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衛
(陜西工商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陜西工商職業學院(下稱“我院”)物流管理專業開設于2010年,2011年獲批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專業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示范性實訓基地、教育部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建設項目,2015年獲批陜西省教育廳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016年獲批國家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骨干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項目,2017年8月獲批陜西省高職院校“一流專業”。
(1)明確專業建設標準。《悉尼協議》是工程教育與工程師國際互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針對學制為3-4年的工程技術教育,與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規格匹配。
(2)細化專業發展方向。根據行業發展趨勢,細化專業發展方向,實現專業+融合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目前我院專業方向有倉儲物流、國際物流,即將開設的方向有快遞物流、冷鏈物流。高職學生來源多樣化,學生素質差距加大,人才分層培養,主要分為拔尖創新人才和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構建專業分方向、人才分層次的網狀人才培養結構。
(3)校企共建人才培養方案。以《悉尼協議》為專業建設范式,結合一流專業建設指標體系,制定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點設計各類調查問卷,包括新生生源調查問卷、課程評價調查問卷、專業評價調查問卷、企業需求調查問卷、畢業生調查問卷;構筑“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素質教育、專業技能教育”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邀請企業專家、行業專家、全體教師、學生代表,召開專業建設交流座談會,了解企業需求、學生需求,加強專業建設質量管理。
以“與專業建設緊密對接、與校企合作企業緊密對接,與教學團隊緊密對接、與具體項目緊密對接”為指導思想,構筑“專業技能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素質教育”三位一體的專業課程體系,推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素質教育有機融合。
(1)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我院物流管理專業以“寬基礎、強技能”為原則,與專業群的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共同構建“平臺+模塊”式課程體系。其中,“平臺”是保證各專業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體現“寬基礎”的原則,“模塊”主要是實現不同專業的分流培養,體現“強技能”原則。“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實現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使學生既有本專業知識、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專業的個性發展,實現專業+融合發展。
(2)開發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遵循創新創業人才的成長規律和培養規律,圍繞創新創業基礎、創新創業實踐、創新創業孵化三個層級課程結構,開發創新創業課程。通過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引發創業興趣、產生創業動機;通過創新創業實踐課程,觀摩創新創業案例,遴選部分拔尖創新學生;通過創新創業孵化課程,鼓勵拔尖創新的學生挖掘創業項目,開展創業項目申報,進行團隊組建,完成項目資源整合,演繹創業計劃。
(3)健全職業素養課程體系。通過對合作企業的調查分析,開設商務禮儀、office辦公自動化、企業安全質量管理等職業素養課程,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職業能力,滿足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要。
按照“利益共享、優勢互補”的基本原則,開發企業實訓基地,與西安恒誠國際物流有限公司、陜西蘇寧云商銷售有限公司、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等14家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
橙皮苷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110721-201617,純度:96.1%);甲醇、乙腈為色譜純,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水為娃哈哈純凈水。
(1)校企共建蘇寧物流商貿雙創人才培養基地。我院與蘇寧云商校企共建蘇寧物流商貿雙創人才培養基地,以創新創業學院為載體,創新以培養物流商貿人才為導向的“專業共同體”機制、以真實生產為依據的“資源共同體”機制、以培育雙師素質師資隊伍為目標的“師資共同體”機制、校企互溶互通的“文化共同體”機制,積極開展創新產品體驗平臺、自主創新實踐平臺、雙創成果展示平臺、返鄉下鄉創業創新行動等雙創平臺建設活動。
(2)校企協同開發國際物流方向,試點現代學徒制。針對國際物流方向,與西安恒誠國際物流有限公司、陜西九倉國際貨運有限公司等合作企業試點現代學徒制,引導學校、行業和企業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實行校企共同參與的“柔性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實施課程管理、共同評價課程實施效果和評估人才培養效果。
2013年,我院投入專項資金334萬元新建物流實訓中心;2017,投入220萬元改善實訓條件。
(1)新建國際物流實訓室。2017年,新建國際物流室提供進出口商品歸類、報關業務、貨代業務、國際貿易單證的填寫和審查等實訓。可以申請舉辦報關省賽或一定范圍內的校際邀請賽;開展報關業務技能和國際貨運代理實務的職業資格考證培訓;也可以為陜西本地的報關行業企業提供社會服務功能。
(2)擴建物流實訓中心。2017年,擴建物流實訓中心,采購CLASS物流倉儲系統仿真軟件、供應鏈沙盤模擬系統EV-SCM等軟件,為教師提供“產學研”研究平臺,為中小物流企業提供倉儲規劃設計服務;開設創新集成課程,以CLASS物流倉儲系統仿真軟件為切入點,提高學生倉儲規劃設計能力,探索專升本的特色課程,為物理管理專業職業本科教育奠定基礎。
