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瑤萍
筆者觀看南京市越劇團精心打造的青春版《紅樓夢》時,不僅被大喜大悲的劇情所打動,而且,被越劇新秀婉轉悅耳的唱腔所陶醉。浩浩蕩蕩的元妃省親儀仗隊伍從榮國府走過拉開了整場戲的序幕,將觀眾的思緒帶進了《紅樓夢》悲喜交加的愛情故事之中;當觀眾聽到《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等非常熟悉的越劇唱段,都會情不自禁地輕輕哼唱;當觀看“焚稿”“哭靈”等重場戲,許多觀眾都被悲劇之情感染,眼含著淚水,臺上臺下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許多觀眾都認為,越劇青春版《紅樓夢》既達到了人美景美服飾美,又達到了好聽好看又好懂。而且在整場演出中,觀眾們都感受到舞臺上的越劇新秀個個演技嫻熟,顏質很高,其青春氣息撲面而來。青春版越劇《紅樓夢》改編者藝術地傳達了原著的情感意識和詩化般的審美意境,加上越劇演員如泣如訴的唱腔和出神入化的表演,使這部改編劇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他們的做法對當代有志古典名著改編的編導們或許還有示范作用。

南京市越劇團創作的青春版越劇《紅樓夢》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是藝術地傳達了原著的情感意識和詩化般的審美意境。不但表現在改編者的謀篇布局中,也滲透于改編文本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以及每一個詞句。“大旨談情”是作者曹雪芹給《紅樓夢》定下的創作基調。一個“情”字,可以說,涵蓋了作品所有的命題,是作品顯而易見的文眼。作者不但以“情”貫穿,而且大肆張揚“情”的偉大和神圣,正如潘知常先生所說:“發乎自然的‘情’,就被曹雪芹放在‘溫柔之鄉’呵護起來,堅決拒絕進入社會、政治、學校、家庭、成人社會,不容任何的外在污染,‘質本潔來還潔去’,則成為《紅樓夢》的靈魂展示的必要前提?!倍袚昂亲o”使命的就是棄置于青埂峰上的那塊“無材補天”的“頑石”。“頑石”的化身曾在仙界天天澆灌一株絳仙草,使之“久延歲月”,“復得雨露滋養,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絳珠仙草有感這段灌溉之恩,“五內便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渴望用“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這個充滿神話色彩的故事,實際上就是本文中寶玉和黛玉現實生活的情感預敘。林黛玉淚盡之時,也就是魂歸離恨天之日。有“情僧”之稱的賈寶玉在冷酷、世俗、功利的現實面前,只有無奈、無助,以至絕望,遁入空門以酬知己。整個作品都是在一種充滿“悲涼之霧”的情感氛圍中展開,對他倆心靈世界的敘述抑或贊美的。因此,曹雪芹的作品具有一種強烈的悲劇意識和超越時空的審美穿透力。把握了這一點,也就把握了《紅樓夢》的靈魂和精髓。青春版越劇《紅樓夢》,除了“哭靈、出走”前半場出自改編者的精心撰構外,其它篇章都可以與原作一一對應。作品既注意了情節上的貫通,又最大限度地傳達了原作的情感精神。而且,洋溢著一種只有對人物的人生體驗有深切感受才具有的審美激情。
《紅樓夢》是詩性化小說的典范,“曹雪芹利用詩歌的想象特點和隱喻象征等手法結構全書,以宏偉的詩體結構概括廣闊的社會生活,以詩的意境寄托和渲染自己美的理想和深哀巨痛,從而使詩全方位地步入了小說領地,也使小說真正地走向了詩化”。一般來說,詩化的作品是難以改編和傳達的,然而,該劇做到了,且有出色的表現。有人說:“一部戲,便貫穿了一個戲種的歷史;一部戲,就幾乎容納一個戲曲的全部精妙。這樣的情形,只有《紅樓夢》和演繹它的越劇。”其中應該包括改編本成功的意境營造和詩化的再現。作品的意境營造和詩化的再現主要表現在意象錘煉、虛實相生和對原作詩化描寫的成功轉化和利用幕后幫唱以營造氣氛等四個方面。強化原作中的經典意象以營造濃郁的詩化氛圍,是改編本意境營造的主要手段。