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日醫(yī)院藥學部藥師 周暢玓 圖片提供/小 麗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保健、養(yǎng)生的重視程度亦越來越強。人參、西洋參、冬蟲夏草、鹿茸、阿膠、三七等各種名貴中藥材都成為饋贈親友或自用保健的上佳選擇。但是這些名貴的中藥材大多“身價不菲”。面對這些中藥材高昂的價格,很多朋友只能望而卻步。對于沒有較高保健預算的朋友來說,選擇一些藥食同源的中藥材進行日常的養(yǎng)生保健,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在這里,為讀者朋友們介紹大棗和蜂蜜,二者均為具有補益功效的藥食同源中藥材。
大棗,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其言:“大棗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大棗性溫,味甘,歸脾、胃、心經;其藥性平和,入脾胃而善補中益氣,為調補脾胃的常用輔助藥;能養(yǎng)血安神,用于婦女情志抑郁,心神不安;與藥性峻烈或有毒之品同用時則能緩和藥性。大棗、生姜與解表藥同用時能調和營衛(wèi),它們與補益藥同用時則能提高滋補效力,增助藥性。對于脾胃虛弱、氣虛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的人來說,單獨食用大棗亦可見效。大棗食用方便,既可直接食用,還能煮水、熬粥,如《補品補藥與補益良方》中用大棗、小米或糯米、食糖熬制而成的大棗粥等等。
大棗應用于藥、食歷史悠久,素有“惟青州之種特佳,晉州、絳州者雖大,而不及青州肉厚也”的記載。現如今,除山東以外,河北、河南、陜西等地也均是大棗的主要產地。
蜂蜜,同樣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且歷代本草中也多有記載。《本草綱目》記載:“蜂蜜主治心腹邪氣,諸驚癇痓,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蜂蜜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則能補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緩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瘡瘍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調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蜂蜜性平,味甘,歸肺、脾、大腸經,能補中、潤燥、止痛、解毒。蜂蜜生用性涼,能清熱解毒,外用可治燙傷等。蜂蜜補中益氣,緩急止痛,可用于治療脾胃虛弱、脘腹疼痛;甘平滋潤,補肺潤燥止咳,可用于肺虛久咳、肺燥干咳;質潤滑利,潤腸通便,對腸燥便秘尤其是體虛津虧之便秘有效。蜂蜜還能用于調藥解毒;制劑時作為賦形劑、矯味劑使用等。
從古至今,隨著采收、加工方法的變化,蜂蜜的種類、規(guī)格均有不同,現蜂蜜分為多種商品規(guī)格,多以稠如凝脂、味甜純正、清潔者為佳。
雖說藥食同源,但大棗和蜂蜜也不能隨意食用。無論藥、食,都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而且要適量應用。
大棗具有補益功效,但多食久食則易損齒、損脾,助濕熱。實熱、痰熱、濕熱、濕盛或氣滯所致諸疾,均不宜服用。《日華子本草》還記載了大棗忌與蔥同食,令人五臟不和;與魚同食,令人腰腹痛。
《本草綱目》中記載:“蜂蜜生涼熟溫,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氣,故十二臟腑之病,罔不宜之。但多食亦生濕熱蟲?,小兒尤當戒之。不可與生蔥、萵苣同食,令人利下。”凡濕阻中滿、濕熱痰滯、便溏或泄瀉者,需慎用蜂蜜。同時,對于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食用蜂蜜,尚有爭論。因糖尿病分型不同,病因有異,故不可一概而論。但蜂蜜中含有多種糖類,其中又以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為主,建議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如一定需要食用蜂蜜,則需謹慎,食用期間要及時關注血糖值,以確保血糖的穩(wěn)定。
養(yǎng)生之路,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產品,適合自己的食、藥才是好的選擇。保健養(yǎng)生未必是貴的產品才好,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同樣可以取得良好的保健養(yǎng)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