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團隊創新了一種3D打印技術,可通過個性化建模,來判斷患者適合哪種心臟主動脈瓣置換方案,并可以預測手術并發癥。
心臟主動脈瓣置換術通常有兩種方法:開胸手術,微創手術—即從大腿處插導管將生物瓣膜送入。

研究團隊根據患者的CT掃描圖片,使用多種柔性材料打印出主動脈瓣和周邊結構的3D模型,并將模型放在心臟模擬器上做泵血實驗,模擬新瓣膜如何工作,以便判斷哪種手術方案和瓣膜類型更適合患者。研究人員說,有些患者的心臟結構具有特殊性,例如瓣葉上有鈣化結節,或冠狀動脈與瓣膜很近,所以通過建模來確定如何放置瓣膜非常重要。例如患者若主動脈根部過短,就無法經導管置入瓣膜,必須進行開胸手術。
研究人員介紹,使用激光和高速相機,可分別測量出有置換瓣膜或無置換瓣膜時的血流速度和渦流圖。通過對不同療法、瓣膜放置位置和瓣膜類型進行模擬,可提早發現滲漏、凝血或冠狀動脈阻塞等可能出現的問題,據此選出最佳治療方案,真正實現因人而治。
現在臨床上將糖尿病分為兩種類型,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但是瑞典科學家近日表示,把糖尿病劃分為5個類型,更有助于醫生提高預測糖尿病嚴重并發癥的準確性。
研究人員自2008年起,隨訪1.3萬余名18至97歲剛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他們調查患者胰島素耐受性、胰島素分泌水平、血糖水平和發病時年齡等指標后,將原發性糖尿病分類由現有的2類調整為5類。其中,重度自身免疫型糖尿病基本相當于現有的1型糖尿病,特點是患者發病年齡小,自身無法合成胰島素;其余4類在現有分型中統稱為2型糖尿病,均由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
研究結果顯示,4類由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的糖尿病中,重度胰島素缺乏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且耐受性不強,患視網膜病概率最高;重度胰島素耐受型患者特征是肥胖和胰島素耐受性強,腎損害風險最高,在現階段接受的治療最不對癥;中度肥胖相關型糖尿病患者往往發病較早;中度年齡相關型患者群體最大,約占確診患者的40%。
現有糖尿病分型方法還無法準確預測可能的并發癥并對癥治療。新分類標準預示著糖尿病研究邁出了“對糖尿病患者做個性化治療”的第一步。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證明,健康的老年人能夠產生和年輕人一樣多的新的腦細胞。
關于成年人是否會產生新的神經元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一些研究已經表明成年人的大腦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這項研究反駁了這一觀點。
研究人員對28位剛去世的年齡在14~79歲的健康人體進行了解剖。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在人體死亡后不久觀察新生神經元和整個海馬體內的血管狀態。已經確定研究對象沒有認知能力受損,也沒有患抑郁癥或服用抗抑郁藥。結果發現,年紀較大的人與年輕人一樣,能夠從祖細胞中制造出成千上萬的海馬新神經元。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相當數量的海馬體,這是一種用于情感和認知的大腦結構。然而,年齡較大的個體在大腦結構中形成的新血管更少,且擁有的祖細胞更小。
研究人員推測,人在老年時期出現認知能力下降和情緒恢復能力降低,可能是由于神經干細胞較小、血管形成下降以及海馬內細胞間的連接減少引起,而并不是因為老年人不再產生新的腦細胞。這一發現表明,老年人有可能擁有比目前普遍認為的更好的認知和情感能力。
我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太極拳與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復療法具有相似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系列呼吸道疾病的統稱,包括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和一部分哮喘。估計在全球范圍內,慢阻肺影響到大約2.51億人,其中每年有317萬人死于該病。目前還沒有治愈慢阻肺的方法,但是治療可以減輕癥狀、降低病死率。
治療慢阻肺最常用的方法是肺部康復法,該方法包含各種干預措施,如呼吸技術、營養建議和運動訓練等。肺部康復法治療需要專業人員和特殊設施,費用高昂且不易獲得。
太極拳已被證明具有眾多的健康益處。研究人員推測,打太極拳可能也有助于改善呼吸系統的健康。為了驗證假設,研究人員評估了太極拳對120名中國參與者的影響,他們都患有慢阻肺。參與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傳統的肺部康復訓練,另一組接受太極拳訓練。研究人員使用圣喬治呼吸問卷來評估這兩種干預措施的結果,12周后,太極拳組與肺部康復訓練組都得到了同樣的益處。
英國專家評論說,這項研究表明,低成本的運動干預效果等同于正式的肺部康復。這項研究可能會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芬蘭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在漿果中發現的化合物花青素可能有助于治療癌癥和延緩衰老。
花青素在藍莓、蔓越莓、樹莓和黑醋栗等漿果中含量較高。花青素的抗氧化能力多年來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花青素可能有助于預防某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而花青素是否能夠幫助對抗癌癥也是研究人員關心的問題。

一種與癌癥和衰老相關的酶被稱作SIRT6,它調控著參與細胞信號通路基因的表達。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中的這類酶會停止工作,這就可能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在這類酶的家族中,SIRT6不太為人所知,但其在葡萄糖的代謝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并與新陳代謝、DNA修復和炎癥反應相關。研究人員認為,SIRT6是炎癥、代謝疾病以及癌癥的一個有趣的靶點。
研究人員發現,花青素可以使細胞內SIRT6的產量增加55倍,還會增加結直腸癌細胞中酶的表達。另外,花青素還可降低癌癥基因Twist1和GLUT1的表達,同時增加抑制腫瘤因子FOXO3基因的表達??偠灾ㄇ嗨乜山档椭掳┗虻幕钚?,并促進抑癌基因的活性,這一發現將為抗癌新療法提供新的思路。
美國研究者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與曾吸煙者和不吸煙者相比,吸煙者的飲食質量更差。
研究人員對來自美國的5293名成年人的數據進行了評估,結果發現,與曾經吸煙者或不吸煙者相比,吸煙者的飲食量少很多,但每天卻會多攝入約200千卡的熱量。研究根據參與者的飲食反饋,計算出他們的平均飲食能量密度(每克食物所含的能量),用千卡/克表示。那些從未吸煙的人攝入的食物能量密度約為1.79千卡/克,而每日吸煙者攝入的是2.02千卡/克。這就意味著,吸煙者吃的食物量少卻含更多的熱量,而不吸煙者攝入更多的食物,卻含較少的熱量。
吸煙者的飲食能量密度過高,說明他們攝入的蔬菜和水果過少,膳食中可能缺少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這讓吸煙者有可能處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風險中。
而這項研究結果還表明,曾經吸煙者攝入的食物能量密度雖然比從不吸煙者高,但卻顯著低于正在吸煙者。這也在提醒我們,現在戒煙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