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視唱練耳課是高職音樂表演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教師在課堂上既要講授音樂理論知識又要幫助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訓練他們的視唱和聽力等技能。該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認知、表現和音樂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筆者在多年的實際教學中發現,高職視唱練耳課堂最大的問題就是課堂效率低。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2016年向學校申報了題為《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高職視唱練耳課有效性》的研究課題,旨在解決高職視唱練耳課堂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更好的進行課題研究,筆者根據課題需要,設計了高職視唱練耳課堂教學現狀的調查問卷,為課題進行和視唱練耳教學的改革提供參考。
2016年1月筆者向江蘇省內同類型的三所藝術高職院校發出了視唱練耳課堂調查問卷,其中面向教師的有12份,面向學生的有300份。調查結果表明:90%的教師認為學校視唱練耳課的教學效率不高;只有30%的學生對視唱練耳課有興趣,每天會堅持練習,有學好視唱練耳課的信心。
從這次的調查中不難發現,高職音樂專業學生普遍對于視唱練耳課缺乏重視,在課堂上不能主動積極的學習,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的問題,比如說有的是先天基礎薄弱,還有的是后天學習懈怠不努力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有教師的問題,例如有的老師授課方式過于單一,沒有創新精神,不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少鼓勵學生,導致學生對視唱課練耳課不感興趣。基于這兩方面的原因高職視唱課的課堂效率越來越低。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老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教學理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為課堂教學的對象學生,他們本身就是一個群體。國內外有很多針對群體教學的先進理念,尤其是戴衛·約翰遜的“社會互賴理論”,他提倡的課堂組織形式是群體合作分組結構,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而這一理念首推的教學方法就是小組合作學習,那么什么叫做小組合作學習呢?簡單來說就是課堂組織形式以學習小組為主,用學生之間的互動來促進他們的學習,評價標準以小組成績為先,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根據以上理論基礎及調查研究,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嘗試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課堂效率大幅提高。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組織方式,首先就要把班級學生進行分組,那么如何分組呢?合作學習小組要求要以異質小組為主,通常是由性別、成績、能力、等方面不同的成員構成,組員之間要有比較大的差別。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等方面的差異,盡量把后進生分配到他所認為的最親近的組長身邊。所以筆者把全班十六名學生分成了四組,每組都是由一個優等生、兩個中等生和一名后進生組成,其中優等生擔任組長。這樣一來小組內部異質便于組員相互合作,全班四個小組之間同質又為各小組間展開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一舉兩得。在接下來的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組長的挑選很重要,他是小組的核心,要選擇有能力的,包括專業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有責任心的學生來擔任。優秀的組長在課堂上不但可以幫助后進生學習,還可以督促他們在課堂中的言行,為老師減輕負擔。
1、小組合作學習與達爾克洛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的結合
體態律動是達爾克洛茲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它集中體現了達爾克洛茲的音樂教育思想。體態律動以學生直接體驗音樂為主,通過音樂刺激聽覺、產生印象,再以動作表現音樂。筆者受達爾克洛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的啟發,結合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對學生進行單聲部節奏訓練,具體做法是:學生分成四組,一組唱視唱曲,二組口念基本節奏,三組用手拍打出自己設計的變化節奏,四組兩個學生互相拍手或腳踩節奏,還可以讓一位學生上臺來做小指揮,一位學生彈鋼琴伴奏,這樣用不同的方式合奏。其形式特別,參與人數較多,各小組都有不同任務,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2、小組合作學習與柯達伊節奏教學法的結合
柯達伊是匈牙利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他于1973年推出了他的音樂教育體系,確立了柯達伊教學法。柯達伊提倡通過孩子在音樂學習中用不同的聲音讀節奏方式幫助兒童建立節奏感。
筆者受柯達伊教學法的啟發,結合小組合作學習方發對學生進行多聲部節奏訓練,具體做法:可以讓小組中的四名學生模唱四聲部節奏,每個聲部的學生用不同的聲音比如答、啦、咪、哼鳴等模唱節奏,讓聲部更明顯,還可以要求學生在練唱節奏的時候加入力度的變化。這種訓練方法好聽有趣,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當然還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再發展,比如播放一段交響音樂,要求小組的四位學生聽辨各種樂器的典型節奏型,指定哪個人聽那種樂器,重復播放音樂,直到他們默記下來。最后讓他們用手腳拍打或用口模唱出剛才播放作品片段的節奏。這種方式既提高學生聽辨多聲部節奏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
此外筆者受柯達伊節奏教學中回聲游戲的啟發,訓練學生進行小組節奏接龍式合作學習,具體做法:根據教學需要,把各種節奏型(符點節奏、切分節奏、三連音節奏等)抄寫在黑板上,從小組的第一名學生開始任意組合節奏進行拍打,然后讓小組的第二名學生模仿,以此接下去。這種接龍的形式可以鍛煉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3、學習小組成績分工式合作學習在節奏教學中的運用
學習小組成績分工法(STAD)是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斯萊文教授創設的,它被認為是最早開發應用最廣泛較為簡單的合作學習方法之一。筆者以節奏名稱這一教學難點為例對STAD設計進行改進,具體做法如下。
在運用STAD進行教學前,教師要做好兩項準備工作:課程材料和分組。實施步驟:
(1)全班教學
在這一階段中,教師的任務是把學習材料(20種節奏名稱)向學生介紹講解,該階段包括導入、展開和定向學習三個步驟。
(2)小組學習
教師向每個小組發放兩份節奏作業單和答案單。學生以事先編好的異質小組為單位展開活動,小組學習的任務是掌握教師所講內容,教師進行巡視輔導。
(3)獨立測驗
小組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將預先準備好的節奏測試卷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
(4)個人提高分
測驗結束,小組之間進行互評,計算出個人提高分。那么如何計算提高分呢?比如說學生A以往節奏測試的平均分為80分,這次的分數為91分,提高了11分高于10分,那么他就可以為小組積得30分;如果提高分為8分在10分以內,就可以為小組積得20分;如果提高分低于10分,只能給小組加10分;低于10的就不能給小組加分了。
(5)小組獎勵
得到小組每個成員的提高分以后,就可以根據小組成員的提高分來計算小組的團體分數。計算小組分數時,先統計每個成員的提高分,并填寫在小組總分表里,把小組全體成員的提高分相加再除以小組的成員數,就可以得到小組的團體分數,最后對表現優異的小組給予獎勵。
在活動過程中,組內成員團結一心,組長認真負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從以前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主動學習到現在的全員學習。測驗的成績與以往相比從全班50%的通過率變為90%,90分以上的學生占全班總人數的58%,60到90分的學生占全班人數的23%,只有1%的學生不及格,視唱練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增。
以往視唱練耳課的評價方式多為常模參照評價,它是以個體的成績與群體的平均成績或標準樣組的成績(其常模)進行比較,從而確定該個體在評價內容方面的程度或水平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別是班級中的后進生永遠排在班級的末位,而且班級中的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很難調動起來,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但是標準參照評價則不同,它是基于某種特定的標準,來評價學生與教學等密切關聯的具體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這個標準是以學生自己以往的成績為準,自己和自己比,有進步就可以為小組加分,進而給自己加分,這樣一來就可以激發班級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將把關注自己的個人成績轉向關注小組成績,在課堂上小組成員互相幫助共同努力,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視唱練耳課的課堂有效性也得到了比較大的提高。
在視唱練耳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正確理解并應用群體動力理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快樂學習,在集體中相互促進,從而提高視唱練耳課堂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