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涵 溫家琪
摘 要:本文以蘇州特色小鎮建設現狀分析為出發點,通過實地調查了解小鎮的優劣勢和所面臨的挑戰,并從政策背景、小鎮發展模式、特色產業、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探討蘇州特色小鎮發展的空間,針對問題給出對策研究,推動蘇州特色小鎮建設“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新模式。
關鍵詞:特色小鎮 建設現狀 案例分析 創新發展 經驗 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9(c)-150-03
1 蘇州特色小鎮發展現狀
自2015年1月起,隨著“特色小鎮”概念的提出,蘇州就積極響應省與中央的號召,以“特而強、聚而合、小而美、新而活”的要求申報建設具有蘇州特色的小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蘇州現有五家國家級特色小鎮,分別是吳中區甪直鎮、吳江區震澤鎮、昆山陸家鎮、常熟海虞鎮和吳江七都鎮。除此之外,蘇州目前還有三個省級和七個市級特色小鎮,選取了三個蘇州國家級特色小鎮進行現狀分析。
1.1 甪直模具小鎮
該鎮以產業功能分區,大致可分為古鎮旅游區、金融商貿區、休閑度假區和工業開發區四個部分。目前,全鎮大概有注冊外資275家,其中上市公司20多家,民營企業2350余家,基本構成了電子業、建材業、紡織業、模具業等俱全的產業結構。該小鎮一二三產業兼具,第一產業主要是種植蔬菜瓜果、養殖水產及禽類;第二產業主要是外資工業企業和內資工業企業;第三產業的收入主要是古鎮旅游所得以及景點的商鋪商業。
1.2 陸家童趣小鎮
近幾年來,陸家鎮一直處于全方面持續發展的狀態。小鎮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其生產總值就已高達88億;同年,小鎮財政收入達7.4億,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小鎮的招商引資成果也十分顯著。
小鎮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近年來最為典型的就是其工業經濟的發展與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另外,小鎮的城鎮、社會建設也在穩步推進,積極推進富民強村取得新進展,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1.3 震澤絲綢小鎮
震澤小鎮把“一絲興三業、三產繞一絲”作為發展思路,著力繪制“蠶絲古鎮、科技新城、田園鄉村”的美好藍圖,其中一產主要為農業蠶商,二產為絲綢、紡織業,三產則是古鎮以文化、風景等帶來的旅游業。除此之外,該小鎮還建立了蠶桑文化園與農業示范園,向游客彰顯了太湖古澤、蠶絲文化、水鄉文化,重點展示了江南農耕文化。2016年12月份,小鎮向住建部發改委申報,成為“國家級首批特色小鎮”,同時又被評為“中國最具文化價值特色小鎮”。2017年申報成為“首批田園鄉村試點”,同年,又被評為“旅游風景小鎮”,獲得了諸多榮譽。
2 浙江特色小鎮案例分析
浙江省是我國特色小鎮的發源地,其特色小鎮因產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令人耳目一新。在第一批國家級特色小鎮的評比中,浙江有8個小鎮上榜,排名全國第一,并且也作為建設特色小鎮的范本供其他省市借鑒學習。
本文選取了三個省級杭州特色小鎮進行案例分析,借鑒其優秀的建設經驗,從而為蘇州特色小鎮的創新發展提供對策。
2.1 云棲小鎮
云棲小鎮是浙江省特色小鎮的發源地,是全省首批十個示范特色產業小鎮之一,其在原來轉塘科技經濟園的基礎上,實施騰籠換鳥、筑巢引鳳打造而成[1]。
云棲小鎮打造出了獨特的發展模式——云棲模式,它是服務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一種創新模式,充分發揮了政府、企業、創業者三個主體的作用。小鎮集聚了一批創新創業的代表人物,并堅定自身產業特色,形成多方共同合作的運營模式,致力于打造出一個世界級的云棲。
2.2 玉皇山南基金小鎮
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堅持政府的引領地位、以企業為發展主體、堅持市場化運作規則。在政府的引導下,小鎮引進了一些新興產業進駐,實現了小鎮產業結構的更新,小鎮把企業作為投資建設的主體,引導小鎮向國際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方向發展,并充分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得產業合理協調地發展[2]。
2.3 夢想小鎮
夢想小鎮主要包括了互聯網創業小鎮和天使小鎮兩大內容,相應地,也重點發展互聯網創業和天使基金兩大產業。該鎮在明確定位重點產業的同時,也積極推進文化、旅游和產業功能的有機疊加,從而打造具有強大功能的整體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該鎮還采取“先生態、再生活、后生產、小鎮保護與開發兩不誤”的做法,并堅持人才與資本并進,構筑高質量創業鏈。這就充分保證了小鎮生態、生產、人才、資本等功能的有機結合。