本來,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表現方式,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是一種富于更多的主觀色彩、迥異于生活原態而能為人所感知的具體藝術形象。司空圖說:“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詩品二十四則》)胡應鱗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詩藪·內編卷一》)都強調意象對于詩歌意境營造的重要性?!都t樓夢》的意象非常豐富:有單個的,有整體的;有神話的,有現實的;有歡快的了,有悲涼的。包羅萬象,又前后相連,儼然一個渾然天成的藝術整體。改編者從眾多的意象中精選出“讀《西廂》”、“葬花”、“焚稿”予以錘煉,進行舞臺化的改造。這三個意象,都具有“審美化的寓意”。第一個寓意其自由美好的愛情,所以,營造的意境是歡快的;第二個是林黛玉悲慘身世的象征,所以,營造的意境是凄苦的;第三個是寓意其美好愛情的終結,所以,營造的意境是悲涼的。“《西廂》”、“葬花”、“焚稿”三個意象正好是象征寶、黛愛情發展的三個階段。由于情景有變,其意象的指向性和營造的情感氛圍是截然不同的。有人說:“小說的詩意,是藝術化、審美化了的寓意,如果作家對人生有了某種獨到的領悟,把它寄托在小說中,而又能同小說的敘述內容協調、融洽,小說便可能有了詩意。”


青春版越劇《紅樓夢》是一次大膽融合,立足傳統,借力時尚的至關重要的有益嘗試。一部老劇能夠如此受到新老觀眾的追捧,這無疑給當前陷入迷局的戲曲創新問題注入了一絲希望之光。南京市越劇團此次排演的青春版《紅樓夢》力求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用導演盧浩的話說就是“移步不離形”,所以無論在表演還是在舞美的設計上都有突破性的創新。首先是演員演繹的創新,戲曲演員作為作品的直接呈現者,同樣也是創作的參與者,他們對于具體細節如何拿捏、人物如何塑造等問題的理解和感悟,是作品二度創作的重要過程。在劇中扮演賈寶玉的吉飛與扮演林黛玉的章琪,一個是越劇名家王君安的弟子,一個是越劇名家陶琪的弟子。真是名師出高徒,擅長演小生角色的吉飛此次扮演賈寶玉形象溫文爾雅,表演非常細膩,尤其是在“哭靈”那場戲中,大段唱腔如泣如訴,非常打動人心。章琪扮演林黛玉,將黛玉多愁善感的特性把握得相當準確,而且她的袁派唱腔讓觀眾覺得深沉含蓄、委婉動聽。她以聲情并茂的表演,將黛玉這個角色演繹得更加柔美多情。由于這兩位優秀青年演員的表演均達到了自然準確,形神兼備,因此在演出中多次贏得觀眾們的掌聲與喝彩聲。除此之外,薛寶釵、王熙鳳、襲人、晴雯、紫娟分別由該團的優秀青年演員戴麗君、馮悅、馬云霞、沈雪雯、張丹丹扮演,而團里的一級二級演員則甘當綠葉,為青年演員們保駕護航,讓作品青春氣息十足。其次是舞美保留本色的虛實相生,舞臺設置方面,在為演員保留了大量表演空間的同時,青春版《紅樓夢》的舞美設計廣獲好評,為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青春版《紅樓夢》還排演了豪華版、精裝版和簡裝版,擴大演出范圍。演出除了老派戲迷之外,還有很多年輕人前來捧場,許多演員擁有大量大學生粉絲。青春版《紅樓夢》是市演藝集團繼組織優秀青年演員“拜投名師”后的又一重要舉措,通過“青春戲曲”為青年演員排演大戲,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走進劇場看戲,傳播戲曲文化。
總之,《紅樓夢》經過兩百余年的閱讀積累,已經形成了一種穩固的、具有民族文化意義精神的集體記憶。只有遵從這種民族文化精神、再現這種集體記憶者,才能創作出獲得觀眾認可的優秀作品?!都t樓夢》中的人物和故事不但凝結了作者曹雪芹全部的人生體驗和充滿激情的審美情感,而且滲透了他對人生、對歷史的深邃洞見,給文本留下了無數的藝術空白點。我認為,僅此還不夠,還必須還原《紅樓夢》中的詩化意境和審美想象,必須在“有意味的形式”上下一番苦工夫,盡可能地符合或接近觀眾的審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