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

《乙瑛碑》
我國擁有3000多年的書法歷史,源遠流長。歷朝歷代都有名家產生,留下了諸多經典的名碑佳帖,這些是我們百學不厭的瑰寶。初學者應師法古人,師法傳統,千萬不可求勝心切,貪急求快。書法學習的路子很重要,選經典、選大師為正路,路正則越行越遠,越飛越高。學習書法要具備五心:“靜心”、“專心”、“細心”、“耐心”、“恒心”, 必須將自己“沉浸”到傳統里,長期不斷地研習古代經典碑帖。善于學習,練就扎實的功基,才有可能融百家之長,成個人之風,從而具備自己的面貌,走出自己的書法之道。
1、取法。選一本好的字帖。好字帖的標準:一是優秀的范字。二是合理、科學的訓練方法。書法有法,學書講方法、法度、法則。“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以古人為師,以經典為師,是我們取法的原則。方法錯了,越用力,越偏離目標。蘇軾說“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真”指書法意義的楷書,意思是書法的學習以楷入手比較合理。
2、守法。楷書的典范以鐘繇的《宣示表》、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勤禮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碑》、歐陽詢的《九成宮》、趙孟頫的《膽巴碑》《三門記》、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陰符經》為首選。隸書入手也是不錯的選擇,以《曹全碑》《乙瑛碑》《張遷碑》《禮器碑》為首選。選定以后,潛心學習,切忌見異思遷,朝秦暮楚,堅持寫兩到三年,直到掌握這種書體的基本特點為止,守住一家之法為根基,方能有成。
3、運法。“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后,要敢于多參加一些正規的書法比賽,以此來檢閱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找出自己的差距,促使自己不斷提高書藝。寫作品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是綜合能力的一個展示。首先,在參賽前準備內容,書法書寫的內容一般以中國傳統文化的詩詞歌賦為主,這個就是學生接觸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契機,感受傳統精華的熏陶。其二要認真地練筆,仔細地揣摩筆法、結構、章法、形式,這個過程是思考的過程,是綜合的過程,可以將學習的知識連貫起來。其三,作品有作品的要求,如筆法要點畫精到、形式要完整優美、作品要整潔干凈、內容要準確無誤、字不可繁簡混雜等,這就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認真細致的責任感,又磨練了書法技藝。學以致用,能舉一反三,方算是真正掌握了法。
1、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是每一個學書法者不可缺的功課,是書法家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是進行時,學到老,臨到老。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一切的一切都在古人的作品之中,臨帖就是學古人的規矩。
2、臨帖包含讀帖、臨帖、比較三個階段。首先是讀帖,“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很關鍵,卻往往被我們忽略。讀什么?初階階段,一看筆法,二看結構,三看章法。具體來說高級階段,一看氣韻神采,整個作品是否生動,是否精神,能否感動人,讓人激動。二看情緒節奏,書法家是在什么樣的狀態下寫的,還原當時的情緒,狀態。三看審美風格,書法家想要表達什么。動筆前將要臨習的字進行琢磨,以了解字的筆畫、結構、神韻等等。大部分人學習書法,總是瞟一眼帖中要寫的字,提筆就寫,寫的時候就再也不看字帖了,根本談不上對字的理解,達不到臨寫的目的,那只能算作抄寫。其次是臨帖,把一張薄紙覆蓋到字帖上,照著字的樣子反復摹寫,為摹帖。通俗意義上對著字帖寫,稱為臨帖。是把字帖放到一邊,照著帖上的字去臨寫,這樣可以鍛煉書寫的筆勢和神韻。臨帖又分為對臨,背臨、意臨、創臨四個階段。
3、臨帖的要求:一要靜,二要準,三要熟,四要活。在臨寫時要做到“察之貴精,擬之貴似”。觀察要仔細,看每個筆畫的起、行、收的動作,每個筆畫的粗細長短,筆畫之間是如何搭配,如何穿插避讓、和諧安排的。每臨寫一個字都應用心記住筆畫的形態以及位置,做到心中有數。摹擬要像,就是我們說的“形似”。通過反復臨寫和比較的方法可以讓我們事半功倍。有的學生對要學的字只臨習一次,不管效果如何,就再不愿臨寫第二次了,這是錯誤的。要反復寫才能成功。每次臨寫前要讀帖,都應在理論上加深認識,對前次臨寫不成功的地方,應重點記住,經過反復讀帖,臨習,才能將帖中的字印刻到腦海里。