2.4 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特點總結
(1)小鎮特色突出。浙江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充分挖掘了周邊地區區位、建筑、生態、人文和產業等方面的特色,并將其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形成了獨特的自身優勢,從而避免了“百鎮一面”、同質化競爭等。
(2)小鎮規劃先行。浙江特色小鎮圍繞自身特色進行建設規劃,打造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與生活功能相互融合的有機平臺。除此之外,小鎮還會根據規劃進一步制定工作計劃,使小鎮建設工作落到實處,看到成果,并及時反饋。
(3)小鎮疊加功能。浙江特色小鎮多注重產業、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疊加,從而使小鎮成為一個更加完整的有機整體,這也是其重要內容與特色。
注重創新驅動。浙江特色小鎮作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試驗田”,始終秉持著人才創新這一理念,統籌并進企業、技術、市場、產品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創新。
3 蘇州特色小鎮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文旅型特色小鎮扎堆,如何發展特色產業成難題
在調查中發現,蘇州文旅型特色小鎮偏多,即大部分特色小鎮仍不能脫離旅游來明確特色。雖然蘇州在旅游景區發展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但是很多小鎮也因此出現了產品服務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問題,導致游客難以區分特色,影響了小鎮的形象。
3.2 部分小鎮的產業政策未落實到位,小鎮發展遇瓶頸
政策的扶持對特色小鎮的發展極為重要。在實地考察中,通過對相關政府人員的采訪,發現有關部門的優惠政策并未真正落實,在科技創新方面表現的尤為明顯,這就導致了小鎮發展速度減緩,很多項目擱置不前。
3.3 居民參與度低,小鎮產業區與居住社區之間割裂較為嚴重
居民對于特色小鎮的建設起重大作用。從先進小鎮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居民對于小鎮建設的參與程度也影響著小鎮的發展。但在走訪過程中,發現蘇州很多特色小鎮的居民參與度并不高,并且居民對所處小鎮的文化底蘊及特色產業了解程度較低,無法為特色小鎮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3.4 特色優勢不明顯,創新度低,品牌建設緩慢
經調查發現,蘇州很多特色小鎮的產業優勢并不明顯,創新程度在產業中的體現也較弱。如蘇繡小鎮的商鋪特色過于單調,創新度低,品牌效應較弱,宣傳推廣不到位等。這類現象也發生在其他特色小鎮當中,其無法將特產業優勢發揮到最大效用,知名度也未打響。
3.5 發展定位不清晰,產城人文融合度低
許多特色小鎮在申報初期,沒有形成具體規劃,這就導致了其在建設時的發展路徑有所偏離,建設面積擴大,無法建成“小、精、強、美”的小鎮。同時,小鎮也因為缺乏特色內容,而無法從一批特色小鎮中脫穎而出。另外,蘇州特色小鎮在打造中沒有將旅游、生態、文化進行深入的融合發展。以工業或制造業定位的小鎮, 因旅游資源的缺乏,導致不具備吸引力。部分小鎮也沒有從綠色發展的角度出發,以長遠的戰略眼光打造特色小鎮[3]。
3.6 科技創新發展較緩,產學研合作有待進一步強化
在調查中發現,蘇州特色小鎮在如何吸引高端人才、留住優秀人才方面存在困難,相關負責人也表明人才政策不具備能力、初期配套設施不齊備是主要原因。同時,蘇州的許多特色小鎮并沒有引入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少,特色產業投資占比低,民間資本少。這反映出了小鎮的創新發展進度緩慢的問題,產學研合作有待強化。
4 蘇州特色小鎮創新發展對策研究
4.1 結合當地的資源,開發出具有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
文化在文旅型小鎮的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因此,特色小鎮建設應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再次挖掘,使其成為當地特色文化。對于蘇州文旅型特色小鎮,要了解特色產業的發展趨勢,結合當地文化,開發出具有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同時加強宣傳推廣,提高產業知名度[4]。
4.2 保持政策連貫性,建立考核制,加強監管
