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 云
中國人愛吃面,北京人更愛吃面。說起老北京人對面條的喜愛,那可謂“情有獨鐘”。面條是北京人最重要的主食之一,經常出現在餐桌上,而多年下來形成的風俗,使人們在節日和喜慶的日子里也離不開面條。春節有俗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北京人在大年初二必要吃面條;隨節氣也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這一天也是要吃面的。孩子過滿月要吃“滿月面”,老人過生日要吃“長壽面”,連娶妻嫁女的婚宴上也不能少了“喜面”。
這一清早兒的熱湯面,晌午的炸醬面,晚晌的打鹵面,都不帶重樣兒的。夏天來了,面條就更受歡迎了,炸醬面、麻醬涼面、榨菜面、茄子面、打鹵面……可以天天換著花樣地吃。高溫天氣,人們往往食欲不佳,這時在院子里擺上桌子,面條過了涼水,澆上不管是麻醬、炸醬還是各種澆頭,配上五顏六色的菜碼,吃著嘴里清爽、身上涼爽。
炸醬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北京、天津、山東、河北、遼寧、吉林等北方地區。炸醬面在北京的名氣堪比烤鴨,游客來了北京必得嘗一嘗。老北京炸醬面講究不少,菜碼要齊全,醬要正宗地道,面條要筋道爽口。您要是問哪兒的炸醬面最好吃,那肯定是家里做的了。
在北京,夏天沒有幾家不吃芝麻醬涼面的,因為既省事又涼快。北京人吃芝麻醬涼面,必備的有拌好的芝麻醬、花椒油、蒜蓉汁、老陳醋、黃瓜絲,依個人口味還可以備上芝麻鹽和水蘿卜絲。拌上各種調料的芝麻醬涼面一入口,首先感覺到的是涼,接著就是麻醬香、花椒香、芝麻香,還有蒜香、黃瓜香,讓人胃口大開。

北京人逢年過節必吃的“打鹵面”也是很有些道道兒的。說起這個面席里的打鹵面,用雞湯或肉湯煮水發的口蘑,當然發口蘑的水一定也要加在湯里,放入海米、木耳、黃花、鹿角菜等同煮調味,用水淀粉勾芡,潑入打散的雞蛋液,另外用小鐵勺放上油,把花椒炸香,趁熱往鹵上澆,這叫“油皮”。當然茄子丁、茄子絲、西紅柿等亦可如此制成鹵子。吃的時候可輔以翠綠的臘八蒜和青蒜末,如今也有人改配香蔥末了。打鹵面最好吃鍋挑,也可過涼水,可以將鹵子澆在面條上拌食,還可以將鹵子放在碗里佐食。
關于打鹵面,還有一則有趣的故事。要說歷史上的皇帝坐擁天下,無不過著奢華的生活,但偏有一位清代的道光皇帝,一生崇尚節儉。道光在生活中只用普通的毛筆、硯臺,每餐不過四樣菜,除龍袍外,衣服破了打上補丁接著穿。他還定下一條規矩:嬪妃平時不得穿錦繡的衣服,除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節慶不得食肉。道光皇帝對皇后非常敬重。有一次,皇后生日,他決定為皇后祝壽。于是,滿朝親貴重臣都獻上壽禮,拜壽完畢開了宴席,卻發現每人面前只有一碗打鹵面。后來聽說,為了皇后壽宴,道光皇帝特批御膳房宰了兩頭豬,皇后為此還非常感動呢。
從健康飲食的角度來看,打鹵面食材取用廣泛,葷素搭配,主(食)副(食)搭配,包含了多種營養素,一碗面就做到了“食物多樣化”,放到今天也是非常科學的一道美食。
打鹵面
原料:水發木耳,水發黃花,水發鹿角菜,水發口蘑,水發海米,雞蛋,肉片,蔥姜汁,肉湯(用整雞和豬肉煮制),八角,黃酒,醬油,香油,花生油,鹽,白胡椒粉,花椒,姜末,淀粉,面條。
做法:把肉湯倒在鍋內,水發木耳、黃花、鹿角菜、口蘑分別擇洗干凈改刀或撕碎放在鍋里,放八角、肉片、蔥姜汁、醬油、黃酒、海米,加鹽、白胡椒粉,燒開打凈浮沫,用水淀粉勾芡,雞蛋液潑在鍋里攪勻,細姜末放在鹵上,用香油和花生油炸花椒,制成花椒油澆在細姜末上即可。開水煮面條,澆上鹵即可食用。
特點:菜飯結合、營養豐富的精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