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日醫院眼科主任醫師 金 明 圖片來源自網絡
吳老師已退休多年,平時身體很好,但是最近她總覺得眼睛發干,看書或看電腦一小會兒就累了,而且看東西也不如以前那么清楚了。這讓平時喜歡閱讀的她非常煩惱。到醫院眼科就診后,醫生給吳老師做了檢查,診斷她是患了老年性干眼。
中老年人眼睛常出現的癥狀就是干澀感、視疲勞、時有黏澀的眼眵擦之不去、視物模糊。導致這些癥狀最常見的眼病就是干眼?,F代醫學診斷干眼并不難,通過干眼儀檢測、淚膜破碎試驗、淚液分泌試驗、裂隙燈檢查等均可方便確診。干眼較常見的三種類型包括淚液蒸發過快型干眼、淚液分泌不足型干眼和混合型干眼。
老年人,尤其是70歲以上者,淚腺、唾液腺的分泌功能呈退行性變化趨勢,所以多出現淚液分泌不足型干眼,淚液分泌量逐漸減少,眼表淚膜穩定性下降,淚膜潤滑和滋潤眼表的功能下降,時而出現眼干的癥狀,但并不影響正常生活,通過自身調理是可以改善的。
有些老年人在患干眼的同時,如果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糖尿病等,就會引起淚腺、唾液腺的腺體免疫炎性改變,加之腺體退行性萎縮,導致腺體分泌淚液功能下降,加重干眼的嚴重程度。還有的老年人因輕度白內障,或伴屈光不正,或長時間用電腦、手機閱讀等因素,引起眼表的瞬目(眨眼)減少,淚液蒸發過快,淚膜穩定性進一步受損,加重眼干癥狀。特別是中年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生理機能的變化,導致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出現紊亂,即便淚腺、唾液腺未發生退行性改變,也會影響淚腺、唾液腺的正常分泌??梢姡卸喾N因素可影響腺體的分泌功能,影響淚膜的穩定性,這些都會導致干眼。多因素所致的干眼分型上以混合型干眼為多。
預防干眼小知識
1.操作電腦的最佳距離應保持在50~60厘米,屏幕尺寸較大者可以考慮離得更遠一些,但也不能太遠。這樣既減少了輻射傷害,還避免了過近距離造成的視疲勞;如果距離過遠,需伸長手臂才夠得到鼠標,時間久了則會引起頸肩綜合征。
2.避免長時間連續使用電腦。人們在電腦前工作的時候,姿勢基本固定不變,這就易造成身體的疲勞,每坐姿工作1小時,應該四處走動一下,活動肌肉筋骨,這樣可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各部位都保證足夠的血液供應。
3.良好的操作姿勢。保持適當的姿勢,操作臺下面腿部的空間要大,座椅應調至適當高度,使屏幕上緣與眼睛同高。雙眼平視屏幕,可使頸部肌肉放松,同時可以使頭頸部、眼部的血液循環良好。
4.做眼睛保健操,或者用熱熏法。熱敷一方面可以促進淚液的分泌,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瞼板腺的分泌,防止因瞼板腺功能障礙導致干眼。選擇杯口稍小的保溫杯,將菊花、枸杞、決明子泡水后倒入,把水杯放在胸前,讓熱氣上蒸眼睛周圍,可有效濕潤眼睛,待水稍涼后,可以將水喝下。

中醫認為,氣陰不足、津液不布是干眼的基本病機。臟腑與津液之間的關系,《黃帝內經》中早有描述?!端貑枴ば魑鍤狻吩啤靶臑楹埂⒎螢樘?、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其中肺為水之上源,《靈樞·營衛生會》云“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淚為肝之液,在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記載“夫五臟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為淚”;脾為津液生化之源,《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腎為水之下源,《素問·上古天真論》言“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古人的描述固然樸素,但言簡意賅地總結了津液與五臟的關系。
如何改善干眼癥狀一直以來是眼科領域不斷探索和研究的熱點。
輕度干眼進行自身調節很重要,應減少用眼時間,一般每閱讀半小時休息5分鐘以上;個人生活習慣也很重要,睡眠規律,避免熬夜;減少暗光下長時間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必要時可點人工淚液緩解干澀癥狀。
中度以上干眼,癥狀明顯,局部用藥加全身調理會提高療效。目前西醫多采用局部淚液成分的替代治療如人工淚液;保存淚液的方法有硅膠眼罩及濕房鏡、繃帶角膜接觸鏡、淚道栓塞等;還可應用抗炎、免疫抑制劑、性激素治療等。但是,以上這些治療措施均以緩解患者的癥狀為主,如果利用中醫辨證合理加用一些藥食同源的中藥,對改善干眼更有益處。中醫對于干眼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辨證論治。
老年性干眼多為淚液分泌不足型,常與肝腎不足相關。肝主疏泄,調節淚液,腎主藏精又主收納,既儲存陰津,又下調水液。一旦肝腎不足,腎不藏津,肝不守淚,津液干枯,則為干眼。當以育陰布津為大法,滋補肝腎、養陰生津,以杞菊地黃湯加減,多用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山藥、澤瀉、枸杞、菊花加天冬、麥冬等藥物。從整體辨證而言,即便有口干、鼻干、咽干等癥狀,仍以肝腎不足辨證,這是同出一轍、異病同治的道理。
口眼干燥綜合征或糖尿病等引起的干眼多與氣陰不足相關。脾主運化,提供營養,如脾氣不足,氣不化津,會導致肝克脾土,淚液干枯。治療多以益氣養陰、健脾生津為主,常用沙參麥冬湯加減,多用沙參、玉竹、麥冬、生扁豆、花粉、生甘草、生地、桑葉、山藥等藥物。
肺為嬌臟,易蒸發津液,更年期干眼或屈光不正性干眼多為混合型干眼,多與肺陰不足相關,宜從肺治。辨證為肺陰不足、燥熱傷津,導致淚膜穩定性下降,以養陰清肺、生津潤燥為主,常用養陰清肺湯加減,多用麥冬、天冬、白芍、玄參、蟬蛻、丹皮、薄荷、生甘草等藥物。
中醫外治法亦有良效
在內服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醫外治法,能夠增效。如熱敷、瞼板腺按摩、灸療、眼貼法等,在促進淚膜穩定、改善干眼方面都有很好的療效。局部滴眼液停留在結膜囊內,作用時間相對較短,難以維持療效;系統用藥的劑量依賴性、手術治療的副作用等往往不為大多數患者接受。局部貼敷、灸療、外熏等,既不入眼,又改善眼部血流速度、調節眼外肌,通過經絡效應、理療效應使干眼患者獲得更好的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