(1)推進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培養計劃。對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從行業經歷、專業進修和專業研究的角度進行培養,鼓勵教師參加全國性或區域性物流行業研討會;鼓勵教師參加頂崗實習。2016年選派四名專業負責人參加境外國培項目,
(2)優化“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按照新任、勝任、骨干、專家型四種層次,對在職教師進行分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對于“新任”教師,重點培訓高職教育教學方法、教師職業素質等的培訓;對于“勝任”教師和專業骨干教師,重點培訓學歷進修、攻讀學位、專業技能等的培養。
(3)提高教學團隊的科研能力。2010年至今,我院成功申報省級課題8項、校級課題14項,發表專業論文50余篇,出版教材4本。其中,《基于工作過程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獲得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陜西省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的發展與政策研究》獲得校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1)開展生源質量調查分析。學生發展是專業建設的基礎,我們需要轉變過去學生工作和專業建設分開管理的思維方式,將學生工作納入專業建設。用調查問卷、統計分析等方式分析學生生源質量,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招生宣傳;通過入學教育開展學業指導規劃;注重職業規劃指導和就業指導規劃;開展黨建活動、團建活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拓寬學生資助途徑和方式。
(2)積極組建專業社團。專業社團是專業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業教學的有效延伸和第二課堂建設的重要載體。物流社團圍繞專業建設方向,以競賽、就業、創業為導向,有效延伸和補充第一課堂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體系,實現社團活動與專業建設、創新精神與職業能力的相互促進與有機融合。
(3)積極開展各項技能競賽活動。2013年以來,我院學生參加《現代物流作業方案設計與實施》、《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沙盤賽項》、《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技能競賽,獲得國家級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省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其中,《現代物流作業方案設計與實施》技能競賽,2013年榮獲國賽二等獎,2017年榮獲國賽三等獎。
(4)創新畢業生跟蹤、回訪機制。對畢業生進行定期回訪與跟蹤調查,建設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并建立跟蹤檔案,完成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定期舉行優秀畢業生論壇,制定優秀畢業生論壇運行的長效機制,組織實施優秀畢業生論壇,通過論壇使在校生、實習生和準畢業生加強對專業崗位、社會需求、職業素養的培養。
(1)建立“學校+企業+專家+學生”四位一體的綜合評價方式。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條件都是為取得良好教學效果,而教學效果應與社會需求、行業需求以及企業需求相適應。建立“學校+企業+專家+學生”四位一體的評價方式,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定期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反饋,提高教學質量。
(2)開展教學質量可持續改進工作(PDCA循環)。專業建設按照質量管理的PDCA循環圖,提出以學生為中心,制定培養目標,通過課程體系、師資隊伍、設施建設、支持條件的質量監控和不斷建設,有效保證最關鍵的環節—畢業要求的達成。通過畢業要求和學習成果的對比分析和多方反饋,檢查專業培養目標制定的合理性,指導課程、師資和支持條件的科學調整和持續改進,提升專業教學質量和培養質量,如圖1所示。

圖1 PDCA循環圖
(1)規范專業建設范式,提升專業內涵建設。專業頂層設計成果的集中體現是專業教學標準開發要堅持科學的專業建設范式,這是提升專業建設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物流管理專業以《悉尼協議》為范式,從專業認證的視域,對接國際標準,提升專業內涵建設。
(2)為物流專業群建設提供示范效果,帶動專業群共同發展。我院現有物流管理、市場營銷、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電子商務四個專業。經過多年的專業建設,形成以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為重點,帶動市場營銷、報關與國際貨運、電子商務專業構成的專業群共同發展。
(3)為陜西省一流專業建設提供借鑒經驗。我院物流管理專業致力于將專業建成優勢明顯、特色鮮明,能夠在陜西、西北,乃至全國的同類高職學校、相關企業行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一流專業,為陜西省一流專業建設提供借鑒經驗。
(4)提升專業服務行業、企業的能力。我院畢業生直接服務于恒誠國際、海程邦達、陜西九倉、蘇寧云商、京東商城、美達物流、華中快運等企業;海程邦達、陜西九倉成功簽約韓國三星電子西安項目,三星產業園毗鄰我院,我院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成為三星項目的主要生源。
[]
[1]劉文華.《悉尼協議》框架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策略探析[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6,(2).
[2]郝玉玲.以專業認證為導向促進高等工程教育與國際接軌[J].中國冶金教育,2016,(4).
[3]黃山.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工程管理專業建設的構想[J].高等建筑教育,2016,(1).
[4]陳曉倩.論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從OBE工程教育模式的視角[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
[5]顧京.論推進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的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2).
[6]沈潔.國際工程教育學歷互認背景下的專業建設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9).
[7]何敏娟.開展專業認證,推動內涵發展[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4,(6)
[8]夏松竹.以開展專業認證為契機,促進工程教育科學發展[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