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榮慶

網上有不少對地方戲淮劇的談論,因為淮劇的定名及淮劇發源地等問題各執己見。特別是看了網上發表的《淮劇姓“淮”還是姓“鹽”?》一文后,筆者認為,淮劇首先應該姓“楚”(興化),然后才能姓“鹽”、姓“淮”。
水鄉興化,地處蘇北里下河腹部,人稱鍋底洼,解放前遇水先淹、沒水先干,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將其作為昭陽食邑以來,歷代名人輩出,曾涌現許多文壇巨匠。其中元末明初的大文學家施耐庵所著長篇小說《水滸傳》在世界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道教東派教主陸西星曾以著長篇小說《封神演義》《方壺外史》名揚海內外。
水鄉興化傳統廟會與地方戲劇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全市35個鄉鎮614個行政村、2400多個自然村莊中,有各種大、小廟會近300家,每年廟會舉辦都要邀請本地及蘇北各地的專業淮劇團或“草臺班子”前來演出。這種廟會民俗與淮劇文化聯姻現象,居蘇中、蘇北里下河地區之首。廟會和戲曲聯姻影響之深,令人嘆為觀止。這種社會現象產生和發展頗值得民俗學家及廟會文化、戲劇文學研究者們進一步探討研究。
據有關史料記載,興化早在宋代,就己經有“瓦肆”出現,也就是說有了戲曲的舞臺和班底。明洪武年間新建的城隍廟、永樂年間新建的東岳廟都建有戲臺。雖說是賄神,其實都是演唱給游人、香客看的。
組建于揚州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進京,多半是里下河地區及興化的伶人。四大徽班進京返回途中,相傳清順治、康熙年間(1644-1662年)安慶劉四徽班東進泰州,后經句容來到興化,又傳清末山西水利總督帶一路徽班30多人從山西返回建湖。不久,興化及里下河地區的音樂、曲藝、小戲多了起來,且非常豐富。這幾乎成為興化鄉鎮廟會民俗文化表演的主體,特別是淮文化借助民間廟會這個平臺兩者融合,在興化城鄉源遠流長。
自清道光以來,古邑昭陽戲劇活動頻繁,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興化城鄉有30多個戲劇班社,其中20多個是徽班。藝人們以吹腔、拔子等曲調為主,大多流行于我國南方。藝人們劇目多,演出行當齊全,著重做工念白的藝術特色,劇目和表演藝術比較豐富多彩,名角爭奇斗艷。在滄桑巨變的歷史背景下,散落在百里水鄉民間的部分徽班藝人和興化及里下河遭受自然災害的一些饑寒交迫的農民藝人起初由一、二個,后來發展到三、五個一起到處沿門乞討,賣唱求施。因此,淮劇最早實際上就是一些農民沿街逐戶討飯時所唱的“門嘆詞”。后來逐漸發展到多角度演唱,有的改唱“僮子戲”、有的改唱“六書”,經歷過一段“徽夾可”、“京夾淮”發展階段。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后,曾有本地林湖、海南、茅山等鄉鎮的徐姓、鄭姓、嚴姓、徐姓、周姓等草臺班底,以及來自里下河的顧漢章、馬麟童、謝瑞龍、武旭東、何孔德、駱步蟾、韓太和、單金粟、何益山等九大淮、徽、京班底,農民藝人中的五大淮班加上本市草臺班底,共有十大淮班活躍在興化城鄉。他們利用興化農村盛行的求雨、治蝗,以及逢香會、牛市、船市場合演唱求神戲青苗戲、酬神戲、行會戲、慶堂戲等,這些戲以香火調為基礎。后來逐漸演變成里下河及蘇北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豐富了當地老百姓的業余文化生活。
起源于興化及里下河的淮劇,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它表演體系完整演唱風格流暢悠遠,融合了傳統文學、民間音樂、民歌號子、小調精華,被譽為“江蘇地方戲之祖”。興化雖然以農業大市為著稱,歷史文化積淀非常厚重,林湖、周莊秧歌(民歌)周奮西江月號子、戴窯窯工號子、茅山號子(車水號子、栽秧號子、薅草號子、挑擔號子、碾場號子、牛車號子)等在興化盛行,涉及好幾個淮劇重鎮,特別是50年代唱進中南海的茅山號子與秦始皇時代孟姜女尋夫到長城的故事有關。這些民歌、號子剛柔相濟,融合了北方的高亢和南方的柔美,其中就有淮劇中的《下河調》《手扶欄桿調》《哭青菜調》《孟姜女調》《道情調》《拜年調》等曲調。如今,僅林湖民歌還現存100多首,20多種曲調,這些民歌、號子,都先后進入國家及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淮劇確實是以百里水鄉民間流傳的一種田間勞動時唱的“雷雷腔”、“栽秧調”等民間說唱發展而成的“門嘆詞”,后與蘇北“僮子戲”結合,逐步演變成“香火戲”、“幕表戲”等。當時的江淮小戲沒有固定的劇本臺詞,全靠演唱藝人憑舞臺經驗在領班規定時間內即興編唱,但一般都有逃難、調情、告狀、團聚等方面的相對穩定的套路,之后,受徽劇、京劇藝術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為什么其它市、縣風光不再的地方戲——淮劇,卻在興化城鄉如此火爆?一位淮劇資深人士介紹說:“興化和建湖一樣,是最早的淮劇發源地之一,這全得益于淮劇扎根本土的緣故。”
從淮劇在興化及里下河地區兩百年的發展進程中,可以看到:一方面因其是產生于興化及蘇北民間的“草根藝術”,貼近生活、貼近藝術、貼近百姓,其藝術風格樸實淳厚、雅俗共賞、通俗易懂,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受到“徽班”、“京班”等的熏陶與影響,使淮劇藝術能夠始終擁有鮮活的現實生命和長久的精神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