學生應不應該有個性?怎么對待有個性的學生?怎么對待像小蕓這樣倔強的個性?這些問題不是僅在嘴上說說而已,真要遇到了,處理好了,對自己倒真是一種教育。
事后我想,如果我們把眼光多盯著學生的優點,多看一些學生的長處;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視角審視學生,能從學生的缺點里,發現學生的長處;如果我們放得下架子,不與學生計較自我的尊嚴,而把教育學生放在第一位;如果我們能克服人云亦云的毛病,把有缺點的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那些本可以不輟學的學生是不是就不輟學了呢?那些本可以成功的學生是不是多了一些機會能走向自己的成功呢?原來,教育和感化常常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參考文獻】
[1] 凌如梅. 欣賞學生真情互動——班主任工作點滴[J]. 基礎教育論壇,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