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麗江市古城區畜牧技術推廣站,云南麗江 674199)
“十二五”以來,國家全面建立起草原補獎機制、石漠化綜合治理、退牧還草等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麗江市作為西南石漠化地區,草原面積為81.97萬hm2,可利用草地面積為69.68億hm2,草地退化、草畜矛盾突出已成為全市草原生態的現狀。嚴重草原退化占草原面積的15.3%,中度退化占33.4%,輕度退化占34.7%。草原補獎機制中需禁牧草原9.03hm2,草畜平衡草原60.65萬hm2,全市需減畜22.25萬羊單位,而且草牧業基礎設施差,棚圈簡陋、人工飼草料匱乏,草牧業發展阻力很大。鑒于草原生態環境的現狀以及人民的迫切需求,農田種草養畜成為一項十分必要的新型草牧業應用科技。2011年以來,麗江市古城區畜牧獸醫局根據草地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實際需求,開展了黑麥草、燕麥、苜蓿和飼料玉米等多品種的農田種草試驗示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生態效益方面,養殖污染成為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障礙,在2014年1月我國正式啟動了《畜禽規模養殖場污染防治條例》,為保障生態環境,應大力推廣畜禽糞便-種草-養畜的循環利用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有關資料顯示,在對畜禽糞污不做任何處理的情況下每畝每年可消納5頭豬或200只肉雞或0.2頭肉牛的產量。通過畜禽糞污種草再養畜的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有利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結構,減少化肥、農藥等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從草畜矛盾的根源上解決問題,以小范圍的集約高效種草養畜確保大范圍的草地禁牧生態恢復,從而實現生態建設與畜牧業發展的雙贏。
推廣農田種草養畜,有著不菲的經濟效益。單從種植牧草和農作物的經濟效益比較來看,無論種植何種牧草單位畝產量的經濟效益都要比種植農作物經濟效益高得多,如表中數據資料所示。
從種植比較效益來說,農田種草優于農作物種植。如果用667m2地冬作種植黑麥草,夏作種植青貯玉米(曲辰9號)就可以養殖1頭肉牛或飼養1頭良種母牛,繁育1頭犢牛,能產生5000元以上的經濟收益,比較效益遠高于糧作種植。農業生產的實質是將太陽能轉化為食物能,有關專家提出,種糧只能利用光合作用生產的四分之一,種飼草利用率至少提高1倍,飼用作物在綠色營養體中產量最高,易被動物消化,適時收獲可縮短其生長期,一年兩收或多收,從而提高產量。另一方面,推廣農田種草養畜,還有利于緩解養畜對草場的壓力,有利于保障生態恢復。近年來,不少學者還提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種養組合模式。經實踐證實,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從根本上來講,多樣化的組合種植模式較單一的種植模式有著明顯的經濟效益優勢。
開展農田種草養畜,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第一,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草食畜牧業,而減少對糧食產量的壓力,有利于安全供給;第二,有利于吸納社會剩余勞動力。種草養畜工作單一,勞動強度不大,婦女、老人等均能勝任,是農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第三,有利于民族的團結。農牧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聚集地,過度的禁牧會影響農牧民的生活關系,推廣種草養畜,某種程度上,有利于緩解民族關系,緩解禁牧和養畜的關系。
當前人們對農田種草養畜了解不多,是制約此項工作開展的關鍵。很多干部群眾對種草的認識不到位,沒有認識到農田種草與以前的糧草輪作的不同。為此要加強科技宣傳力度,一方面是推廣種草養畜必須突破草不如糧的傳統觀念。另一方面讓廣大群眾懂得牧草不僅能夠為畜禽提供優質營養,還非常適應麗江市的氣候特點。
農田種草技術的推廣,牧草種植必須與草食畜禽的發展相適應。種植牧草與單純籽粒收獲為對象的糧食作物有所差別。為此,農田種草養畜必須要配用自身的栽種技術,不能簡單套用糧食作物的生產模式,針對不同氣候和地域特點因地制宜。此外,建立與飼養家畜(禽)相適應的種養結合模式,實現草畜配套,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利用農技推廣體系,推廣農田種草養畜的技術,促進農田種草養畜產業的發展。
種草養畜是發展草食家畜的一項重要措施,是發展綠色畜牧業的重要途徑,對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種草養畜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于一體,對農民增收、農業環保和生態建設都是很好的草牧業應用科技,值得推廣應用,應適時出臺對應的技術、信貸、資金等優惠政策,更好扶持農田種草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禾本科牧草與農作物單產比較效益表 單位kg/年·667m2 元/667m2

豆科牧草與農作物單產比較效益表 單位kg/年·667m2 元/667m2
[1]衛草源.云南省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取得顯著成效[J].中國畜牧業,2016,(2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