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杭州特色小鎮的考核制,每年對蘇州特色小鎮進行評級分類,選出優秀、良好、合格與降格小鎮并進行名單公示,防范“假小鎮”項目,禁止大拆大建,破壞生態紅線等現象。不同小鎮的定位、運營模式、區位條件各有千秋,因此,小鎮的考核模式也應有所區別。
我們應將考核標準和考核時長與小鎮的發展相對應,如針對文旅型特色小鎮,應注重其文化建設的考核,而針對科技型特色小鎮,應注重其創新創業集聚能力的考核等。小鎮的特色形成,三五年是不夠的,政策的長期連貫性對于小鎮特色發展也起著重大作用。這就需要政府從長遠眼光出發,考慮到小鎮未來的發展趨勢,為其制定長期政策以支持小鎮發展,不可只管前期申報不顧后期發展。
4.3 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要加大力度,以人為本,警惕房地產庫存
本市的人均GDP和城鎮化率已經接近現代發達國家,但愿意生活在小城鎮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并不多,這就說明了小城鎮在“城市文明”構建上做得還不到位。
城市文明的建設須以人為本,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并通過優質的平臺和宜居環境來吸引優秀人才和企業。同時,要防范小鎮大規模“房地產”化,嚴格控制小鎮的住宅用地比例,對小鎮的規劃建設加強監管。
4.4 提高居民參與度
應推動居民積極參與到特色小鎮的建設活動中來,增強小鎮居民的文化向心力,提高居民環保意識,為特色小鎮的優美環境貢獻一份力量。同時,可積極組織文化活動,讓小鎮居民更深入地了解小鎮文化及其特色產業,如震澤鎮可以組織居民參觀養蠶場,了解養蠶文化和絲綢歷史等。
4.5 進行品牌創新,加大宣傳與推廣
以蘇繡小鎮為案例,由于繡品單一且昂貴,商家大多處于虧本狀態。因此,蘇繡品牌急需創新來賦予其更多的內涵,如培養專業人才,創新蘇繡的藝術形式等,從而提升其產品競爭力。同時,還需通過積極的營銷推動品牌建設,加強小鎮特色產業影響力[5]。
4.6 文化引領、綠色發展、旅游發展相互融合
首先,蘇州具有天然的旅游資源。應利用這一優勢,建設以休閑旅游、生態旅游相關定位的特色小鎮, 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 深度開發其旅游資源。其次,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應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注重環境資源問題。要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允許的范圍內規劃小鎮。最后,應利用好蘇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一條件,在開發特色小鎮的過程中重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挖掘當地特色文化,實現“產、城、人、文”四位一體地協同發展。
4.7 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加強政策扶持
本市科技創新水平較高,擁有眾多高新技術企業,應利用這一條件大力扶持創新創業特色小鎮,推動企業與大學、研究所的深度合作,搭建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配套相關的創新服務基礎設施,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因此,在政府方面,應制定一系列優惠措施,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入駐特色小鎮,為企業提供稅收優惠、融資服務。并且積極開展科技創新的大項目,通過重大產業項目的引領作用,加速小鎮產業集聚。
參考文獻
[1] 龔樺,俞越,李高良.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城市規劃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6(3).
[2] 朱瑩瑩.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的現狀與對策研究——以嘉興市為例[J].嘉興學院學報,2016,28(2).
[3] 胡可人.蘇州特色小鎮生態、旅游、文化的融合發展[J].中外企業家,2017(17).
[4] 魯玉萍.依托區位優勢 打造特色產業[J].北京農業,2013(36).
[5] 王欣.當代蘇繡藝術研究[D].蘇州大學,2013.
①基金項目:蘇州科技大學大學生創新類校級課題項目《蘇州特色小鎮建設的現狀與創新發展的策略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鄧涵(1997-),女,漢族,江蘇鹽城人,就讀于蘇州科技大學金融工程專業,主要從事蘇州特色小鎮研究;溫家琪(1997-),女,漢族,寧夏銀川人,就讀于蘇州科技大學旅游管理專業,主要從事旅游現象研究。