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建華
打擊樂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就其分類而言,可以分為民族打擊樂、戲曲打擊樂及西洋打擊樂,而這三大類的打擊樂又有若干項更為細致的分類,如戲曲打擊樂在我國就有昆曲打擊樂、京劇打擊樂、川劇打擊樂等,其中最為成熟的是京昆二大打擊樂。本文主要想談談錫劇打擊樂的五大特色。
錫劇在近百年的形成、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中,其所運用的打擊樂基本上都以京劇打擊樂系統為基礎,常用鑼鼓則更是如此,無論是連臺本戲或是經典折子戲,無不用到京劇打擊樂中的鑼鼓嗬五錘、四擊頭、沖頭等。這是錫劇打擊樂的第一特色,即“拿來主義”。錫劇作為蘇南地區的地方劇種,它有著小橋流水、聲韻優雅的江南特色。地方特色及地理環境造就了錫劇,它不可能像北方劇種一樣粗獷、豪邁,“大風起兮云飛揚”一般的直抒胸意。錫劇在其特定的地理環境及人文環境中,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典雅、抒情、清新的基調。錫劇打擊樂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根據情節需要自行設計本劇種的鑼鼓點子,如在緊拉慢唱前,為了突出和強調情節的急迫及緊張,錫劇專用的點子“倉倉倉來才已臺倉”恰到好處地運用上了。錫劇打擊樂的第三個特色是在音樂中加入鑼鼓,這類似于京劇曲牌,但又完全有別與京劇曲牌。而錫劇音樂中的鑼鼓則不同,它不可以套用,如《狀元情殤》“追妻”一場中的打擊樂鑼鼓點決不能套用在《珍珠塔》“跌雪”里。錫劇打擊樂的第四大特色就是除司鼓及大螺、鐃鈸、小鑼三大件外,凡是能響的十八般兵器樣樣都能用上,如《玉蜻蜓》用了大木魚、磬、開道鑼、臍鑼、碰鈴、三角鐵等,又如《珍珠塔》中有定音鼓、吊镲、小木魚、碰鈴、鈴鼓等。在錫劇劇目有些場次中,很多都不用傳統三大件,如《玉蜻蜓》中“游庵定情”一場,僅僅用了大木魚、磬及碰鈴三件小打樂器。錫劇的第五個特色是打擊樂演奏者都必須是多面手,他(她)們或掌握一兩門的樂器兼職打擊樂,或會多種打擊樂,及至西洋打擊樂,同時又能演奏小軍鼓及架子鼓。錫劇打擊樂從業人員大大地豐富了錫劇音樂的表現形式,增添了錫劇音樂內涵和感染力。
下面我分別談談錫劇打擊樂的五大特色,首先是“拿來主義”,與其說“拿來主義”不如說是兼容更為恰當。早年先輩錫劇藝人們為了生計的考慮及行業的延續,在競爭激烈的大上海,他們開始與各劇種的合作演出,當時稱之為常錫文錫的錫劇便進入了大同場的時期,也正是這一時期錫劇兼容了京昆的鑼鼓經,同時也“拿來”了眾多劇目的曲調,如從徽班中吸取了《琵琶記》,從京劇中移植了《販馬記》,從評彈彈詞中引進了《珍珠塔》等。在曲調上引進了蘇劇的“太平調”,正因為和多劇種合作演出,才使得錫劇有了數量眾多,結構完整的曲調及一套完整的打擊樂體系。
錫劇的第二大特色是錫劇劇種打擊樂的運用除了服務于劇情之外,更有展示劇情意境的功效,如《雙推磨》“黃昏敲過一更鼓”開唱前的一更,這對于打擊樂的運用恰當好處、天衣無縫。當戲中情節由悲轉為急迫之時,錫劇前輩們就設計了一個“倉倉倉來才已臺倉”的鑼鼓點子,并使之能廣泛運用,在近幾年大量運用配器之后,類似的音樂中加鑼鼓及小打的現象增多,如《狀元情殤》中的定音鼓等。錫劇對打擊樂器運用,不一定如京昆規范或程式化,運用上卻始終堅持著為情節服務,為音樂服務的理念。因此,為了劇中情節的需要,錫劇可以任意地設計、選用打擊樂的鑼鼓,而不受京昆程式的約束。

