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由何占豪先生創作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根據傳統樂曲《滿江紅》改編成。該曲以音樂的形式,表現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陷害、囚禁臨安,繼而赴刑的歷史場面,講述了民族英雄岳飛的情感歷程。岳飛對于國家的赤膽忠心,對于命運的無情吶喊,對人生的感慨釋然等情感要素,俱呈現于古箏的音符中。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創作者理念的革新,西方音樂的影響,古箏創作更加豐富和多元。以80年代初李煥之創作的《汨羅江幻想曲》為開端,古箏曲目創作開啟了新的篇章,先后涌現出了多部佳作。何占豪在一些音樂活動中,深刻感受了民間音樂的巨大魅力和一些海外華人對民間音樂的喜愛,并逐漸樹立起了“民族音樂現代化”的理念,以二胡和古箏為主要對象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先后創作和改編了《賽馬》《臨安遺恨》《西楚霸王》《孔雀東南飛》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佳作。
《臨安遺恨》原素材為傳統樂曲《滿江紅》,表現抗金英雄岳飛遭奸人陷害,含冤而死。赴刑場的前夜,他將心中的積郁抒發了出來,有對國家社稷的擔憂,有對奸臣當道的憤恨,有對報國無門的無奈,面對家人生活的掛念等等,最終留下了千古遺恨和那首流傳百世的《滿江紅》。
《臨安遺恨》主要分為七段,第一段為引子,二段為慢板,三段為快板,四段為柔板,五段為中板,六段為華彩,七段為尾聲。整個作品采用了ABCA’的復三部曲式。這是一種典型的西方曲式,但是在該曲子的具體運用中,仍然延續了中國傳統音樂中主題呈現和變奏的手法,按照起、承、轉、合有序向前發展。
A段是引子部分,由鋼琴以強有力的和弦刮奏,渲染出種悲涼的氣氛。然后是古箏正式進入旋律,以表達岳飛在追憶征戰歲月,暗合了“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悲涼心境。隨后樂曲發生了一次轉調,鋼琴聲部的出現,與古箏一起突出了這種悲壯的氣氛,表達了主人公一種無奈的嘆息。
B段是全曲的變奏部分,描繪了戰場上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壯烈。其特點是有一條隱藏的旋律線,根據該曲所改編自的古曲《滿江紅》,作曲家使《滿江紅》的旋律再一次變奏,生動刻畫出了昔日壯士們在沙場上浴血奮戰的場景,使主人公的回憶真實可信。
C段是結束回憶,回到現實。岳飛在追憶往昔后,逐漸將思緒拉回到現實,主題反復的變奏和展開,特別是三十二音符的刮奏,體現了主人公今昔對比的悲涼和絕望,情緒隨著音樂的表達逐漸沉淪。
A段中,岳飛在臨刑前展開了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音色明亮而歡快。這種歡快情緒僅僅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在一段華彩之后,音樂再次回歸到了絕望和悲涼,結束處的雙搖音和上行刮奏以及最后的和弦結束,都再一次表現出岳飛悲壯的一生,使人物形象和情感得到了升華。這一段寄托了作曲家對英雄情懷的追思和緬懷。
作曲家這樣的安排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的內涵和深度。第一次主題再現,位于引子結束之后,這時開始第一次主題,可迅速抓住聽眾的注意力,讓聽眾進入樂曲所描繪的境界中,慢慢隨著音樂的流動而感動;快板之后是第二次的主題再現,使聽眾又一次感受到主題的魅力,在快板之后可以平靜聽眾的心靈,使之更好聆聽音樂;而最后一次的主題再現,體現了樂曲畫龍點睛、首尾呼應的藝術魅力,在音樂的主題中結束全曲,讓聽眾回味無窮。
古箏的演奏技法種類繁多,復雜多變,不僅有左手的吟揉按滑,還有右手的勾拖抹劈等技法,但不論是哪一種技法,在古箏演奏中都極大地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和張力,將樂曲的內在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臨安遺恨》將民族性的音樂旋律與現代化的和聲語言相結合。將人物形象旋律化,使變奏主題與題材相結合,將傳統器樂技法與外來樂器融合,并采用獨特的轉調和創作布局,突出民族器樂的演奏特點,體現了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