《洛神賦十三行》
1、勤寫。“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學苦練是一切技術學習的唯一手段。學習要有計劃性,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進行,最忌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基本功的訓練,就是時間累積出來的。諺語“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不錯的,書法學習就是日積月累之功。傳唐僧懷素寫盡芭蕉葉,退筆成冢,練就一身絕技。如隋僧智永,發奮學書四十年不下樓。學習書法,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投機取巧的方法,只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在書法的學習中需要“一日曝”,有條件的話,連續七、八個小時的長期訓練,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不能“十日寒”,幾天不寫的話,我們就會覺得“手生”,一日不練十日空。“三年一個畫家,十年一個書法家”,唯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能在書法上達到“人書俱老”的境界。
2、善學。要勤讀書,多交流。多看理論文章,提高審美意識。理論指導實踐,加強理論的學習,可以更好的、更快的發現實踐中的對和錯。理論是內功,決定了實踐的高度和深度。不恥下問“謙受益,滿招損”。“不恥下問”是最直接、最便捷獲取知識經驗的方法之一。如果有了疑惑不去解開,問題越結越大,最終延誤了學習時機、擋住前進的腳步,甚至失去繼續學習的信心。因此,平時在練習書法過程中,要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地向能者請教。老師的指點和同道的交流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非常的重要。學習的過程,離不開老師的指點。“學無師,如夜行于道,茫茫然不辨東西。”尤其是寫了一段時間以后,會出現“高原現象”或者叫“平臺期”。這段時間,老感覺沒進步,甚至退步。這時如沒有老師,對于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往往不知道如何去改正。學習的過程,也離不開朋友的交流。“學無友,如獨行于谷,寂寂然了無樂趣。”有朋友,可以相互激勵,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3、多悟。“學而不思則罔”,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多思多悟。除了從書法本體學習用筆技巧,結體規律以外,還要從生活中,從自然中去悟筆法之道。王羲之觀鵝得筆法,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筆法。從其他藝術門類中汲取營養,滋潤書法。學貴博而約,厚積薄發。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要用心琢磨、不驕傲自滿,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這是實現突破和超越必須具備的品質。
藝術的規律是相通的,如此方可殊途同歸,方能實現心靈的提升,到達一定的精神境界。藝術最終是人的精神展現。
4、練眼。作為學書法的人,眼力很重要。眼力就是對作品好壞的一個基本的評判標準,也即是欣賞水平。多看好的作品,才會建立好的標準,并以此來要求自己。除了要多讀名碑法帖,把優美的字形廣積于胸外,還要仔細揣摩名家作品。尤其要多找機會看名家現場書寫,為何要看名家如何書寫,看作品不就可以了嗎?不行,因為有很多東西是在過程中體現的。像運筆的輕重,節奏的疾澀,手腕的翻轉等。打開眼界,廣泛觀看,細心琢磨,才能兼取諸長。通過多看、多讀,廣納眾長,牢記在心,汲取精華。天長日久,字在腦中達到“預想字形”、“意在筆先”的境地,同時把一些字的多種寫法有機地溶于自己的創作中,會使作品避免雷同,增添靈動、變化之感。

《宣示表》
1、明為字之理。漢字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它具備神秘美、形體美、音韻美的特征。倉頡仰觀星象之行,俯察鳥獸之跡,創漢字而鬼夜泣,具有神秘的特性。漢字有形體美,不同的書體體現出不同的審美。點如高山墜石,橫如千里陣云,豎如萬歲枯藤等。楷書穩重,隸書飄逸,行書瀟灑,草書奔放,展現不同的形態之美。同時漢字讀起來也有節奏和音樂之美。
2、明為學之理。“有字必規范,寫字必認真”,認真奮進是學書者的基本品格。書法學習是一場寂寞的修行,是一場超越自我的比賽。內心清靜才能寫好字,寫字可以“清心”。通過書法學習,養成一絲不茍、刻苦鉆研的精神;通過書法學習,培養仔細觀察、聚精會神、認真書寫的學習好習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唯有意志堅強、方法得當、勤學苦練、堅忍不拔,耐的住性子,坐的冷板凳,方可在書法的海洋里自由的遨游。
3、明為人之理。唐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清人劉熙載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最后是人的修養、性格、胸懷、氣度、學識、情感、審美的精神顯現。通過書法學習,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書法藝術不僅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所在。三千多年來,無論朝代更迭,世事變換,歷史長河中數不清的文人墨客皓首窮經,孜孜以求書法的魅力,用他們的智慧、實踐構建了一座龐大的輝煌的藝術宮殿,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