錫劇打擊樂的第三大特色是打擊樂在音樂中或唱腔過門中的廣泛運用,其中最典型的要數典型折子戲《雙推磨》里“推磨”一段及“紫竹調”一段,無論是小打或三大件,錫劇音樂無不加以利用。錫劇無論是傳統、新編歷史劇或現代戲,或多或少的根據情節需要在音樂里配上了打擊樂,一方面突出了劇情,另一方面強調了情節的氣氛,如《狀元情殤》最后一場施佾生送毒酒給表叔,在該場中除了兩段精彩的大段唱腔和幾段對白,給人們聽覺最為震撼的就是在音樂中配的定音鼓、小堂鼓、吊镲等打擊樂器的運用。這樣的運用突出地表現出施佾生在表叔喝下毒酒后,才知道他毒殺的表叔是陪伴他十八年及施教他四書五經助他考上狀元的表叔,實際上就是他的生身之父,而產生出強烈的心靈震撼及無以言表的追悔、自責和絕望。
第四大特色,能響的都是打擊樂器。這一特色充分反映出了錫劇的江南水鄉本質。在錫劇初具規模之時,錫劇是沒有任何的音響效果的,為此在眾多的劇目中所要表現的風聲、水聲、馬蹄聲等,也就一一運用打擊樂器代勞了,從而沿用至今。例如《雙推磨》何宜度出場的“風聲”就是由小鑼及吊镲予以表現出來,而劇目排水及往水缸里倒水的水聲則由大小鈸來完成。又如《珍珠塔》“九松亭”一場,姑爹騎馬追侄兒到九松亭,馬蹄聲就是由大小雙木魚來表現,雖然現在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音響,然而,作為樂隊演奏中的一種色彩,它依舊被繼承和保留了下來。其實錫劇對于小打擊樂器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它完全不用于京昆,為此小打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錫劇打擊樂的特色之一。

錫劇打擊樂的第五大特色就是非專業的打擊樂演奏員居多,這個特點首先是由錫劇這一蘇南劇種決定的,其次則是各院團對打擊樂這一專業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整個錫劇界打擊樂演奏人員幾乎都是多面手。這里有兩大類情況,一是作為一種樂器的伴奏人員進入劇團,在演出的過程中兼任打擊樂演奏工作,如低音大提琴或兼大鑼、鐃鈸,電子琴、中胡演奏員或兼小鈸嗬鐃鈸,至于劇中五花八門的小打擊樂器,演奏人員兼任的則更多了,揚琴兼堂鼓大提琴兼吹打鈸等等不一而足。第二種情況則是由戲校打擊樂專業畢業后進入院團工作的人員,當他們進入院團后并不一定是立刻能走上其所學專業的工作崗位,例如司鼓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為此,這類打擊樂演奏人員在演出過程中就必須先從小鑼、鐃鈸或大鑼干起,還有從小打擊干起。往往有很多專業打擊樂演奏人員初進院團后,對于一些打擊樂器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譬如“臍鑼”“磬子”等等。而此類專業打擊樂演奏人員由于不會演奏任何一樣樂器,故而他們在演出過程中便幾乎包攬了所有打擊樂器。以我為例,三十年工作經歷,我掌握了司鼓、鐃鈸、小鑼、小鈸、小堂鼓、定音鼓、民族大鼓、吹打、鈴鼓等等不一而足的打擊樂演奏技法,事實上打擊樂的這一特點是普遍存在于全國各戲曲院團中的,當然京昆除外,因此在京昆兩大傳統劇種里,打擊樂的專一性是強的。
此外,錫劇打擊樂還有很多的獨特特點,有很多的演奏、擊打技法,諸如打擊樂和樂隊的融合,打擊樂對劇中氣氛的烘托作用等等,不一一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