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晶晶

我出生于普通勞動人民家庭,從小就喜歡舞蹈。聽母親說,我很小就有舞蹈天分,每當音樂響起,站在搖籃上的我就會手舞足蹈起來,惹得周圍的大人都笑了起來,說這丫頭很有舞蹈天分,將來一定是個舞蹈演員。上學后,我更加喜愛舞蹈,課間時間總愛壓腿、下腰、翻筋斗,進行形體鍛煉,跳舞的動作也像模像樣。我的愛好引起了老師的注意,他們不斷地引導我、幫助我、培養我,初中畢業后我順利地考進了江西省藝校。在校學習期間,我不怕苦、不怕累,常常忍著傷痛,刻苦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藝校畢業后,我被大型舞劇劇組《瓷魂》選中,參加該劇的排演,并擔任重要角色,隨后又被“前線歌舞團”錄取,成為一名光榮的“文藝戰士”。
舞蹈,是一種群眾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同時,也是群眾喜愛的娛樂活動。舞蹈的種類很多,如民族舞、現代舞等。但不論舞蹈有多少種類,我覺得自古至今,舞蹈被人為地分成兩大類:即供表演的專業舞蹈與群眾自娛自樂的群眾性舞蹈。而專業舞蹈歷來被稱為“高雅藝術”,而被束之高閣。
上古時期,舞蹈作為一種交流形式,產生于生產發展的需要。很快舞蹈被統治階級用于國事活動以及觀賞享樂的工具,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宮廷藝術”。古今中外,許多王室都設有專門機構研究和教授舞蹈。中國古代這種事例很多,最著名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創辦的“梨園”。唐玄宗不但建立了專業機構,還親自參與編導,比如最著名的舞蹈演員則是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
專業舞蹈除了有專業教師教授外,對演員的要求也極高。傳說,西漢時期的寵妃趙飛燕不僅舞姿優美,身體輕盈得可以迎風在金蓮花上起舞。由于有專業的機構,專業的樂師(樂隊),專業的教練(導演),再加上優秀的舞蹈演員,因此,專業舞蹈團體的演出歷來被稱之為“高尚藝術”,即所謂的“陽春白雪”。“陽春白雪,和者蓋寡”,意思是,高雅藝術是普通群眾所不懂的。
我對這種說法是不贊同的。舞蹈作為一種藝術,不論哪個民族,不論如何發展、提升,總的目標是為了展現“美”。而人類美的標準都是共同的,例如,盛開的鮮花、美貌的少女、健碩的帥哥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等等,都被人類共同稱之為“美”。同樣,優美的舞姿也會被人們所認同和喜愛。
作為一個專業舞蹈演員,我畢業于江西省藝術學校舞蹈專業。由于在校成績優秀,畢業后直接被挑選參加大型舞蹈《瓷魂》的演出。《瓷魂》是江西省歷史上第一部大型舞劇,在排演之初就被文化部和江西省政府定為國家級重點項目而精心打造。公演后,先后獲得包括舞蹈類最高獎——《荷花》獎在內的各種獎項,可以稱為名副其實的高檔藝術。但是,“陽春白雪”并非“和者蓋寡”。一次,我們舞蹈團到一家大型企業演出。開始我們還擔心,像我們這樣的高檔的舞蹈團到工廠演出能受工人歡迎嗎?這家企業有個可容納2000多人的大禮堂。演出前,我透過幕布朝下看,禮堂里坐滿了人,連過道都加了座,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當幕布拉開,舞臺下立即一片寂靜,每當舞劇出現高潮時,臺下就會出現熱烈整齊的掌聲……演出結束后,當演員上臺謝幕時,全場觀眾起立并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這時,我明白了,這些被稱為“下里巴人”的工人,其實同樣也懂得欣賞“陽春白雪”,這件事證明了“高雅藝術”是可以為基層服務的。
因為舞蹈,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在上古時期就作為人類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關于舞蹈的起源,迄今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就是在遠古時期,人們為了交流思想情感,于是就產生了語言,而當語言不能表達情感的時候,就用唱歌來表達,而當唱歌也不能表達時,人們手舞足蹈起來,于是就出現了舞蹈。因此,舞蹈不僅是傳達思想情感的工具,而且也是人類肢體語言的最高表達形式。從遠古時代起,凡是遇到重大活動,無論是婚喪喜事,還是祭祀天地神靈、祭拜先人,都離不開舞蹈。舞蹈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步,成為人類社會勞動、社交、求偶以及娛樂的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它高于語言,高于唱歌,因為舞蹈不需翻譯,而是通過人類都能領會的肢體動作做“媒介”來傳遞信息。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舞蹈只是一種肢體語言和娛樂形式,怎么與“媒介”牽連起來?什么叫“媒介”,也稱“媒體”。我們知道,凡兩者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則稱“媒介”。前面我已論證,舞蹈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遞思想情感的工具,在遠古時代如此,在現代社會也如此。每當我們演出舞蹈時,不論在國外進行文化交流,還是在國內進行各類演出,都起到交流友誼和宣傳的作用。它既是友誼的橋梁,也是文化的載體,更是宣傳工具。因此,舞蹈也可以說是宣傳傳遞文化的“媒介”。
文藝(包括舞蹈),作為黨的宣傳工具,長期以來,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堅持“二為”方向,為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早在上世紀的1942年,抗日戰爭處于相持階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整風運動”之后,及時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黨的文藝方針和政策,提出了文藝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并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深入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和他們打成一片,為廣大工農兵服務。《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后,廣大文藝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深入生活,很快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如《白毛女》《兄妹開開荒》《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李有才板話》《暴風驟雨》,獲得“斯大林文學獎”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大型交響曲《黃河大合唱》等等。這些優秀的文藝作品一經問世,立即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有力地團結了民眾,極大地鼓舞了民眾斗志,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取得偉大的抗日戰爭的勝利,建立新中國,立下了卓越的功勛。新中國成立后,廣大文藝工作者又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投入到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之中,長期深入工廠、農村、部隊,為基層民眾服務。特別幾十年來,在黨和政府的組織下,跋山涉水,長期送戲下鄉,出現了許多感人的事跡,涌現出許多像“烏蘭牧騎”這樣的優秀演出小分隊,同時,也創作了許多像《洗衣舞》這樣的優秀歌舞節目,以及大型歌舞《東方紅》,芭蕾舞《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優秀作品。
正因為這樣,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并加強對舞蹈專業團體的建設和扶持,以及對專業舞蹈演員的培養,建立專門的機構和學校,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專業舞蹈演員,舞蹈事業得以健康和蓬勃地發展。廣大舞蹈演員和舞蹈工作者,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繼,研究和繼承傳統文化,特別在少數民族居住地區,舞蹈藝術不僅作為文化,還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整理和保護,因為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瑰寶之一。
回顧過去,我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黨,離不開政府的培養,離不開學校和老師的教導。我出生在新社會,成長在紅旗下,作為一名黨培養的舞蹈演員,我應該自覺地維護黨的權威,不忘初心,做一名優秀的舞蹈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